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是读书计划第十三篇,《论语》。


今天刚看了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发的绝交声明,未知真假。但是如果为真,那这个绝交信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实在是太大了。往小了说,这是这个副教授本身的格局问题,往大了说,这是国家道德体系亟需重建的最好的证明。作为一个国家花了无数资源培养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国家内外矛盾频发的时候,不仅没有站在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想一想作为一名精英可以为公众做点什么,反而沽名钓誉谋求私利,更可恶的是还妄图借众人之口为其泄私愤,这是长期浸淫在什么样的学术环境和道德环境里面,才会产生这样不接地气的、理直气壮的升职函?这是当代知识分子中的特例还是普遍案例?细细想来真是太可怕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导致的争名夺利风气是不是该整顿一下了?


中国目前处在外部不合理制裁、内部经济增速下降、新一代生育意愿低下的内忧外患之中,作为普通人民没有最基础的安全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为越是危急时刻民众越渴求心灵的力量。在互相制约、互相妥协的基础上,用来保证群体利益的相对最大化而产生的东西,就是道德。这时候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去五千年的历史中找回我们的文化自信,去回溯我们因之而立足于世界的道德体系,去整顿仁德让位于金钱的商业社会造成的不良风气,去号召精英们关注公众利益,我们拜的偶像不应该是商业奇才,不应该是毕业即年薪XX万的赚钱机器,而应该是感动中国人物,应该是出现在历史上的为人类文明和社会公共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圣人们,从这些丰富的灵魂中我们可以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


下面是论语的摘抄。


孔仲尼其人
在古代,唱歌是士大夫阶层生活的一部分,孔子十分喜欢唱歌,他非常重视“诗乐”教育对培养人们德育品行的重要作用。音乐对于一个人审美品位的养成,乃至道德情操的陶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音乐应该以中正平和为美,音乐教育旨在修身养性。而现代音乐,大多数只强调感官刺激。我们应该多听优美纯正的乐曲。
孔子是个有理想的人,并且他愿意,并且他愿意将自己的心力学识为天下百姓服务。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各地讲学,以宣扬礼仪思想,唤醒沉醉的世人。他一直在坚持着向世人布道,宣扬儒家的思想。
孔子将立志分为树立个人理想和树立社会理想两个方面,其个人理想是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社会理想则是追求一个和谐的社会。
孔子的毕生理想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尽自己的全力让天下老人生活安逸,让朋友之间相互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现在的世界曾经做到过吗?


子曰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即,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是以穿破衣、吃粗食为耻的人,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真正的君子应该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也就是说,立志于道的人是不应该贪图享乐的。有底层基础信念的人生才精彩。对重物质享受、无法宁静自守的人,我们就没有必要和他谈论什么真理了。人类应该永远将精神追求放在首位。
子曰: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即,君子为人处世讲究礼仪准则,违背道德的事不做;而小人做事没有道德准则,只要有利,他不会在意是否违背道德,没有底线。君子和小人的志趣不同。君子不计较自己是否拥有显赫的地位、富足的财产,他们关心的是法度,他们的行动源自心灵;小人一心想要的就是那几亩田几两银子,他们只关心自己有没有得到恩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常人趋利,君子重利。一般人只重视个人利益,看不到他人利益更看不到社会利益;但是人格高尚的君子却很少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心里想的多数是道义准则,并且处处以社会利益为重。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往往以社会利益为重,将道德规范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也就是说,“君子羞于言利”。
做人要谨言慎行,对任何人不要轻易许诺,对任何事情不要轻易表态,因为如果你一旦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
拥有好口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要用到正道上。
孔子认为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拥有了渊博的文化知识,就要去做官,以便为百姓服务,为国家做贡献。
有自知之明的人既能全面认识自己,又能很好地了解别人。现实中人们总是很少注视自己,一双眼睛紧盯着别人,自以为自己比别人都高明。实际上,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这样的做法是可悲的。
孔子一致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不仅做不到义,也做不到刚。
子曰:君子周急不继富。即,君子应该救济穷困急难之人,而不是让富人更富
孔子认为,对于任何事情,了解不如喜爱,喜爱不如以它为了,认知程度与兴趣成正比。
孔子认为,只学习文化典籍不够,如果没有礼法的约束,恐怕知识渊博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因为出身贵贱而受限制。
孔子十分重视节制,奢华就会傲慢,俭朴就会寒酸,与其傲慢,不如寒酸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两种品格,既要自我完善,终生修养道德,堂堂正正做人,又要具备社会责任感,为国忧虑为国尽忠。
孔子说:老百姓可以让他们遵从我们的意志去做事,却不用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老百姓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大道不自觉地遵循使用却不能自发理解,涉及政治层面的事务,想要让所有人都理解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有教无类”。
真正的好学者,应该具有学习的紧迫感和担心忘记所学知识的忧虑感。
人生起起伏伏很正常,在低谷中更应该努力学习,多掌握点技艺,以备东山再起之时用。
孔子很想做官,他做官的目的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我觉得背后是他对同胞的无限悲悯之心,是极强的共情力。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现代人喜欢迁移到繁华之地生活,其实只要德馨,无论住在哪里,内心都是充实而幸福的。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身临危难,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
孔子认为为官从政,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行为端正,只有这样对老百姓才能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孔子的教育是仁德教育、政治教育,而不是教授学生生存技艺的职业教育。
孔子认为,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不安。
孔子认为,积极进取甚至到冒进的人和消极低沉甚至到愤青的人都好过庸庸碌碌、四平八稳过日子的人,因为前两者至少都有自己的主意、操守和品质。
孔子说:君子讲求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随从,小人讲究无原则的盲目随从。小人胸无大志,喜欢张扬,凡事总是患得患失,缺少气定神闲的修养,所以表现出来就是得意忘形而不安详。
孔子说:整天和大家聚在一起,却不说一句涉及仁义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办了。
孔子认为,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长论短,能与众人相处而不搞帮派。
君子忧虑道能不能实行,而不忧虑是否贫困
孔子认为,天下政治清明,那么百姓就不会对国家政事议论纷纷了。
有害的快乐:骄恣淫邪、放荡无度、宴会荒淫、感官刺激
齐景公有四千匹马,可是他死的时候,却没有什么德行值得百姓称颂。伯夷和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直到今天还称赞他们的气节。
孔子厌烦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肠肥脑满、无所用心的人不动脑筋,不爱学习,他们懈怠懒惰,很难有所成就。人只要活着就不能无所事事碌碌无为,闲暇时刻也不能蹉跎时光,多读书或者参加一些有益健康的活动,人生就会变得五彩缤纷。
一个人如果只专心于小道是不行的,因为学习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才是根本。
君子有所追求而不贪婪,安然处事而不骄恣,威严而不凶猛。


孔子最爱的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希望从这个春天开始,从这个时刻开始,为更好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心不定的时候看看论语吧,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发布于2024-05-03 16: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