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作为一种日常饮品,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同样,有关酒的政策,在我国也有深厚的底蕴。提到我国禁酒政策的起源,早在上古夏商周时代,就相传相关的史实记载。夏禹作为统治者,较早提出了禁酒的主张。
但是,作为后代统治者的桀并不理会禹的告诫,依旧“做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陧,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最终,使夏朝走向覆灭。商朝更加变本加厉,嗜酒成风。
商纣王“车行酒,骑行炙”,船可在酒池中穿行,人可在烤肉上奔跑,设宴群饮七天七夜,比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也被周所灭亡。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把禁酒单独列为一种政策,是在周朝提出的。
历史上存在较确切禁酒的史料记载,出现于周初。在《周礼·秋官·萍氏》中记载,“掌萍氏掌国之水禁。几酒,谨酒。”几通讥,“苛察沽买过多及非时者;谨酒,使民节用酒也”。
醉酒误事,溺酒误国,西周统治阶级通过设立官员,提出禁酒的政策,尽力防止废事失业,丧德败性的事件发生。此外,禁酒政策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社会的实际农业生产力。
古时,劳动生产力比较低下,粮食产量相对比较低下。外加自然灾害频繁,粮食收成更加不稳定。酒的酿造,对粮食的需求非常大,加重了对粮食的依赖。民以食为天,百姓食不果腹,酿酒又极其消耗粮食,必然导致禁酒政策的出台。
西汉前期的禁酒
总体来讲,西汉前期依旧延续前朝的禁酒政策。汉初的禁酒政策主要指酒禁,禁止聚众饮酒。
汉高祖建汉之初,曾令国相萧何制定律令“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聚众饮酒在汉初是严厉禁止的,还要罚重金,以示惩戒。
虽然,新律除去了秦朝绞首的刑罚,但是,与后世相比,当时的法令还是相当严厉的。但在法律上,也规定的可以饮酒的条件。只有在广布恩泽时,才可以群聚饮酒。《说文》云:“酣,王者布德,大饮酒也。””王德布于天下,合聚饮食为酣。
为何禁酒?
古代只有皇帝有赐酣的权利。因此,通过这样的手段限制了诸侯王之间的联系,禁酒令有着政治性意图。身为一国之君,出行都不能找到四匹同色的马拉车,将相甚至要靠牛车充当,可想而知,战乱带给汉初的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为了稳定统治秩序,恢复发展生产,汉高祖刘邦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限制甚至打压商业。“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惠帝与吕后修养政策,使“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并且“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文景之时,百姓的温饱问题得到缓解,生活状况逐渐好转。但是,粮食储备仍不充足。
文帝亲自躬耕,减免赋税,加强农业的发展。文帝认为,粮食之所以不够,除了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的减产,还大程度上是酿酒造成的粮食浪费。
《汉书·文帝纪》中记载,文帝在后元元年曾下诏,日:“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庆疫之灾,朕甚忧之!
夫度田非益算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不足者,其咎安在?无奶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在保护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映射出酒政的新变化。
每当灾荒之年量产不足,政府就下令禁止民间酿酒,保证百姓的日常口粮。禁酒政策到文帝时期,由最初的禁止聚众饮酒,到灾荒之年禁止民间私自酿酒,其包含了禁饮与禁酿,自身有了新的发展。
惠帝时期也延续禁酒政策。灾荒或粮食不足时,实行“禁酿令”。“(景帝中元三年)夏旱,禁酤酒。’’
影视剧画面
直到景帝后元年,粮食供给情况有所好转,“夏,大酶五日,民得酤酒。”下诏,允许民众畅怀痛饮,解除民间禁酿的,小商业者又可重新酿酒,维持生活。由此,禁酿令无形之中就取消了。
禁酒与尚酒的博弈
禁酒贯穿整个汉朝,是统治者常抓不懈的问题。当权者还通过颁布政令,规定禁酒的一些详细条例,禁止“无故群聚饮酒”。
只有在官方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群聚饮酒,例如:皇帝赐酶、乡里聚会、节日饮酒、祭祀等等。“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此条法规,在汉初时由萧何制定。
当时,汉刚刚立朝,全国经济一片萧条,天子出行都找不到四匹颜色一样的马,人民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热。此律令更偏重限制那些皇亲贵族及高官,不要因为立了国就目中无人,要远离骄奢淫逸的生活,勤俭节约齐力恢复生产。
在《汉书补注》引刘敛云:“盖汉制,无事不得饮酒,必有祭祀,享其悛余,故有‘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之律。”三人以上无故饮酒,罚金四两,其处罚的力度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在有祭祀等情况时,国家还是网开一面,不夺民之乐也。
在下层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中,“庶人粝食藜藿,非乡饮酒媵腊祭祀无酒肉”。他们只有在乡饮、节日、祭祀时才可以吃肉饮酒,其他时间还是粗茶淡饭,生活甚是清苦。
也许,只有在粮食充足,酒价相对较低的时候,普通百姓才会购买一点,解解嘴馋。
其他时间,想要饮酒,可能只是一种奢望。天灾禁酒。每当遇到重大灾害的,如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情况,粮食减产,当权者就下令,严厉执行禁酒政策。汉文帝时,曾下诏日“问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
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已经多年歉收,又赶上水旱大灾,人民生活困苦。酿酒业又比较消耗粮食,会夺民之食,所以,政府下令禁酒。
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夏,旱,禁酤酒。”夏天大旱,可能导致粮食歉收,人民食不果腹,政府下令禁酤酒。严禁私酿私酤。在汉代,无论是武帝榷酒时期的官酿官销,还是昭帝时期的民酿民销,国家都严厉打击私酿私酤的行为。
赵广汉得知霍禹私自酿酒,“广汉心知微指,发长安吏自将,与俱至光子博陆侯禹第,直突入其门,瘦索私屠酤,椎破卢罂,斧斩其门关而去。”赵广汉身为执法者,不畏霍禹权势,严厉打击官员私酿私销的行为。
随后,又发生“广汉客私酤酒长安市,丞相吏逐去。”赵广汉的门客私自在长安酤酒,被发现后,即被驱逐出去。但是,汉代禁酒政策重在禁民,不禁皇室宫廷和贵族大臣,或者说对统治阶级的限制极其有限。
汉高祖刘邦,身为泗水亭长时“好酒及色”,时常醉酒于王媪、武负的酒肆。当刘邦做了皇帝时,经常设酒宴与群臣共饮。刘邦“酒酣”时,亲自“上击筑自歌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景帝时,夏天大旱,粮食歉收,令天下禁酤酒。
但是,时隔不久,又亲自下诏,“夏,大酷五日,民得酤酒。”皇帝亲自颁布禁酒令,要求全国上下一致节约粮食抵抗旱灾。随后又颁布赐酶的指令,并让民酤酒。这也就说明,作为统治者自身都不能很好的坚持禁酒令,通过赐酶指令解除禁酒指令。
从侧面反映,汉代尚酒的风尚逐渐兴起。汉成帝“湛于酒色,赵氏内乱,外家擅朝,言之可为於邑。
建始以来,王氏始执国命,哀、平短祚,莽逐篡位,盖其威福所由来者渐矣!”沉于酒色,甚至荒废政务,外戚篡权,祸国殃民。皇帝如此,大臣也如此。“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壹遵何之约束,同夜饮酒。
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度之欲有言,复饮酒,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患之,无如何,乃请参游后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乃反取酒张坐饮,大歌呼与相和。”身为宰相的曹参,不但自己终日饮酒,而且还纵容下属饮酒,并与之同桌共饮,品行极差。汉成帝时期的光禄大夫王商“好饮酒,极滋味声色之乐。”位高权重的大臣们,嗜酒成风,不顾政事,国家情况让人堪忧。
一些皇亲国戚也是如此,饮酒取乐生活骄淫。“武帝即位,为皇太后,尊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封田厩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王氏、田氏侯者凡三人。
盖侯信好酒,田魇、胜贪,巧于文辞。”一语即中,指出这些外戚重臣浮华的生活习惯,除了好酒淫逸就是生性贪婪。
“安以后父封桑乐侯,食邑千五百户,迁车骑将军,日以骄淫。受赐殿中,出对宾客言:‘与我婿饮,大乐!川’以女为贵,外戚权盛任意妄为,大殿之上公然叫嚣。饮酒作乐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嗜酒、酗酒之风蔚然兴起。
作者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禁酒主要禁民,而非禁官。随着汉代政治稳定,禁酒令自身的涵义也发生了变化。
最初禁酒令倾向于政治性,汉朝刚刚在秦末战乱后建立,还要面对很多遗留问题,政局不稳,而且聚众饮酒不仅消耗务农者的时间和金钱,还极有可能引发人际纠纷,故汉初颁律令禁止“无故群聚饮酒”。
其后,又因灾害问题下令禁酒。粮食供给不足,则下令禁酿、禁酤、禁饮。一旦粮食储备充足,禁酒政策就自行解除了。因粮禁酒只是临时之计,不是长久的权宜之计。
并且,上层统治者自身喜好喝酒,其禁酒的政令也逐渐松弛,把不能“无故饮酒”变成一纸空文。随着汉代农业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粮食产量逐渐增加,“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
粮食剩余刺激了酿酒业的发展,汉代尚饮之风逐渐兴起。在禁酒与尚酒的博弈中,尚酒之风逐渐崭露头角,让酒这种奢侈品,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喝酒小则误事,大则误国?现在理解为何古代就有禁酒令了发布于2024-05-11 2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