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详解
【原文】
第二章、养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音wu)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从文案的架构来看,老子留下这五千言,不是渡人的,而是考人的!也因此有人认为《道德经》是一部修炼功法!本人认为确实很有修炼功法的味道!关于这句话的意思,我也问了一下“度娘”,回答是千奇百怪,没有看到一句靠谱的、或符合逻辑的!
《体道》、《象元》两章,点明了“客观”、“法则”两大主旨大纲。世界不是单一的,是多样性的,是存在差异的,有差异就有矛盾,这是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共存于世间,是因为遵循了共同的法则。一但打破了客观,违背了法则,那么就必然走向反面。什么叫“美之为美”?句前的美是赞美的意思,句后的美是形容行为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时尚的意思。“美之为美”意思是说,将赞美别人当成主观取悦的时尚。这种赞美已经是为人所厌恶了!例如,现代“小姐”这个称谓,开始的时候是一种赞美,当见到一个女人都叫“小姐”的时候,就不是赞美了,以至于后来“小姐”这个称谓演变成了某种行业的代称。又例如东施效颦。这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注意!这里的“恶”读wu ,“已”就是已经的意思。
什么是“善之为善”?同理,句前的善是“善待”的意思,句后的善是形容行为的,表示“善良”。这个直接举例说明,例如资本垄断造就了一大批穷人,然后拿出一点点做慈善。又例如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等等。以上事例,无论是恶意圈养还是不辨是非,都是“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里强调的其实就是一个“天下皆知”,“天下皆知”就成了极端,就会走向反面,这就是阴阳的互化!(因主观趋利,使美转化成恶,使善转化成不善)
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客观存在的,无论美、丑、善、恶,都是客观存在的,爱美厌丑是人之本性,为善去恶是人之良知!美与丑是同时存在的,赞了美也同时贬了丑!善与恶是同时存在的,不恶即善,为了行善而制造行善的机会就是恶!因此下文用现象描述了阴阳的对立与统一,以客观事实引申出“圣人处无为之事”!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辅相成的,长和短是相互彰显的,高与下是相互倾轧的,音与声是相互应和的,前与后是相互随从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处理事情是不带有主观利益情绪的,都是本着客观事实为依据的,是以实际行动为榜样感化他人的。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注意!这里的“万物作焉而不辞”千万不要理解成“万物生长任其自然,不加干预”。要记住《道德经》的主旨是积极进取的,不是消极的不作为!一直强调的是,遵循法则的前提下积极进取!“万物作焉而不辞”讲的是成长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各种阻力的,要迎难而上,绝不推辞退让!说的是万物能兴起是因为“不辞”!!“生而不有”是说极尽全力,不藏私!“为而不恃”是说做事时不要恃强骄纵!“功成而弗居”是说不要独霸成果!“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是说只有不多吃多占才不会失去自己应有的报酬!
记住!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多吃多占是会拉仇恨的!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连自己该有的那份都会失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道德经》详解发布于2024-06-07 08: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