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五个基本特征:
一、口头性:
1.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2.成因:
(1)传统社会中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多劳动者不识字。(2)它的创作和传播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是伴随着其他的活动自然而然地进行。
二、群体性:
1.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显著特征:作品的匿名性
即口头流传的作品是无名氏的,经过记录、整理而发表的作品也是没有作者的,它是民众的集体财富,不属个人所有,不要求个人著作权或版权。这也是民间文学与个人创作的区分标准。1.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是自然的、自发的,就是在广大民众群体中一般的口口相传,这是民间文学传承的主要方式。
即艺人传承,指一些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艺人的传承方式。这些艺人对某些民间文学作品的讲唱有独到的心得或出众的记忆,并有一定的个人特色,深受大家的喜爱,而且讲唱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个体传承就是将作品的讲唱作为一种谋生技艺来教习,并有固定的传承线索,或者传给子女,或者传给徒弟。
1.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同作家文学相比,变异性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1)民间文学的存活方式是口传心记,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它所经过的每一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再创作者,这使作品必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2)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主要是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作品有显著的差异,造成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3)作品在某一社群的流传过程中,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和在场听众的反应也会造成表述语言、情节构成等方面的变异。1.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它总是与现场情境(context),与民众的声音、表情、肢体动作等密不可分。2.表演性特征的理论基础: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该学说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理查德·鲍曼、戴尔·海姆斯等。该学说以“表演”为理论中心,关注民间文学文本在特定情境中的动态形成过程,把民间叙事当做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事件。
内容来自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第二版)第一章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民间文学的五个基本特征发布于2024-05-05 18: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