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十分繁荣,作家作品很多,其中王维、孟浩然的创作最为杰出。后人将这一具有大致创作倾向的作家列为一派,称之山水田园诗派,此外还包括裴迪、常建、储光羲、綦毋潜、祖咏、张子容等。
储光羲(706?——762?),兖州(今山东兖州)人。开元十四年中进士第,多任县尉卑职,后辞官还乡。在开元天宝之际,他曾与王维隐于终南山。“安史之乱”起,受伪职,乱平后贬窜南方,卒于贬所。在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中,他以写田园生活为主,作品主要有《田家即事》、《田家杂兴》八首、《钓鱼湾》等,着重谱写了欢快闲静的农家乐章,对于农村生活的另一方面——农民的疾苦和贫困,则没有触及。艺术上,储诗以清淡闲适、纯真质朴见称。明胡应麟《诗薮》称“储光羲清而识”,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凡例》说“储光羲真朴,善说田家” 。如《田家杂兴》其六:
楚山有高士,梁园有遗老。筑室既相邻,向田复同道。糗糒常共饭,儿孙每更抱。
忘此耕薅劳,愧彼风雨好。蟪蛄鸣空泽,鹈鴃伤秋草。日夕寒风来,衣裳苦不早。
写山水则以《钓鱼湾》一首最著名:
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垂杨岸。
常建,《唐才子传》云长安人,无据。开元十五年进士,仕途失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遁之志。其仕宦虽不得志,诗却颇受时人推崇。代表作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殷璠《河岳英灵集》以常建为第一,列此诗为首,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山光”一联“可称警策”。
祖咏,洛阳人。开元十二年进士。名篇《终南山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计有功《唐诗纪事》云,此为应试诗,按例当写六韵十二句,祖咏仅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曰:意尽。近人俞陛云谓:“咏高山积雪,若从正面着笔,不过言山之高,雪之色,及空翠与皓素相映发耳。此诗从侧面着想,言遥望雪后南山,如开霁色,而长安万户,便觉生寒,则终南之高寒可想。用流水对句,弥见诗心灵活。且以霁色为喻,确是积雪,而非飞雪,取譬殊工。”(《诗境浅说》续编)
裴迪,关中人,与王维同隐终南山,有《辋川集》二十首,系与王维唱和之作。擅长五言绝句,风格近似王维,而成就不及王维,较出色者如《华子冈》: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稀。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再如《木兰柴》:
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绿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唐诗正声》引吴逸一云:“裴迪佳者,独《辋川》诸作,然王诗多于题外属词,裴就题命意,伎俩自别。”
二、王维及其诗歌创作
(一)王维生平和思想
王维 (701—761),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生于蒲(今山西永济)。约十五岁左右,他与弟缙由家乡来到长安与洛阳活动,由于能诗、懂音乐,擅长绘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所以在当时深受贵族社会的欢迎,因而经常出入王公、驸马等权贵之门。开元九年(721)二十一岁时中进士第,被任命为大乐丞。但不久因伶人舞黄狮子舞而被贬为济州(今山东长青县)司仓参军。
十几年后,由于张九龄的赏识与提拔,约开元二十一、二年回到长安。他在 《献始兴公》诗中称赞张九龄:“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充分表达了他的用时济世的思想,并表示他的干谒并非出于“曲私”。张后来擢他为右拾遗。在张九龄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他深感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表示要辞官归隐,但并未真的辞官。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劳军,并任判官。这次出塞使他目睹了奇异的边塞风光,写了《使至塞上》等边塞诗。两年后回京,又任侍御史。开元二十八年赴襄阳,主持南选考试事,有《江汉临眺》等诗。回京后即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先隐于终南山,后又在蓝田辋川得宋之问的别业。他与友人裴迪隐居于此,“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辋川集》即是他与裴迪的唱和之作,主要是歌咏辋川的二十个景点,全为五言绝句。这一时期他还写有《渭川田家》、《山居秋暝》、《新晴晚望》等具有代表性的山水诗。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乱军攻破长安,玄宗奔蜀,王维等官员扈从不及,为乱军所俘,被授予伪官,王维曾装病推托,但也不敢反抗。一日,安禄山大宴其徒于洛阳凝碧池,招梨园诸公合乐,诸公皆泣。后裴迪看望王维,告知此事,王维悲伤不已,写了一首七绝寄意:“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后长安收复,维以受伪官定罪下狱,因此诗怀念朝廷,传到行在,为肃宗所嘉许,又加上弟缙平乱有功,愿削己官为兄赎罪,因得宽恕,责授太子中允,后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等,最后官至尚书右丞,后世因称他王右丞。
王维受家庭影响,早年即奉佛。后人又称王维为“诗佛”。经过这场重大的政治变故,他深感内疚,情绪更加颓唐,无意于仕进荣辱,更潜心禅理,随缘任运。《旧唐书》本传说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就是这一时期生活的写照。几年后,这位卓越的诗人画家就与世长辞了。
(二)王维诗歌创作概况
维诗歌今存约四百余首,其中约有六十首左右存在真伪问题,都收在《王右丞集》中(清人赵殿成有《王右丞集笺注》,今人陈铁民有《王维集校注》)。他的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按题材分,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意气豪迈、慷慨激昂的边塞诗 二、抨击权贵、暴露黑暗的政治诗
三、倾诉别情、吐露乡愁的抒情诗 四、咏歌隐居、摹写自然的山水诗
1. 王维的游侠边塞诗
王维的诗歌可以开元末年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王维受到蓬勃向上的盛唐时代精神的强烈感染,积极入世,乐观进取,满怀着当时士人们普遍具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他的游侠诗、边塞诗就具有这样的时代特点,大多在描写征战畋猎和边塞风光中抒怀寓意,雄劲豪爽。
其游侠诗的代表作有《夷门歌》和《少年行》四首。如《夷门歌》: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咏史言怀,衷心称颂信陵君拯世济人的义举和礼贤下士的风度,热烈讴歌朱亥、侯嬴见义勇为、慷慨捐躯的英雄行为,其实是在呼唤当代的开明政治家的出现,为当时众多的出身低微、富有济世情怀的寒俊大唱赞歌。全诗仅十二句,却将战国时代这一复杂的历史故事,写得有声有色,悲壮感人,显示出诗人高超的叙事抒情的艺术才能。《少年行》则抒写盛唐少年游侠的豪迈气概和报国热忱: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这些少年英雄的浪漫生活、豪放情怀,尤其是他们临危不惧、为国献身的精神,被诗人描写得栩栩如生,至今仍有强烈的感染力。
王维的边塞诗反映盛唐时代精神,比游侠诗更加丰富深刻。《燕支行》、《出塞作》和《观猎》等篇,主要描写守边将军出征的气势、作战的威武以及骑马射猎的风采,如《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格高语健,令人振起,笔端生风,一片神行。《陇西行》则主要表现边关军情的紧迫和征戍的艰苦: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使至塞上》则展现了塞上壮丽的风光: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画面阔大,气势莽苍,色彩浓重,情思悲壮。另外,他还创作了《老将行》、《陇头吟》等大胆揭露军中腐败的诗作,感情沉郁悲凉,思想含蕴深广。
总的来说,王维的游侠诗和边塞诗,情绪激昂,气势宏放,笔力刚劲,境界阔大,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雄壮之美,成为盛唐早期边塞诗的艺术典范。
2. 王维的政治诗和抒情诗
王维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多作于天宝中,主要抨击权贵当道造成才士坎坷这一政治问题。唐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广开才路,但是由于宦官、贵戚擅权和封建世袭制度的限制,即便是在盛唐时代,仍有不少下层士子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玄宗后期,骄侈纵恣,荒于朝政,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先后独擅大权,竭力排斥才智忠直之士,官场愈益污浊。王维具有开明的政治理想和正义感,加上步入仕途不久就成为朝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亲身体验到无辜遭贬的痛苦,因此对黑暗现实的认识就格外深切,感情也颇为愤激。如他在《济上四贤咏》中赞扬了“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的崔录事,“使气公卿座,论心游侠场”的成文学,“著书盈万言”、“饮水必清源”的郑、霍二山人,将他们的怀才不遇的境况,与贵胄子弟“童年且未学,肉食骛华轩”的纨绔子弟作鲜明的对比,尖锐有力地针砭了时弊。再如《寓言二首》也揭露了贵胄子弟“斗鸡平乐馆,射雉上林园,曲陌车骑盛,高堂珠翠繁”的豪奢生活,愤怒地斥责他们:“问尔何功德,多承明主恩?”都寄托了诗人失意的愤慨和济世的抱负。
王维抒情诗中亦有不少佳作。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春天雨后的美好景色,反衬送别友人的感伤情怀。后两句的殷勤劝酒,临别赠言,语意清新而又自然率真,饱含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此诗在当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在唐宋两代广为传唱,至今犹脍炙人口。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作此诗时十七岁,独自一人在华山以西的长安,思念在故乡的蒲州(华山以东)的兄弟,先直抒自己身在异乡的孤凄和节日倍加思亲的感情,继以想象之辞,悬想故乡兄弟登高时忆己的情形,“加一倍凄凉”(张谦谊《絸斋诗谈》卷五)。再如《杂诗三首》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自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以询问故园梅花开否来抒发乡思,以少总多,别出心裁,志趣高雅。其《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又称“相思子”,色彩红艳如火,诗人语合双关,把情思表达得含蓄深挚而又坦率炽热,当时即被人传唱成为名歌。
王维的这些抒情小诗,善于把个人内心世界具有普遍意义的丰富感受,凝缩于极短小的篇章之中。又借助比喻、想象、象征等手法,既委婉曲折又自然真率地把它们表达出来,从而都能以一种淳朴深婉的诗情打动历代的读者。
(三)王维山水田园诗歌艺术成就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不仅最能体现他诗歌艺术上的创造性,而且也达到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闻一多先生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闻一多说唐诗》,郑临川笔录),就是指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描写农村的幽美风光和隐居生活的乐趣,曲折地表现了对混浊官场的厌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从艺术上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山水诗在谢灵运的笔下,往往追求形似,写景繁富,情景割裂。陶渊明的田园诗则以写意为主,并不着力于景物的刻画。王维吸收两家之长,把写景与抒情密切结合,熔抒情与写景于一炉,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从而创造了一种玲珑剔透、不可凑泊的意境。
王维在观赏山水之景时,并不像谢灵运那样把山水景物作为自己瞩耳流目的感官享受,而是把山水景物作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知音,当他写景时,景物不是独立于诗人主体之外的纯粹的客观对象,而是寄寓了作者的情怀、思想、胸襟与意趣,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比如他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中写终南山景色,只用“云起时”三字,但是这种水穷云起之景,恰与诗人那种纯任自然、无牵无挂,宛如云飞水流一般自在的情趣相契合,从而形成了意余于象的韵味悠长的意境。
尽管王维的山水诗中不乏雄伟壮阔风格的诗歌,如《终南山》、《汉江临泛》等诗: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从大处落笔,写出了对自然山水的总体印象和感受,气魄宏大,笔力劲健。
但是,最能代表他个性的还是他对明秀静美的诗歌意境的创造。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把山村的秋夜描绘成一个清新明爽、洁净纯美的境界。山中雨后,空气清新,月光皎洁,山泉淙淙。静谧之中,忽然传来浣纱姑娘的喧笑;荷叶晃动,原来是渔舟晚归,顺流而下。显然,王维是把这山村当作心目中的纯美天地——人间的桃花源来描绘的。
再如《辋川集》二十首、《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山中即事》等,或以轻灵的笔触和匀润的色泽渲染溪山一角的幽景,或从纷繁的景物中摄取某个最鲜明、最引人入胜的镜头加以刻划,或细致地表现景物瞬间的动静变化。
2. 诗中有画的绘画美
苏轼曾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此后,历代诗评家都公认“诗中有画” 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
所谓“诗中有画”大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一是把绘画的构图手法运用于诗歌中。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特点是强调经营位置,王维诗歌把绘画手法运用于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也非常注重所描写景物的构图。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有两句:“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行客渐行渐远,融入远树,为远树映带着,孤城承受着落日的余晖,更渲染了别后的惆怅。“带”、“当”二字,巧妙地交待了景物间的关系。前人曾评曰:“带字当字极佳,非得画中三昧者,不能下此二字。”(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青轩诗缉》评语)再如《使至塞上》中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善于景物布局的例子。大漠向无尽的远方伸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而“孤烟直”三字,使画面有了立体感。“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二是善于表现景物之间的层次感。如《新晴晚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白水”、“绿田”、“碧峰”,互相映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层次分明。他的《终南山》一诗,更是运用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以诗的语言同时表现出三远:高远、平远、深远来。《田园乐》中“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则以“孤烟”、“独树”的细节勾勒,拉开景物间的距离,使画面富有层次感与纵深感。
其三,善于给画面设色敷彩。如《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积雨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其中的绿、红、白、黄,色彩鲜明,使画面清新鲜润,给人以愉悦之感。
3. 参禅悟道的清空美
王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早年即笃志奉佛,晚年在遭受政治挫折后,奉佛更为虔诚,这对于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德潜说他的山水田园诗是“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这主要是因为他把佛教禅宗所追求的静寂之境转化为诗歌境界,达到了诗境与禅境的合一。
王维诗中的禅趣,集中体现为追求寂静的境界。在诗人心目中,这种境界正是“静虑”的好地方,居此可以忘掉现实的一切,消除尘世的妄念,获得佛教悟解。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林幽深,独坐其中,无人知晓,明月相伴,可谓幽清寂静之极,但诗人又是快乐的,他弹琴长啸,怡然自得,诗人身上没有了俗务拘牵,心中没有了尘念萦绕,从而享受到静寂之美、禅悦之乐。
王维富于禅理的诗歌,不是枯燥的佛教教义的宣传,而是借助于艺术形象,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与盎然的趣味。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再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前一首刻画了春山月夜的空寂宁静和离世绝俗;后一首写美丽的辛夷花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而自开自落。是一片自然而然的静寂,一切似乎都与人世毫不相干。胡应麟曾称赞这些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内编》卷六)。但是,静静飘落的桂花、那时鸣春涧的山鸟、那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和自然之美。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片空灵的寂静美和顿悟出世上万物自在生灭的永恒感,而这正是一种禅境和禅趣。
4. 动静结合的音乐美
王维不仅是诗人、画家,而且还是一个音乐家,他对声音的感觉敏锐而精细。他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大自然的音响、声息,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等等。 正由于他具有对声响的敏锐感受,所以他的诗中常常表现出对声响的生动描摹,并使之与画面结合,形成有声有色的胜境。如“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他描摹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往往采用多样化的手法,或用象声词摹拟,或刻划声音的情状;或巧妙地“寓声于景”和“藏声于景”,诱使读者发挥想象力,从景物的形象和色彩中“听”出声音来。
他表现自然音响,十分注意抓住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鲜明个性特征,并使之与要创造的意境、氛围紧密结合,因此,他笔下的音响描写极少雷同。如他写鸟声,不仅燕子的呢喃、春莺的巧啭、秋鸿的嘹唳、杜鹃的喧闹各有情状,就是同样写山间不知名的啼鸟,也是变化多端。如《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与《戏赠张五弟諲三首》中的“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有别;《李处士山居》中的“山鸟时一啭”,也不同于《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中的“谷鸟一声幽”。
另外,王维对语言的平仄音调,即字音的长短轻重、抑扬顿挫,也精于鉴别,其诗节奏韵律大多和谐流畅,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三、孟浩然及其诗歌创作
(一)孟浩然生平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他是盛唐诗坛上一位年辈较老的诗人,生于武后永昌元年(689),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比王维大13岁,但他在诗坛成名要晚于王维。
《旧唐书·文苑传》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新唐书·文艺传》载:“(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此事盖系好事者伪托,不足信。
由于史书记载比较简单,陈贻焮先生《孟浩然事迹考辨》(《文史》第四辑,中华书局1965年6月版)根据孟浩然诗歌以及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参考两《唐书》的相关记载,理出了其生平大致情况:
孟浩然出身于一个小庄园地主家庭,四十岁以前,除了短暂的出游外,主要隐居于家乡襄阳的鹿门山,过着以诗自适的生活,同时也为乡里排患释纷(王士源说他是“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园艺竹,以全高尚。”)这一时期,他一方面隐居田园,与一些禅师、上人、山人、逸人交往,同他们谈禅说道,妙悟玄理。另一方面,也闭门苦读,为应举做准备。他曾说:“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秦中苦雨赠袁左丞》);“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南阳阻雨》)。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大概他觉得有把握了,便在开元十六年(728)赴京应举,不料却失败了。在长安逗留一年之后,孟浩然决定回乡。临别时,作《留别王维》诗云:“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回家后不久,大概为了排遣失意的痛苦,他便去吴越一带作了较长时间的漫游。他在《自洛之越》一诗中说:“惶惶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可见他是带着愤懑的心情去漫游吴越的。这次漫游,历时四年之久,足迹遍及吴越一带的名山胜水。也正是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四年之后,他回到家乡,不久又一次入蜀之行。开元二十二、三年,友人张子容休沐还乡,他在家乡与张子容过了一段诗酒唱和的宴游生活。二十四年又有一次湘赣之游。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贬荆州,召他入幕,他在张幕中呆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大概在张幕中,张九龄告诉了他一引起朝政的实情,他便潜心归隐了。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来到襄阳与他相会,当时他“疾疹发背”,因“食鲜疾动”,旧病复发而逝,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去世后,王维知南选至襄阳,作《哭孟浩然》,表达了他对故人顿萎、江山寂廖的深悲巨痛。又专为亡友作像于郢州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后人改称“孟亭”。
(二)孟浩然“隐居”的本质
孟浩然在时人和后人心目中,是被当做一个不慕荣利的高人而得到推崇的。王维曾替他画过一幅像,据张洎的题识,是“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是一幅隐士的神态。王士源说他是“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李白《赠孟浩然》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间。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孟浩然》中也说:“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济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又说,“唐代的士子都是登第狂,独浩然超然物外,而晚唐的士子因为政治不明,更多落第机会,往往爱拿孟浩然来遮羞,于是编造浩然‘大内诵诗遭黜’的谣言,竟把这位心怀澹泊的风流雅士变成了东方名利场中的唐吉诃德,这是自有诗人以来少有受到的侮辱和诬蔑。”
其实,这只看到了孟浩然“隐居”生活的一个方面。诚如陈贻焮先生《谈孟浩然的“隐逸”》(《光明日报》1954年8月22日)所云,孟浩然思想中,确有向往隐逸的一面,这从其诗所写对于慧远、庞德公等隐士的追怀与向往可以看出。但从他的诗中也可以看出,孟浩然不是“为隐居而隐居”的天生隐士,他有着强烈进入仕途或者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他前期长达三十多年的隐居,实际上也是在努力为应试入仕做准备。如《洗然弟竹亭》:“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共有鶺鴒心。”《田园作》中说:“冲天羡鸿鹄,争食嗟鸡鹜。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著《甘泉赋》?”而且,他前期的隐逸也有自高身价的意思。
四十岁那年入长安考进士落第,对他打击很大,此后隐逸时的心情就没有前期那样乐观,而是渐渐暗淡下来,甚至有些愤懑,如其《岁暮海上作》诗云:“仲尼既云殁,余亦浮于海。”与嵇康、陶渊明相比,孟浩然愤世嫉俗的反抗精神不算强,但当他在仕途上遭到挫折之后,尚致自重,有所不为,表示“吾慕颍阳真”,冀求完成不媚世的独立人格,这是他值得时人和后人尊敬的重要之点。
孟浩然并非天生的隐士,也并非乐于归隐。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世俗士子,他曾憧憬过、追求过、苦闷过,最后才不得不回乡隐退的。他前期的隐居有用世的目的,后期也是在隐与仕的矛盾中度过的。所以,我们这样分析孟浩然,并不是唐突诗人,更非“侮辱和诬蔑”诗人,而是想还其思想境界本来面貌。
(三)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云:“浩然凡所属缀,就辄毁弃,无复编录,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流落既多,篇章散逸,乡里购采,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获。”可知孟浩然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写出来的作品自认为不满意就抛弃了。经过王士源的搜集和后人的增补,孟浩然的诗歌今存260余首,以山水诗居多,田园诗只占一少部分。
孟浩然的山水诗,大多写其隐居山林或漫游山水时的所见所感,长于表现自然山水的清幽境界。如《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此诗写日落西岭,山谷幽暗,明月东上,月光如洗,松风清泠,泉声潺潺,这清皓之辉、清越之声,创造出一个清幽而非寂寞的意境。再如《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淡而有味,浑然一体。诗人散发乘凉,开窗而卧,心情闲适。这时一阵微风送来荷花香气,静谧中听到了竹叶上露水滴落的清响,境界也是何等的清幽。又如《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前半极写江村人声之喧闹,后半渲染己归山中之幽寂。景物清幽,情思亦清幽,情景浑然一体,诗境窈然幽绝。
孟浩然还有一部分山水诗具有雄浑壮逸之气,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此诗作于张九龄被贬荆州邀孟浩然入幕之后,抒发出对张九龄被贬的深切同情和愤懑不平。其中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为描绘洞庭湖雄浑壮阔气象的千古名句。
孟浩然的田园诗有意学陶渊明,常常描写与农人共同劳动、相互交往的情景 ,笔调亲切、质朴。如《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田家春事起,丁壮就东陂。殷殷雷声作,森森雨足垂。
海虹晴始见,河柳润初移。余意在耕稼,因君问土宜。
将海畔乡村晴雨变幻的清新秀丽风光,同农家春日抢种的热烈紧张气氛交织起来描写,充满蓬勃的春天气息,表现了诗人热爱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再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青山、场圃,各种平常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加上“具鸡黍”、“话桑麻”,更使人领略到浓烈的乡村风味。作者写的是眼前景,用的是口头语,纯任感情自然流露,连律诗的形式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但自然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浓郁的诗意。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中最动人的杰作之一。
总的来说,孟诗以冲淡为主,诗境清淡恬远。他喜用白描手法,风味天然,却韵味醇厚。李东阳在比较王孟诗歌时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澹,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麓堂诗话》)浩然作诗,往往是“伫兴而作” ,“遇景入咏,不钩奇挟异”(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的诗往往没有惊人的字眼,一篇之中没有特别用力精警动人的句子,但由于诗人是“伫兴而作”,是在对自然景物中有所领悟引起创作冲动时而写,因而整体上显得浑融完整。所以,闻一多先生说他的诗“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之中,淡到看不见诗了” (《闻一多说唐诗》,郑临川整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北大讲义:?田园牧歌 山水清音——盛唐山水田园诗歌发布于2024-06-11 11: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