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周的时间把《蒋勋说红楼》给看完了,大梦一场,曲终人散。蒋勋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一句一句地拆解,加入自己的人生体验,从红楼梦文本延展开来,谈到老子、庄子里面蕴含的宇宙智慧,谈到唐诗宋词之美,谈到德国作家黑塞的朝圣说,内容非常丰富。短短一周,我仿佛也跟着黛玉、宝玉、王熙凤、贾母经历了数次生死。读完最后一句,放下书,抬头看染透天边的晚霞、田里肥嘟嘟的小麻雀、路边刷抖音的垃圾工,感觉到一种被救赎的平静。

“要按人本来的方式去爱人”,这是我读完本书最大的感受。我们给世界上的人安排了各个角色,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员工、老板、医生,等等,我们都在透过角色看人,从功利的角度看人。因为是同事,所以要动用情商,因为是家庭成员,所以我们有责任对对方好。因为XXX,这些都是自己给自己强加的无谓的枷锁。我们对对方好的唯一原因,是因为有情,是因为有爱,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因为一但是因为别的什么,那么我们的爱和关系就不纯粹了。我们常常因为自负、自卑、自保、算计等原因把其他人隔离开来,但我们又害怕孤独,这是我们的痛苦根源。

如今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悲悯之心。这个悲悯之心的对象,不仅仅是和你有关系的人,还有和你没关系的人;甚至不仅仅是人,还有动物植物,还有那山川河流。草木本无情,可是对美敏感的人就知道,虽然“落红本是无情物”,但是在有心人眼里,它是有情的,因为我的情搭载在这个落花身上,我的心化成了春天的泥土去保护花。

万物是统一的,一切的生、老、病、死都只是生命形态的转化而已。人的死,也只不过是将你对人的爱融入到大自然里。你爱的人终有一天会消逝,因为只有生和死是结局,但是谁又能说你在生命中闪耀的每一刻不能是结局呢?人生的每一个刹那都是结局,我们可以把最幸福的那个时刻,就当作我们的结局。就像在《红楼梦》里,你何必在意宝玉和黛玉最后在不在一起?黛玉本身也不在意。因为她知道,有聚就有散,有那么多心意相通的幸福时刻,那就是结局。“无寿者相”说的是宇宙、地球、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时间是个伪概念,没有哪个活得长活得短之说。再长的寿命都是弹指一挥间一万年前和一万年后都是虚无,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宝玉在《红楼梦》里每次提到自己的死亡,都是化成灰、化成烟,他觉得烟也还有行迹,最好是一阵大风吹来,把烟吹得干干净净,不留任何痕迹。他意识到,所有的爱恨生死都只是暂时的,化灰、化烟才是真正的结局。正是因为他看到了所有人共同的结局,所以他更愿意时时刻刻只为自己的心而活,抛开一切无所谓的束缚,活在当下。求名求利都是束缚,求修得一颗爱世界的宽广的心吧。爱自然会让你得到救赎。

宝玉有接近神性的地方——他的共情力极强,他会无视阶级的差距,为一个小丫头真心实意地哀悼哭泣。黛玉和他是心意相通的。因为黛玉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繁荣是虚幻,终会散场,因此不如就接纳这个世界本来的模样,去平静地爱这个世界。所以黛玉才会伤春葬花。

对自然之美的高敏感是自我救赎之路的起点。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你有多少次对路边灿烂的桃花熟视无睹?这一排排行道树,在春天吐出嫩芽,在夏天恣意生长,在秋天垂下累累硕果,在冬天有苔枝缀玉,四季皆美。可是当你坐在封闭的轿车里一骑绝尘的时候,只会揪心下一个谈判怎么谈,揪心房贷还不上了,揪心生存危机,哪会注意到在你忽略的身边就隐藏着世界的终极智慧。

古往今来,多少先贤因为对世界的大爱而实现了涅槃,一个29岁的王子不想过养尊处优的生活,决定去寻找生老病死的答案,他成了释迦牟尼;一个愿意为了洗清世人罪孽的人被钉上十字架。最朴素的道理就隐藏在这些故事里面。

要学会把自己变成一面镜子,去真实地看到每一个人,去理解每一个人,那么你将无所不在——你可以变成天边高飞的鸿雁,可以变成山间湍急的河流,可以变成年年开花的桥边红药。当你学会去聆听这个世界的每一次心跳,当你学会去轻轻抚摸叶子的脉络,你就将融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无尽的,你也是无尽的。

庄周梦蝶的故事大家很熟悉,它讲的是庄子有一次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之后,不知道自己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不知道现在是在梦里还是现实。当你爱大自然爱到这个程度,你就可以从任何事物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了。

赤壁赋里,苏轼和朋友在江上划船、喝酒、唱歌、赏月,朋友看到天地之悠悠,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生命的无常。所以朋友就开始感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这是说,“月光明亮、星星稀疏,乌鸦和山鹊向南飞,这是曹操写的诗里的场景。他们所处的地方是赤壁之战的旧址,就是曹操当年被周瑜困住的地方。

因此朋友为曹操感伤:“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说的是,想曹操当年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图为赤壁之战

上面这段话体现了朋友的时空虚无之感:连当年显赫的枭雄,现在也都只不过化为一抔黄土,一缕轻烟,无处可寻。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普普通通地生,普普通通地死,我们活过一场的证明是什么,我们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说,我们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蜉蝣是一种朝生暮死的动物,形容生命短暂。

其实人类的生命相比很多动植物也是非常短暂的。我在植物园里看到一棵活了1500多年的兰草,南方的苏铁是活在恐龙时代的植物,都是活化石,他们见证了沧海桑田。6500万年前的群体性生物绝灭带走了80%的物种的寿命,在地球历史上有多次这样的种群绝灭时刻。而人短短几十年的寿命和这些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图为恐龙骨头

因此,苏轼的朋友哀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我们的一生实在太过短暂,我羡慕这无穷无尽的长江,我想要和仙人一起环游世界,我想要和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然而,我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哪有什么长生不老呢?死亡是确定的结局,我还能做什么呢?我只能接受自己的渺小,把遗憾和愤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一向乐观的苏轼这时候就开始劝解了。也许这个友人就是苏轼自己。每个人都会有心灰意冷的时刻,但是每个人的心里也有另一个积极向上的自己,有善有恶,有勇敢也有懦弱,有无私也有贪婪,这才是人性。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是说,你真的知道水和月吗?你看这水,它好像永远在流动着,可是它却一点也没有流走;你再看月亮,虽然它总是有圆缺,可是到最后它也没有减少分毫。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果你从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这世界没有一刻是不在变的,但是如果你从这些时刻的共性来看,那么你和这个世界都是永恒的。虽然水蒸发了变成气,云下雨了再汇入江河湖海,虽然形态变了,但是本质是不变的。人走了,化为自然,将对人的爱,融入万事万物。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更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这是苏轼给出的答案:面对人生的无常,应该意识到,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自然界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宝库。人生应该向外探索,也应该向内探索。向外探索指的是要去深山里,去溪水边,去月光星空下,去斑驳树影里,去感受发现小鸟叽叽喳喳跳跃时候的、生的喜悦。自然界是唯一有生命力的东西,所有的名利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会消耗你的精神能量。只有回到自然中去,才会让你觉得自己在真切地活着。所以陶渊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唐诗里面有很多这么广阔的东西,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张若虚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他在问,这世上第一个看见月亮的人是谁呢?这样美好的月亮什么时候第一次照见万物生灵呢?现在我们的技术还只能追溯到几亿年前的无脊椎动物时代,但是这四五亿的时间就已经让人觉得迷茫,人生不过百年,相比亿年又算得了什么。那么人类给自己搭的各种意义感,所谓的成功、财富、地位、社会资源,在生与死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在全世界的爱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松弛下来吧,去爱人,去爱这个世界,去过有生命力的、真正活着的生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给红楼之梦画一个句号发布于2024-05-03 16: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