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古代称之为鲍鱼,是用盐腌制晒干的鱼。鲍鱼之肆,说的就是古代卖咸鱼的市井店铺,后来被用来指恶人或小人聚集的地方,同样的用法还有成语咸鱼翻身,也是用咸鱼来指代受轻视的小人物。

咸鱼似乎被打上了草根的标签,但也有例外,比如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咸鱼和秦始皇之间就产生了十分“亲密”的联系:

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南巡途中,恰逢夏天气温升高,尸体逐渐散发出了味道,于是赵高命令在车中堆满咸鱼,混淆传出来的气味。

第一次看到时就有些疑惑,按道理说人死后尸体本身就有味道,如果再在车内堆满咸鱼,那味道不是更重了吗?

这明显不符合正常人的行为逻辑。

事实上,这是因为司马迁描述的这段故事太过于简略,造成了后人的误会。原来在古代鱼不仅是一种食物,还与巫蛊有着很深的联系。鱼生于水中,在农耕技术并不发达的先秦时期水是影响收成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鱼逐渐和丰收、吉祥产生了联系,成为带有辟邪属性的“厌胜”物。

上图为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人面鱼纹盆,类似的鱼形图案在商周青铜器、战国秦汉瓦当以及其他古代器物上都有出现,这里的鱼往往有着辟邪求吉的寓意,正因如此,后来唐朝在制作设计官员信物时,会搞出一个鱼符出来,随之衍生出来的金鱼袋,成为当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当初陈胜吴广计划大泽乡起义的时候,才会选择在鱼的肚子中书信,无非是想借助鱼本身自带的巫蛊属性增强煽动性。陈胜吴广懂这个道理,古代的巫师更是深谙此道,在很多巫蛊仪式中也都有鱼的身影,考虑到鱼出水以后十分容易腐败,为此古人往往会用便于保存的咸鱼替代。

回到前文的故事中,赵高之所以下令在车中放咸鱼,本意并非是在秦始皇的车中放咸鱼,而是让秦始皇随行的车队其他车辆,必须放置一定数量的咸鱼,毕竟那可是皇帝,咸鱼的味道毕竟可不美丽。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古代存在着臣子为皇帝分摊危险的一个传统,比如帝王犯错了,承担罪责的往往是大臣,那么帝王生病了大臣有责任去分担帝王的病情,赵高命令随行车队中放入咸鱼,表面上的目的正是想让臣子代替秦始皇经受鬼魂之扰,代替皇帝生病,这种行为俗称秘祝。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巫蛊盛行,并且爆发了著名的巫蛊之乱,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都死在了这场祸乱中。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巫蛊已经是被官方认可存在的事物了,司马迁也因此没有对这个细节进行太多的说明,而是一笔带过。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那就是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咸鱼已经是民间十分普遍的肉食来源了,虽然味道差了些,但好歹是块肉。咸鱼无法登入大雅之堂,却不妨碍它为民间底层百姓一解口腹之欲。

咸鱼除了可以晒干便于保存,还可以利用其在高盐环境下的天然发酵,进而制作出与酱油味道相似的鱼露,又称鱼酱油。时至今日,中国的广东和福建,以及东南亚的很多国家中依旧用鱼露作为酱油的替代品,这可以算作咸鱼的另一个妙用吧。

2022.03.06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秦始皇死后,身上真的堆满了咸鱼吗?这个逻辑不合理发布于2024-01-16 20:23:15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