#武术#功夫高手
南拳为流传于我国南方诸拳种的统称。其流传地域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江苏、浙江等。
南拳是目前国内外武术比赛的重点项目之一。
南拳基本特点
1.稳马硬桥
南拳的步型、步法从其外型而言,虽有高桩与矮桩、大架与小架之分。
但其共同特点都要求稳固、沉实,坚不可摧,做到高而不浮,低而不板,进退闪转灵活。马步和弓步是南拳中的主要桩步,不论什么形式的桩步,都要求做到稳马,即五趾抓地,“落地生根”,强调“稳如铁塔坐如山”.腿部沉实,步势方能稳扎,运动才有章法。
桥,是指臂的运行,称为“桥手”。
南拳的桥手,要求两臂刚硬,内蓄劲力。
“练得硬桥硬马,方能稳扎稳打”。
练习南拳的步型、步法时,一般要求“沉气、坐胯、踩脚”。
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体重心下降,加大人体支撑的垂直力量,体现“稳”的特点,步法的移动幅度相对较大,既流畅又沉稳,体现了“沉重有力”的特点。练习南拳的手法时(如单指手等),常鼓劲而使肌肉隆起,以提高硬桥的练习效果。
2.手法丰富
南拳的上肢手法较其它拳种丰富,包括有拳法、掌法、勾手,还有爪法、指法肘法和桥法,尤其是桥法更是区别于其它拳种的显著特点之一。
南拳练习通常在步型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完成若干次上肢动作,故有“一势多手,一步儿变手”的说法。
如南拳竞赛套路中的第11动至16动,马步没变,而上肢却变换了6次方法。
南拳多短拳、擅标手,跳跃、腿法动作少。其腿法也大多采用踢、钉、踹、踩、弹等屈伸性腿法和少部分扫转性腿法,起腿一般要求 高不过腰。跳跃动作多以跃步、跨步和其它小跳步为主。
故武术谚语中有“南拳北腿”之说。
3.力发于腰
南拳的发劲,要通过腿、腰、背、肩以及全身的协调一致,贯穿顺达。拳家说“力,其根在脚,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
如一个弓步冲拳,般由半马步过渡,通过蹬足、扣膝、挣胯、转腰、顺肩的过程,使力顺达于梢(手),出拳带钻劲。发劲的技巧讲究先蓄后发、先收后放,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使劲力表现得既有速度(爆发劲)又有深度(发劲的作用时间长)。
4.脱肩团胛
南拳的身法讲究脱肩团胛。脱肩,是指两肩有意识地向下沉坠;团胛,是使肩胛骨向前微合.形成团状。脱肩下沉,有助于臂、肘的劲力;团胛前合,使背部收紧,有助于发劲前的涵蓄。
5.直项圆胸
南拳的身法还讲究直项圆胸。直项是指下颏里收,使颈部伸直。
圆胸;是指胸微含,稍呈圆形。颈直有助于胸、背、肩、肘的劲力合一,圆胸则有助于沉气实腹。
6.“五合”、“三催”
“五合”,即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大凡开步出拳,要身随步转,拳随腰发,收腹蓄劲,先蓄后发。
在运动时要求“手到眼到、身到、步到",目随手动,传神于目,示意于手。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配合协调。
“三催”,即步催身催、手催。
如做一个弓步冲拳时,力之根在脚,要以步催身,以身催手,发力由下至上;一个马步冲拳时,要借助转腰催肩的转动力,力之根在腰,以身催手。
7.气沉丹田
南拳非常讲究气沉丹田,强调沉气实腹,使腹肌也加以收缩。
沉气实腹,促使臀部必须收敛。它与脱肩团胛、直项圆胸以及五趾抓地,乃是一个整体,能做到上下完整一体,周身劲力就会凝结到一处。
8.发声呼喝
南拳讲究发声,这与其它拳种不同。打练时以气催力,根据各种不同的劲力,发出各种不同的呼喝声音,顿时觉得拳势威猛,气势逼入。南拳的发声,一-般有“嘻”、“喝”、“哗”、“障”、“哝”、“嗌”六音。
此外,还有一些是模仿动物的发声特点,如福建的鹤形拳就是模仿鹤的发声。南拳的发声,一般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结合动作发力而发声,做到力、气合一。
二是模仿象形动作因势发声,做到形、意合一。
发声呼喝的作用是:助拳势、助劲力、助形象。还有助于排除体内余下的气,促进氧化供能。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南拳发布于2023-11-21 16: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