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民间艺人桂平波演唱

  我的家乡位于仙桃市(原沔阳县)西片三县交界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三十多年前,在村小教书和种口田是我的生存,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繁忙而劳累,很少出村,就连县城也没有去过,真想出趟“远门”去走走。
  舅侄在地区卫校毕业后,分配到县城医院当了医生。这不,正逢结婚,接我去喝酒,酒席在县城酒店举行。大清早,我从家乡搭班车到县城,前去赶人情送恭贺,“吃尝火”。做姑父的喝酒,家乡谓之“流汗”,即赶大人情。
  第一次来到县城,人生地不熟的,又没有电话联系,当我摸到酒店已快中午。来的晚,不如来的巧,正是开席时间。“媒憨媒憨,四十八餐”,支宾把我这当姑父的安排在右边上席位同一个媒人坐下,美其名曰,是姑父陪媒人;左边一席上席位是舅侄舅父去陪另一个媒人。为什么是二个媒人呢?谓之“好事逢双”。当然,有的地方也有四个媒人的,但有六个、八个媒人的少见。
  路隔十里,各有乡俗不同。第一次到县城喝酒,这里的习俗是按男女之间坐次分开,喝酒的男的坐在一起,不喝酒的女的另坐一席。
  写酒的已把杯子的酒斟满,只等菜来。第一碗菜是一道杂烩菜叫“全家福”。此菜寓意亲朋好友团聚之福,寄托了东道主的美好情感。
  教书的我,“全家福”的故事是知道的,说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一个叫朱贤的儒生,侥幸未被埋死,到晚上醒了过来,从坑里偷偷地爬了出来,躲藏在深山老林中,靠吃野果、野菜为生。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朱贤只好隐姓埋名,漂流他乡。
  几年后,秦始皇驾崩,二世登基。朱贤始得返回家乡,眼前满目疮痍,家破人亡,朱贤悲伤难抑,跳江欲自杀,后被一渔夫救起。当他把自己的遭遇哭诉以后,渔夫却笑了:“老弟,不瞒你说,天灾之时,我曾搭救过一位少年,我看他老实能干,便招他为婿。他也姓朱,你不妨随我回家看看。”朱贤来到渔夫家,两人一见面,原来是自己的儿子,父子俩抱头痛苦一场。
  半年后的一天,朱贤正在街上买东西,从人群中挤过来一老妇人。朱贤抬头一看,不禁惊呆了,这不正是自己的妻子吗?这样,朱贤一家终得团圆。
  那天,渔夫特请名厨掌勺,为亲家庆贺。厨师得知朱家这些悲欢离合的经历后,煞费苦心,烹制出一道菜,精选了山珍海味、禽畜鱼蛋及蔬菜组合而成,意喻全家团聚之福。从此,“全家福”这道菜就在不少地方传开,红白喜事、逢年过节,桌上就少不了这道菜了。
  当大家纷纷拿起筷子吃着、喝着,我看着同桌陌生人的面孔,小心翼翼地拿起筷子,夹起一块白色像豆腐丸子一样的食物,放进口里,咬了一口,但又不是豆腐丸子,觉得很好吃。我悄声地问同坐一条板凳的媒人:“这叫什么菜?”心想,他吃过“百家饭”,肯定知道。他笑着说:“你没有吃过吧?这叫鱼丸”。
  媒人以示自己一年上头东家接,西家请,吃得广泛,接着对我说:“其实,鱼丸是另外的一道汤菜,叫鱼丸汤。严格说来,“全家福”这道菜应该是放豆腐的,因为做大事豆腐上桌不为敬,东道主怕得罪客,所以改用了鱼丸。”
  鱼丸,也叫鱼圆,谓之“吃鱼不见鱼”,晶莹洁白,质鲜味美。鱼丸,以草鱼为主要原料,配以猪肉和鸡蛋等而制成。食之鱼含肉味、肉有鱼香。
  家乡的“全家福”荤素搭配,有瘦肉、猪肝、竹笋、香肠、木耳、鹌鹑蛋、黄花菜等,大汤碗盛装。大家你一筷子,我一筷子,一边喝酒,一边吃菜,还一边聊着家常。生疏的我,也没有什么家常可谈的,在写酒的带领下,也不轻举妄动,放松地吃。也嘱咐媒人吃好喝好,感谢他的牵线搭桥,操心拖步。
  家乡酒席十碗,是指九菜一汤,没有规定,只有俗成,即主打菜“沔阳三蒸”(蒸畜禽、蒸水产、蒸时蔬),正所谓的“不上蒸笼不成席”。其余是肉沫炒粉、炸花生米、大小煎圆、蓑衣圆子、红烧甲鱼、滑鱼煎鱼、油炸全鱼、炸酥小鱼、炒鳝鱼丝、牛肉醋鸡、耿蛋蛋糕、肉丝肉片、榨菜肉丝等。汤类有“全家福”、红枣熬肉汤。这些菜谱是我的家乡的酒席宴上传统的农家菜,也是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形成于明清时期,并风靡当地百余年。
  第二碗菜是肉沫炒粉,也叫“毛嘴炒粉”。久负盛名的毛嘴炒粉,主要制作原料是以豌豆粉常见,制作时,放有瘦肉、姜沫、大蒜、葱花、麻油、酱油、猪油等。炒粉肉嫩,粉韧、味美,成为家乡饮食文化的一道风景
  第三碗菜是炒鳝鱼丝,第四碗菜是红烧甲鱼。家乡是“鱼米之乡”,水资源丰富,鱼类除著名的“四大家鱼”外,黄鳝、甲鱼、龙虾等满湖皆是。说家乡的黄鳝赛人参,一点也不为过。
  四碗菜出齐,该开笼上“沔阳三蒸”了。开笼钱,也叫“瓜子钱”,是大师傅在伺厨时的“取彩”钱。一般是上座的客人带头丢,其他客人跟着出,不计多少,把钱丢到分完瓜子的盅子里,由端菜的人交给大师傅。丢瓜子钱是对大师傅做的菜肴好吃可口的肯定。
  在吃“沔阳三蒸”时,东道主开始给每位客人敬酒,右侧的首席先敬,客人祝贺,东道主婉谢。
  第八碗菜是珍珠丸子,其外表毛糙,又名蓑衣丸子,糯米和肉丸的蒸制,其风味独特,米香可口。珍珠丸子可以趁热直接食用,也可以蘸佐料,搭配着吃。
  第九碗菜是一碗油炸鱼头和鱼尾,也叫“发鱼”,顾名思义,是把这碗菜平均分成八份(八人一席),一人发一份带回家做“接意”。那时候,没有食品塑料袋,老年人只得用擦眼泪的手帕包起。
  压轴的是一饭下饭菜,榨菜炒肉。当这碗上来时,就标志着所有的菜都上齐了。
  在县城喝酒与老家乡下不同的是,每人发四个锤头大的肉丸子带回家。家乡的肉丸子(肉圆子)作为酒席宴上的打发,只在县城城区和沙湖、彭场等少数镇才有。说起肉丸子,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沙湖籍人李绂藻,清光绪年间翰林院礼部左侍郎,翰林学士。有一次回沙湖探亲,在沙湖街上吃喜酒,支宾请李绂藻坐在上席。酒过三巡,最后一道菜端了上来,肉丸子也耸出来了。李绂藻问:“每人三个,是什么来由啊?”支宾告诉他:“三个肉丸子,指的是三鼎甲,状元、榜眼和探花!”李绂藻动了小心眼,笑着说:“那我呢?”支宾一想,是啊,李大人是堂堂的翰林学士,手下过关的进士一抓一大把,怎么着也该算他一份,于是东道主出来当场拍板:“加一个,您老也算一个吧!”从此,沙湖的酒席,都兴打发四个肉丸子了。
  家乡菜的岁月长河,历经无数人的传承和创新,让口味之中的“鲜”、“香”、“嫩”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鱼米之乡”著称的家乡,拥有大自然的馈赠,家乡人的智慧尽在这饮食文化里融合。
       家乡的“全家福”,是家乡游子一辈子难舍的情怀和家的温暖。每逢佳节倍思亲,何以解乡愁,最是家乡菜。落笔至此。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家乡美食记忆:全家福发布于2024-01-06 00:08:02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