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详解


【原文】

第二十七章、巧用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解析】

   “辙”本义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比喻错误或教训。

     “瑕”指玉上的斑点。“谪”指责备、谴责。“瑕谪”是指被指责的缺点。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无瑕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行动的人不会留下行动的痕迹,善于谈判的人不会留下被对手职责的漏洞”。行动留下的辙迹和说话留下的漏洞,就相当于言行举止所留下的尾巴,会给对手留下把柄。“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这句话通俗一点说就是:“情商高的人,言行举止滴水不漏”。

     什么叫“善行”?什么叫“善言”?做事有条不紊叫“善行”!逻辑分明的表述叫“善言”!

     “善计不用筹策”:善于统筹计算的人,不必要随身携带计算工具。

     “楗”是指插在门闩上使闩拔不开的木棍。这里指锁住门闩的各种机关。

     “约”字始见于甲骨文,本义指绳索,引申指捆绑、缠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制作锁的人,没有开不了的锁。善于打结绳扣的人,没有解不开的绳结。

     “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这一系列的“善”都是指的“道”,一系列的“道”,万事万物都有其“道”!通俗点说“道”就是“原理”,是事物构成的“原理”,掌握了事物构成的原理,就是“善”,就是“得道”,“得道”了,事物就变得简单起来,处理起来更加容易,更加高质高效。也因此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就是说“道”是可以了解掌握的,是可以作为经验交流传授的,但是“道”不是单一的,不是永久的,不是一层不变的。因为万事万物各有其“道”,因此老子又强调“道可道,非常道”!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所以圣人懂得如何去帮助别人,根据人性的特点,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援助,因此圣人不会放弃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不会把任何人区别对待,在圣人眼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需要服务的对象!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会根据事物的特性,把它们用在适合的地方,简洁的说就是“物尽其用”,因此在圣人眼里没有无用的废物。

     “是谓袭明”:“袭”指承袭。“明”指懂得、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就是对事物有了充分的了解”。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结合上文来看,这里的“善”是善于的意思。说白了这里的“善人”就是有学问的人,就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就是“得道”之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得道之人是未得道之人的老师,是未得道之人学习的对象。未得道之人是得道之人帮助教导的对象。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不尊师重教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是聪明的,实质上就是个大糊涂蛋。但是我们对本章的话细品一下,“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就是说“善人者为师”。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说,我们要尊重人才,爱惜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同时还要积极的帮助别人,这才是做人的奥义!

     世事万千,千行百业,世上没有全能的人,世上也没有人做不了的事。各行各业都有一些超凡的人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我们阅读本章的时候不妨参照“孟尝君”的故事,来浅解本章的内容,然后再细品深层的含义。本章表面上看老子讲了三点: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物尽其用、尊师重教。而章句最后一句话:“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这句话实质讲的是“组团”和“交流”才是成功的“要妙”。个人的能力和见识总归是有限的!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道德经》详解(第二十七章巧用)发布于2024-06-07 08:43:30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