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班九龙口是谁的位置
九龙口,旧时,舞台乐队位于舞台的右侧后方,演员从上场门出场行数步或“亮相”之处,也是鼓师坐的位置。
九龙口这个座位,戏班里的上下人等,都不准息坐,只有发号施令的打鼓佬才有资格坐,但因唐明皇不仅敲过"鞭鼓",而且又演过"三花脸"的缘故,便使丑角演员例外。
旧戏班后台的座位
戏箱,盛放戏曲演出装备,如服装、鞋帽、行头等物的木箱称戏箱。戏箱分成五类: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把箱。旧时戏班的演职人员,在后台的座位多是戏箱。但各行各科的人员该坐哪类箱子,却有严格规矩,不容紊乱。
旦行坐“大衣箱”,有蟒袍、官衣、巾皮、褶子、开氅、斗蓬、裙子、云肩,折扇、喜神(布娃娃)等物件。因“喜神”为旦角专利的道具,大衣箱内的服装也多为旦角所用,故旦角坐此箱。
生行坐“二衣箱”此箱内装有靠、铠、箭衣、马褂、侉衣、僧衣等物。生行本应坐大衣箱,因为旦行已占,故只有屈尊居二。
净行坐“盔头箱”,盔箱装盔、冠、巾、帽、蓬发、髯口、网子、水纱等,因净行饰演的角色,除少数奸臣外,多是粗犷的武人,故坐此箱。
武行坐“把子箱”,此箱全是装武戏用的大刀、枪、锤子等打把子大道具。
台下没了观众,台上也要把戏演完
梨园有个规矩,戏一开场便不能停,戏已开腔八方来听,一方为人,三方为鬼,四方为神,即便人都走了,也有可能台下还有鬼神在听,若是中途终止演出,恐怕激怒鬼神。
其实这都是一种封建迷信说法而已,台下就算只剩下一个观众,或者没有了观众,演员也要继续唱,一是因为观众买过票了,就得对观众负责;二是一种职业操守,戏开场了,把戏唱完是演员必须具备的戏德。三是半途而废怕传出去影响戏班的声誉,以后谁还会再请这个戏班唱戏呢,那不是自毁形象吗?
大多数剧团都会秉承老一辈的传统“戏比天大”这一说法,戏开演了,就必须一直演完,无论刮风下雨,都不能借此理由退却。
梨园由来
梨园由来溯自唐明皇选曲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斯为梨园发轫之始。”
为什么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戏曲界俗称梨园行,演员称梨园子弟。要问缘由,得从过去戏班供奉的祖师爷唐明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谈起。
据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梨园在当时长安禁苑中,公元714年设“梨园亭”供乐工演奏乐曲,宫女习舞演唱,有会昌殿为玄宗亲自按乐之所。当时还设有宫内梨园法部、梨花园、太常系统的梨园别教院、洛阳梨园新院等,所以乐工多出梨园。梨园,实际为我国第一座国立戏曲学校,梨园,也就成了后世演艺界的代称。因玄宗善用羯鼓指挥乐队,后戏曲仍以司鼓板为乐队指挥,尊称打鼓佬,位于舞台九龙口,并供奉玄宗为戏曲界祖师,所属同行为梨园弟子,延续至今。
戏剧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戏剧角色
戏剧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生行,扮演的是男性角色;
旦行,扮演的是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扮演男性角色;
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地方戏剧小知识发布于2024-01-06 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