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新白娘子传》赵雅芝版剧照)


一、民间故事的界定

  1. 广义:指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带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叙事作品的总称,包括神话、传说、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等。

  2. 狭义:指民众口头创作的内容具有泛指性虚构性生活化特征的散文叙事作品,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叙事作品。


二、民间故事的特点

  1. 贴近生活民间故事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体。其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

  2. 泛指性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同时故事的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而不作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力也主要在情节的生动性上。

  3. 类型化:

    (1)特定情节的类型化:指某一类情节在许多故事中频繁出现,而基本故事框架保持稳定。

    (2)主题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如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的愿望,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

    (3)人物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的人物属于同一种形象类型,即在品格、行为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共同的,如巧媳妇型、呆女婿型、机智人物型等。



三、故事的价值:

  1. 娱乐价值:故事可以使成年人在劳累之余或愁苦之中获得精神上的调节、放松和安慰,讲故事是民众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2. 教育价值:故事的内容包含着民众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民间舆论的作用,对人有教化与劝诫的功能。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教化主题即是教育人们要知恩图报。

  3. 艺术价值:民间故事具有立足于现实生活又富于幻想的艺术特色,它的简洁精练的表达方式和曲折生动的结构技巧等,都有很大的艺术欣赏价值。

  4. 文化资料价值:民间故事作为民众生活与思想的反映,是研究民众生活方式和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


四、AT分类法:

1910年,芬兰的安蒂·阿马图斯·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比较分析了芬兰和北欧其他国家以及此外的欧洲某些其他国家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

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斯蒂·汤普森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61年出了第2版(共6卷)。他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故事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根据汤普森《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可将AT分类法分为五个部分

1.动物故事(1—299)

2.普通民间故事(300—1199)

(1)神奇故事(300—749)
(2)宗教故事(750—849)
(3)生活故事(爱情故事,850—999)
(4)愚蠢魔鬼的故事(1000—1199)
3.笑话(1200—1999)
4.程式故事(2000—2399)

5.未分类的故事(2400—2499)





内容来自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第二版)第五章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民间故事的定义、特点、价值及AT分类法发布于2024-05-05 18: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