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详解
【原文】
第二十四章、苦恩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解析】
“跂”是踮着脚站的意思。
“跨”是迈步、越过的意思。
踮起脚的时候是脚尖着地,脚尖承重力小,所以不能正常站立。踮起脚是为勉力增高,因勉力增高而使脚下根基虚弱,所以说:“跂者不立”。
“跨”这里表示脚步迈得太大。前脚迈步太大,就会导致后脚推进力不足,后继力不足就会影响正常行走。因为勉力前进反而达不到正常的速度,所以说:“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前面第二十二章也说过这样的话:“不自见则明,不自是则彰,不自伐则有功,不自矜则长”。这就让人有点疑惑了,为什么老子要反复强调这几句话呢?其实这两种表述方式是讲的“知”和“行”。第二十二章的“曲、枉、洼、弊、少、多”,这是讲的对事物的认知,站在客观的立场看事物。而本章的“跂、跨”讲的是身体力行,“跂”是用反证的方式讲怎样有效利用自身的能力,“跨”也是用反证的方式讲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比如一项工作任务,要求将一堆砖从甲地搬运到乙地,如果自己的极限背负量是四十块,那么自己一次背负四十块,肯定到不了目的地就会累趴下。这就是“跂者不立”!又或者自己负重少了点,而为了节省时间脚步跨得太大,同样到不了目的地腿就吃不消了,这就是“跨者不行”。正确的方法是,负重少点、脚步小点、节奏快点!
“其于道者,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这里“其”是指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道者”是指明智的人。“馀”本义是指剩余,“馀食”就是指剩饭,这里表示指做饭的时候因为饥饿,认为自己能吃下一锅饭,而实际上最终只吃了两碗就撑到吃不下了。又或者是看到美食,勾引起强烈的食欲,自认为能吃很多,实际上吃了一点点就饱了,比如有人去吃自助餐,看到很多平时爱吃的美食,一下子拿了很多,最后剩下很多吃不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赘行”是指负载的东西太多而成了影响行动的累赘。世间财富无数,世人总想尽力多拿一点,最终是因为负担太重而拖累了前行的脚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对于明智的人来说,就像剩饭和累赘,这种不明智的行为如废物一般令人厌恶。
“故有道者不处也”,因此明智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
第二十二章讲了能客观地看待问题的人就是得道了,本章讲了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是得道之人。
【原文】
第二十六章、重德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解析】
重能固轻,静能平躁。不倒翁是因为头轻脚重,所以是不倒翁。风筝没有飞走是因为下面牵着它的人或物比它重。小草没有被风吹走是因为叶轻根重。重根限制他们的行动,但也稳固了他们的地位。
静下心来自然而然就能控制住烦躁的情绪,浮躁的社会是因为人们缺乏归宿感,缺乏归宿感是因为缺少责任心,所谓成家立业,没有家庭的重担就如无牵制的风筝,随风飘零。
君子负重前行,肩负使命,荣辱不惊,坦然处世。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昏聩的君主,不知何为轻重,轻重本与贵贱无关,区别在于可与不可。君轻民重,君于民可有可无,有君是民,无君也是民;民于君不可或缺,有民才有君,无民君不再。“轻”是因为失去了“臣民”,老狮王被赶出狮群,孤独飘零,是因为失去了狮群。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昏愦的愚民,心无家国君父,内无妻儿,外无手足,身无所往,心无所安,“躁”则因为失去了“君”,一群动物,一旦失去了领头的,必然浮躁不安。
爱民,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忠君,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身有所往,心有所处……。记住!结婚生子不是为了帮开发商买房!而是为了自己有个家、有个归宿!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看似为人实质为己;一心为己终为他人作嫁衣。成功的根本还是在于分清“轻”、“重”,金银珠宝于人生存,可有可无;柴米油盐于人生存,必不可少。抓住背后的重点,才能把控面前的浮现,无为而无不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道德经》详解(第二十四章苦恩、第二十六章重德)发布于2024-06-07 08: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