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看过《十三邀》的片段,感觉许知远在用一个既有的框架去套所有东西,反对一切,质疑一切,是个略显油腻的大龄愤青。最近放出了新一季的几个片段,大大颠覆了我之前的判断,他显得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加上原来都是采访一些我不感兴趣的人,到最近几期采访了不少学者,提的问题不带有bias,有curiosity也有深度,所以干脆把过去六季有意思的视频全部都刷了一遍,下面是我推荐的几个视频。



清华大学鲁白

基因可以决定大脑认知的好坏。

Memory is what defines you.

脑科学是用你自己的脑子来研究你自己的脑子。当时看《走向未来》丛书,麦戈文认为对自我的认识就是对大脑的认识。情绪会浪漫化记忆。脑科学还没到类似量子力学奇迹年的时间。我很长时间是被driven的,其实不自由。

关于对自己的问题:给你100亿美金,你还会从事这个工作嘛?如果你只剩3个月可以活,你会做什么?原谅、给予、尊重过程。当你死了之后,你希望墓志铭上写了什么?我的困惑是这个世界怎么变成今天这样?

关于自由:很多人是没有学术的自由的,哪个领域热或者有新技术就去追,因为更容易发文章。这是被一种评判的系统所左右的,其实不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不是在寻找答案,不是出于自己的好奇心。

我本人都是想要impact,做偏了就会过于想要寻找荣誉。我们这个领域有青年,然后优千,然后杰青,life都是driven by这些。这使得我们很多科学家,都不是科学家,而是科学政治家,他花的时间都是在运作。我选择不走这条路,这就要求我要有很大的自尊。

希望科学家得是学者,最好是思想家。



刘擎

经过变迁能让人获得历史感,不会认为现在就会永远持续下去。成年是需要阅历,早慧代替不了阅历。听过很多道理但是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这些道理不是你自己的道理,它变不成你自己的信仰和使命感。这种阅历最后会带给你安全感。

新世界主义:只有生物学有基因。文化没有基因,文化是关系和外界互动中建构出来的。要克服“本文明中心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反中国传统的,因为它相信弱肉强食,是已经过时了的西方认识,这是对达尔文的误解,是适者生存,不是强者生存。中国文明是美美与共,各美其美。职场上残酷的生存逻辑现在不work了。特别现实主义、巧于心计、斤斤计较,现在吃不开了。“现实主义的乌托邦”,每一步都很理性的人最后得到一个非理性的结果。

为什么相信人类会搏斗厮杀比相信人类会和平共处更深刻?

积极自由:自律=自由,消极自由:leave me alone,两类自由都会被滥用。战争是用个人自由换取更高的自由,警惕概念。

真正躺平的人你是不知道的,因为没有宣言。

反思需要一定的资源和地位,反潮流是有风险的。

全世界有100多种价值观,有共同的东西,它们奠定了共同的本能。价值观有高低之分的,否则会落入虚无主义。

爱国主义就是一种情感,不可能完全理性。就跟爱自己的孩子,你也能理解别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偏爱。你有偏爱,但是也要理解别人的偏爱。



钱理群

对自己自身的局限性有高度自觉,对自己的影响力预期就是司马迁,站在边缘位置研究中心问题。希望能够把学术资源转化成社会影响力。

我的自信在于我的经验和丰富的生命体验。

我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我的尖锐全在文字上

人完全没有短期目标,只有现实目标的话很难过下去,需要给自己不断的成功感。但是只有短期目标没有理想目标,你总有一天会被吞没。不将苦难理想化,不把苦难忘掉,也不被打倒,而是将苦难转化为精神资源

理想社会是彼岸的关怀,永远达不到,但是可以照亮此岸。任何社会进步同时带来新的压迫。



傅高义

要了解自己的社会,就必须要先了解外面的社会。

反复问what is the big picture。

美国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有过度科学化的倾向,用一些定量的公式,我认为要去接近研究对象本身,去了解历史、现实,更大的语境。全世界的人都过度痴迷于细节,不再追求big picture。无数精英都失去了对文明的信心。我觉得在研究中认识当地人,和他们交朋友非常重要。文献本身就带有作者的局限性和某些目的/偏见。而跟人对话这种方式可以更加深入,让你理解文字的深层意思。

在美国,很多人都并不想了解别人的观点,都是各想各的,所以讲故事比学术思辨的方式更能说服人。

傅高义的采访对我的观念触动挺大。要跟真实的人交谈。所以我应该努力地构建知识结构,对每一门知识科普的基础上,进行文献研究,当找到希望研究的领域之后,不仅仅用文献的方式,应该走上街头调研。不过调研是发生在足够的案头工作以后。

傅高义在地下室的书房,真的非常震撼,很难想象他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写出了如此宏伟的作品,影响了整个世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啊。



吴国盛

有一个第一推动力把物砸成全同粒子,砸碎了重建,用定律同一控制,在原子角度看,马啊羊啊沙发啊都是一样的东西。

现代的社会结构相比原来更加单一化,可能出现海德格尔所说的技术霸权导致人类精神只剩下单一维度。陈嘉映说,跟希腊人比,我们现代人就是残废。我们用太多单一的人造维度框死了暧昧的发挥空间,把所有的东西都量化落成几个简单指标,在数数中完成自以为的对世界的征服。

回想自己,我也不应该去追求读书的绝对量,应该是out of curiousity,看看哪些主题是还没涉猎过的感兴趣的。互联网时代会带来人对肉身的漠视,现代科技可能会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刨掉人性的一些基础。现在除了马斯克创造新的准宗教的追求之外,人类还有什么追求呢?

费曼认为科学史本质就是原子论,就是全同粒子,这就导致物丧失物性,没有了诗意的浪漫,导致事实推不出价值,世界观推不出价值观。我们徒然面对这样一个宇宙,在宇宙中我们得不到任何慰藉。所以就变成,世界本无意义,你通过你的创造来产生意义。这个和科技发展前的社会完全不一样,当时还是臣服于一些更庞大的东西,人是渺小的。

中国人学科学100多年,一直在学doing science,understanding完全给漏掉了。

应该强调科学本身的有限性,人的存在本身是没办法讲清楚的。人的存在作为一个谜的存在,是有正面意义的,是一种非常奢侈的精神状态,呵护这个先天的盲点是人类唯一的希望。



陈志武

每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加大财富差距。只有战争和大规模瘟疫降低过财富差距。

1914年之前工业革命和第一轮全球化,一战,民粹主义,1931年二战,1980-2008年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新一轮全球化,2008年金融危机,民粹主义抬头,迫使政客发动贸易保护主义、排外,和1930年代的状况是一样的。会不会再出现战争呢?我觉得最可能的是冷战。普通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多读书。

近代国家,凡是借贷国家都发展得很好,凡是国库里存着金银的国家,反而都垮掉了。这是提前把未来的钱给用于发展强国。

人类文化进程最重要的是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过去四十年相对文明太短了,人们一开始只是just do it,还没有去思考,还没有形成哲学。赚钱的伦理、金融的道德还没有基础,赚钱了也没有安全感。(那说明基于现代社会的新兴哲学是有机会的,可能就是科学哲学的机会)

如果大家都悲观,那就说明大家都愿意做出一些牺牲。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对理和根的追求不一样。中国文化不在意这些。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给人提供自由选择。

追求你最感兴趣最有激情的事业。



许倬云

我们现代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想者。

城市化弱化了信仰了力量,人找不到目的和意义。西方权力差距变大,最终会变成少数寡头统治。中国社会是以人为头,没有上帝,天心即人心。人生是无数个偶然性造成的必然性。

文明要开放,全世界人类走过的路都是我走过的路。

今天的教育教育的是凡人,过日子的人,今天的文化是舞台文化,忙着追热点。人这样下去就变成活的机器。人要找归宿,要找理想境界。

最短的是人,比人长一点的是政治,比政治长一点的是经济,比经济长一点的是社会,更长的是文化,再长的是自然。新的理想还没出来,旧的理想被放在一边。

现在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自己去摸索时代理想的问题。

我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残缺,不争不抢,往里走,安顿自己



项飙

文字是成形的东西,我更喜欢走进实践里拥抱未成形的东西。

要有一种距离感才会觉得实践有意思。距离感和超越感让你有了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和控制感。要通过超越感来回看这个世界。

个人无非是各种要素在历史条件下临时的聚合。自我的个体和集体的个体形成了矛盾,只是家里和全世界感兴趣,两个极端,导致全世界形成了消灭附近的趋势。

项飙讲的太好了,当20年后重新见到浙江村的朋友,这群人多了更多激烈的描述,因为竞争,因为年纪,希望消失了。项飙回看自己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面对这些注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可能是从活生生的案例背后推出冷冰冰的理论,但是也没办法直接帮他们解决,是一种无奈又痛苦的情绪。听完这个,我觉得人类学好有意思。也许我们没办法当救世主,我们也没办法看到全世界的苦难,我们只能接受自己的渺小,首先做一个普通人,然后做一个有限圈子的有限信息的记录者,在记录中保持心的交流,不带任何功利。

即时性造成了对附近的忽略,进而造成了道德上的情绪化。会突然间非常愤怒,但是这个愤怒又很快就下去了,因为做不到什么。靠生物学界定的关系可能会加深。

80、90年代没有这样的匹配,都是用附近的关系来构建爱。现在的婚姻居然有理性。

没有一个天然的个人尊严,个人的意义和尊严的出路一定在于关系。

民粹主义的背后是精英主义。民粹主义的对立面是中间层。中间层是靠知识分子来介入的。

理想的知识分子必须基于当下社会的困惑,如果孔子活在今天,他会提出什么问题?

个人驱动力:好奇心。还希望对自己生存环境有个说法,不想跟历史跟周边擦肩而过,每个个体都应该有自己的声音

城市的角落就是附近。可惜城市化文明城市正在消灭和框架化这些附近。

日落的时候,思想升起。什么时候是我们人生的黄昏呢?



唐诺

博尔赫斯晚年眼瞎,走到撒哈拉沙漠,抓起一把土,走到另一个地方,放下去,他说,我正在改变撒哈拉沙漠。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是我积累一生经验才能说出来的东西。

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产生一点点变化。但是这些终会消失。

有20年时间我每天读8-10个小时的书,这种读书给的饱满感就够了。

对于城市的兴衰,我不敢议,只是发出一声嗟叹。

只有文学保留了人,所有的书写家都在共同写一部大书。

(我的疑惑:到底是要顺从地接受局限性还是要反抗挣扎向上?最近看到一些更加谦卑的学者和文人甚至是商人,也许是大环境原因,也许是厉害的人总是被包在成功学的光环里面显得不真实。示弱才显得真实。这也是一种信息茧房,这是另一个极端。

对于国家来说,如果不挣扎向上,那就是生存危机。对于个人来说,找准对于国家的意义,就不会有生存危机。

小说家致力于抓瞬间情绪的爆发,不议论,只嗟叹,学者致力于抓现象背后的根,了解应然,再根据应然提出解决方案。商人致力于了解实然,再根据实然做出积累财富的最优方案。

小说家和商人都是去了解实然的,但是小说家了解一角即可,他会根据实然哀叹应然的消失。商人需要了解的细节更多,他用现实主义的眼光看待实然,即,在商人的角度,他不做判断,实然就等于应然。他把自己投入洪流中。学者是把自己抽出这股洪流做一个旁观者,也许未来建造一个堤坝。小说家就是洪流本身的一朵浪花。

我们无比渴望把自己变得客观化,希望人脱离肉体的限制,所以有机器人、脑机接口,但是在和人交往时,我们又无比渴望看到对方的表情、动作、哪怕是语调变化。当所有人都变成霍金,那是一个交流消失、独特性消失的可怕的世界,还是仅仅依靠灵魂交流的、真正找出来了人与人区别的理想世界?大部分人适合接受信息,不适合进一步重组加工甚至是创造信息。当他们思想上的独特性消失,作为人的重要性也将消失。那么人类将走向以思想能力为评判依据的新一轮进化。)



赫拉利

所有东西,战争、社会、金钱,都是人类虚构的故事,人要做的不是去创造一个新故事,而是去探寻故事背后的真相。每次科学革命都会有一些国家领先,一些国家落后,这次的AI革命也是这样的。

现代技术把我们从我们的身体中拉出来,这是产生疏离感和焦虑的根源。如果你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你就控制不了世界。

图书编辑说,这本书最早火起来是在创投圈,大家都希望对未来进行窥探,希望学习讲故事能力来管理企业,然后就变成了圈内风潮。有点印象,圈内基本也不怎么读书,偶尔读书也就是这种畅销书跟风,讲一些宏大的历史更能吸引圈内人。书内有单一理论有单一结论代表提供了封闭的历史观,没有批判性思维,其实就像是求神拜佛。中国人对未来学的热情一直比美国高。而且投资人做的就是回溯历史,找出共性,进行预测。赫拉利在书中用的是同一套逻辑,每个投资经理都能建立一个自洽的逻辑。

(每个时代都有强势学科,曾经有文学、哲学、地理学、物理学、生物学、航天、计算机。未来30年哪些学科会被抛弃?哪些学科会成为强势学科?如果到了航天领域,人性还是不变的,生存斗争不变。或者我就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做忠实的历史记录者。就停在了,为什么要赚钱?为什么要记录?这些事情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从更抽离的角度去思考应然。)



许知远

我从第六季倒着往回看,第六季的许知远面对大师时候的谦逊、温和、深入又不带个人偏好的问题,然后一直看到第一季的焦灼、自卑、不知道怎么提问的窘态,还是挺可爱的。从提的问题深度看也能感觉到许知远的成长。陈嘉映那一期由于对哲学基本知识的缺失,真的是灾难现场,但是到第五季第六季有很多期提的问题,都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第一季的许知远:觉得自己很无知,谈话的时候很紧张,他说的很多事情我不懂,我没有能力去追问这些一步步是怎么构建出来的。

第六季的许知远:意识到了自己的知识素养和训练的深刻的局限性,总是要借用语言(去探寻人),你会厌倦,你哪有那么多话要说。很多东西是必须要时间来做到的。特别适合做导游图的人,能创造出原创景点吗?现在的年轻人就喜欢正确的人生。但是谁说错位的人生就不是人生了呢?我最讨厌正确的人生了。我希望自己能变成文明传递的一环。



所有采访者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唐诺,相比第六季的学者们,他不思考那些宏大的东西,他完全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长达20年的时间中每天读书10小时。

我曾经改变了撒哈拉沙漠,这就够了。

在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斯维斯约德(Svithjod)的地方,矗立着一块高一百英里、宽也一百英里的巨石。每一千年,会有一只小鸟飞来在这块巨石上磨喙子。等到这块巨石被磨平,永恒的时光就过了一天。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从《十三邀》里看见历史和未来发布于2024-05-03 16: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