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功夫
太极的劲道注疏
关于步法。传统陈氏太极拳运手的步法有3种:
一跟步,二插步,三盖步。
跟步也叫并步, 上盘双手棚击时,下盘跟步,先脚掌着地,再顿步,以
助双手发劲及肩胯靠劲(如前述)。
插步也叫背步、 走摔法,摔跤运动中叫“大别子”。(图177-183)
盖步双手向左棚捌时,后腿从前腿膝前上步,以蹬击对方下盘。(图176)
每一步的步法都要清楚。
陈照奎老师曾说:“打拳不是走路,腿脚一动即有用,必须懂步型、步法。”
2.关于手法,要注意左右手的配合,双手顺逆,既要自转一圈,而且均走弧线,一手走上弧线,一手走下弧线;一手走左上捌,一手走左下横切,等于双手上下各走一个圈。一顺一逆,一上-一下,配合协调。下手向上穿掌时,含肩靠坠肘、坐腕,再走肘走手。
3.手脚上下配合。上拥下进、上引下进,手到脚到,手脚配合非常协调。
4.眼法。以看左前敌人为主,余光左顾右盼。头不可左右摇摆。
5.注意松胯塌腰。此式拳架不可忽高忽低,防止起伏。
6.注意出步落脚的方位,并步步法,左右保持在一- 条横线上进退,盖步、插步步法,出步则偏前、偏后骑在一条线上进行。
7.注意四肢运行要由胸腰的运用化劲带动,防止四肢单摆浮搁,要体现丹田带动四肢的整体劲。
8.此式充分体现了整体折叠技法。动作一,先向右再左上引,再向右前发放:动作二,再向右上引(含上引下进),然后再向左发放。左右往复折叠,体现非常鲜明。
9.上述主要是介绍左运手,如走右运手,则方位相反,动作相同。
10.走插步运手时,可以转身走后运手。方位相反,动作相同。
在练拳中必须把握太极拳这些用劲的策略。为此,平时打拳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修炼:
要放松。
打拳的全过程,要百分之百地放松,周身节节放松,松到手指肚。
只有放松,全身才能圆活、灵敏以体现整体劲。化解对方时,才能四面八方转动,发劲时,才能节节畅通,发劲则迅雷不及掩耳,而且便于整体力量集中于一点。
2.加大棚劲(即力学中的弹性劲)。在放松的基础上将精气神高度集中,做到“筋骨要松,皮毛要紧"。
在放松的基础上,体现韧性的、弹性的柔韧劲。
使周身处处都有“警戒线”。发劲则松活弹抖。
3.充分运用缠丝劲。螺旋缠绕,沾粘连随。这是太极拳用劲的精华。
如推手中的挽花,就是练缠丝劲、螺旋劲。“虚笼诈诱, 只为一转”。 在缠绕中借力发力。
4.练习要做到最大限度的容量。
要做到最大限度的容量,加大引化空间。
如推手练习,含胸塌腰,多练低架子,加大周身的容量,让对方来力落空。即所谓:“来 多少要多少,一点也不多要”。
让对方接触您时,感觉你浑身上下像个膨胀的球,处处有张力,感到你周身处处都是“球切线”。同时,又感到你处处都是空的,出劲处处落空。
5.做到身法中正圆活。
打拳过程中,要求式式立身中正,左右旋转,不出自己方圆。好像在球内打拳。全身上中下盘形成一一个球, 胸腰形成一个立体螺 旋的轴,让对方接触到你身体时每处都是球切线。打你使不上劲,你反而能化掉对方的来力。
6.懂折叠。
就是一开一合、一伸一聚、一左一右、一收一放、一纵一横、一上一下、忽前忽后、忽顺忽逆的运用劲力的方法。如单鞭接第二金刚捣碓,第一个动作中,就有左攔、右上搬,下按、左发四个左右往复折叠劲。加上左膝里扣,共五个劲。
7.掌握随遇平衡。
注意虚实倒换,重视自身平衡。如双方交战时,“不在一城 池之得失",而在乎整个战役的胜与负。
太极拳讲求在双方交手时,“不重视一拳一脚”,而在乎最终谁失去了平衡。所以,打拳时,时时处处注意身体保持平衡态,而推手时则千方百计破坏对方平衡,千方百计维护自身的平衡。
8.锻炼整体劲。
就是要将人体各部位之间协调统一,意气力、精气神统一,以丹田带动,使之周身一体, 将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这样的发力才会有集中于一点的松活弹抖劲。
9.练习化打合一。
有时是边化边打,有时是上引下进,左引右进(如《懒扎衣》),右手引左手左脚上下进,有时先化后发(如《金刚捣碓》)。
以上都是由太极拳的战略思想所决定的一些用劲的特征。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实战太极功夫发布于2023-11-21 16: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