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详解


【原文】

第五章、虚用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音tuo )龠(音yue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析】

“仁”字本义指对人友善、相亲。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形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是祭祀用的重要祭品。《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音qie )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以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音cuan )之而已”

老子是个大思想家,他为管理者量身定制了一套工具书,那么他肯定而且必须,对百姓的生活作深入的了解!同理,后世之人读《道德经》也必须对民间传统文化作深入了解。否则你就无法理解他的思想理念!

在解析此章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关于“刍狗”的问题,首先老子为什么用“刍狗”说事?“刍狗”在祭祀中的作用是什么?事后为什么将“刍狗”扔在地上践踏?真的是轻贱的随意处置吗?只有把这些问题理通顺了,才能正确的理解老子的思想理念!

查阅了一下,古今关于祭祀为何用“刍狗”而不用“刍羊”或“刍牛”……等等,一片声的都是说,老百姓用不起牛羊,只能用廉价的狗,试问古时狗很廉价吗?有人会说,那为什么要说“挂羊头卖狗肉”呢?如果就因为这个就认为狗比羊低廉,那就是太无知了!知道狗有个别名叫什么吗?狗,也叫“地龙”!纯阳之体!因此有说狗能辟邪!另外狗最大的优点就是看家护院,也就是说狗是人类最好的保安员!可以说是“黑白通吃”!为何说挂羊头卖狗肉?因为狗肉是禁忌之物,是佛家八戒之一。民间传说,祭祀时有孤魂野鬼魑魅魍魉争抢祭品,而狗是祭祀时用来守护祭品的!另外要注意!祭祀用品的后期处理是有严格要求的,是有很多禁忌的!不是可以随便处置的!祭祀后为何要把“刍狗”置于地上践踏,那是因为狗的生命特征!我们小时候就听大人讲,并且也见识过,狗在受到伤害后,只要还有一口气,只要让它不离开泥土地,它都能缓过来(自行调查验证)!我们传统玄学文化认为,狗经历祭祀之后是会消耗精元的,事后要让它贴地恢复(归虚)!这种操作就类似于殡葬仪式的“摔火盆”。

另外,后世学者一直绕不开“刍狗”低贱论,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庄子?天运》的那句话:“苏者取而爨之而已”。“而已”两个字直接把人带沟里了!从老庄思想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庄子跟老子是不对付的。从庄子言“道”在屎溺中的酸话中,就看出满满的既生瑜何生亮的狭隘且无可奈何。一篇《逍遥游》透出来满满的对着干的不服气。因此我们作为读者还是要擦亮眼睛,看准中正的立场,作出客观的评判的!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首先这句话是将圣人跟天地并论的,上面我们讲了“仁”的意思,“仁”是指人类对事物的主观情感表达。老子《道德经》的理念原则是客观自然。天地是没有情感的,而圣人应该屏弃主观情感,遵循客观法则来管理天下百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看待万物,都是和刍狗一样的,都会给予滋养。圣人看待百姓也是和刍狗一样的,也要给予滋养。所谓用兵先要养兵,役民先要养民,这样才能生生不息。后面老子接着说了:“天地之间,犹为槖龠乎”,表明了动静的关系,也就是“虚和用”。

天地之间的运行,就像鼓风的风箱一样,风箱活塞运行时的短暂停顿,不是动力衰竭而屈折,而是为了进一步的运动、更大的输出而蓄势。

这里老子用“刍狗”的事例,阐明了圣人如何役民的中心思想,直击问题的关键点——“虚”,也就是“道”!有“虚”才能生生不息的“用”。天地之间其犹橐龠!风箱活塞一味的前进或一味的后退,都不能做功,终有屈折的时候。有了两个节点,构成了容积空间,虽然到此会稍作停顿,但它不是衰竭屈折,这就是“虚而不屈”,一进一退循环往复,完成了不息的输出,这就是“动而愈出”。两个进退是稍作停顿的节点,就是整套系统的重点,也就是“气门”。

做事情解决问题要看清问题的重点,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再多的建议方案,都不如抓住一个重点、围绕一个中心,循序渐进,逐步解决问题。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道德经》详解发布于2024-06-07 08: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