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生活
在“大风”中独善其身
何为“独善其身”?我想是《三国演义》中的“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是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幽窗小记》中的“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理应修身养性,吾日三省吾身。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在别人的世界里顺其自然。无论别人如何待你,都要自己珍视自己,才对得起自己内心的那一抹骄傲。
我认为关于独善其身的境界有三种。一种说法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三境界说是这样的:第一境是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孤独、迷茫时,静心思考,确立目标。正所谓:站得高望得远。第二境是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追求目标的时候,难免会疲惫和憔悴,但也要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第三境是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努力的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高,不经意间之前确立的目标就实现了。
第二种说法是:第一境:看山是山,看谁是水。第二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肉眼看得到的风景,是心灵的感悟,是内心的升华。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内心的不语,更是因为懂得。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心思澄澈,安定有力,摒除诱惑,才能成就大事。
第三种说法是王阳明的人生三大境界: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第一境“生知安行”:做什么事情都在正好、恰当的范围内。为人处事时,既能让别人快乐,也能让自己快乐。这已经达到了“中庸”思想境界。何为“中庸”,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可以上升到,人和人和谐相处。当然这只是简单的议论,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果要悟透,还需更上一层楼!这已经是君子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了。第二境“学知利行”: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毛病。但只要有一颗知错就改,不越规矩的心并时刻反思自己和改正错误,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就是在进步。第三境“困知勉行”:遇到困难就要及时勉励自己,而不是原地踏步,甚至颓废。我们很多人都处在这个阶段,每天浑浑噩噩、碌碌无为混过。那我们为什么不努力,让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呢?时刻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时刻反思改过。
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去。”普天之下、芸芸众生都为自己的利益而奔波。世人慌慌张张,不过为了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惆怅。若不是肩上有千斤重担,谁愿拿命赌明天。
《孟子·尽心上》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品德,如此而已,得志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心怀天下。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想法,实际行动更是少之又少。无论你所处何时,理应独善其身,修身养性,做好自己,便是最好之态。
我们常常告诉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我们要为自己而活!然而事实就是我们很大一部分人活在了别人的眼光中,为别人而活。生活和人生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呢?你发现一个问题了没?哪些优秀、自律的人,往往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不是他们人际关系差,没有社交,而是他们早已明白,无用的社交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
一个人高质量的独处比低质量的社交有意思多了。此时,为什么不静下心来,看一看远处的风景或者看一本有意义的书,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呢。
风很大,但不应凌乱,我们要坚持做自己,并要做好自己。才能在大风中独善其身,坚定不移。悟透六祖慧能法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送你也送我,共勉!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在“大风”中独善其身发布于2024-05-03 15: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