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详解


【原文】

第三章、安民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话说到这里,《道德经》的专业性就凸显出来了,《道德经》是为管理者定制的一款工具书!《体道》首先定位社会结构,其次《象元》强调领域的客观规则。至此开始讲如何制定规则和运用规则。

什么叫不尚贤?就是说不设定特权!注意!千万不要理解成,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尊敬和高薪,给予有才德的人,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付出而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功不抵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有才德的人也不能享受特权!这样才能“使民不争”!争是因为违背了法则,不平等而造成的!既定的法则是得到公众认可的,按照既定的法则处理是不会有争议的!

什么叫不贵难得之货?难得的东西自然价值就高,这是不可否认的,因为难得,那么它的获取成本就高。叫人不珍爱价值高的东西,也太偏激了,太不客观了,也不符合人情法则。作为思想家的老子,是不会这么肤浅的!这里首先要理解什么叫“贵”?这里的“贵”就是价钱高于物质本身价值的,这里的“贵”的意思是:“使物品价高”。也就是资本恶意炒高物品的价格!比如‘青花瓷’,其本身的使用价值、观赏价值、以及生产成本和生产工艺,总合起来都不值几个钱。但是被资本用非常手段恶意将其价值提高了无数倍,使其变成了“难得之货”。据说,‘青花瓷’生产时,一窑会有很大量的出产,但资本拥有者只挑几件最完美的留下,其它稍有瑕疵的就全都销毁,留下的几件,承担了整窑的制作成本!以此就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知道了这件物品的制作成本,以及存世数量,就会让人产生占有欲,产生偷盗、抢劫的心思。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不知道物品的巨大成本,就不会扰乱人心!例如,渔民获得一颗巨大的珍珠,这颗珍珠肯定是稀有的、难得的。开始的时候,人们并不认为其价值有多高,但久而久之被资本追捧之后,其价值就提高了无数倍,已经超出了其使用价值,这时就使人产生了欲,而扰乱了人心!

“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所以圣人治理天下时,教化百姓遵守法则,不作他想,努力让百姓吃饱穿暖;及时打击某些人偷奸耍滑的行为,培养百姓的刚直之性。经常引导民众淡泊名利,使个别想偷奸耍滑投机取巧的人不敢造次,致力于营造纯粹的民风,则不会发生暴乱事件的!

注意!虚其心是心思纯正,实其腹是温饱则安,弱其智是打击奸滑,强其骨是性情刚直!

这里的“智”,千万不要理解成智慧、智商!它是指偷奸耍滑、投机取巧!要知道,这种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极大的!

这里的“骨”,千万不要理解成身上的筋骨!它是指骨气、风骨!

不要自作聪明的认为,老子会提倡把百姓打造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弱智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道德经》详解发布于2024-06-07 08: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