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敲下这四个字,便开始回想为何会想说说这个话题,想到最开始为什么会接触佛经,为什么会对金刚经深有感触。第一次接触应该是三四年前偶然在一个公众号文章看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当时只觉得这句话高深莫测,有种神秘的指引,随后就不再管它了。后来的一些际遇和经历让我对这八个字,对佛经有了更多思考和感受,想必这便是“缘起”。
刚上大学第一学期的寒假,在回家的火车上,亲眼看着有个人在我面前去世,无法忘记他的妻女在身边呼唤,哭喊,寂静的车厢、缓缓中途停下的火车,让我第一次觉得人命如此脆弱,再后来,经历了不少亲人的离世,让我有了更多想了解死亡的想法,查找了不少资料,不少著作,也渐渐有了不少新的感悟。这里不想跑题,关于死亡想再找个机会专门聊一聊。
再后来接触了很多信仰基督的同事和朋友,参加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一起祷告,在他们的影响下我比之前更多地了解了基督教的故事,了解了特蕾莎的故事,也打破了许多偏见。在不断地经历中再次想到年少时看到的那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上帝视角,人很难说是在思考,只是在不断地整理偏见,正所谓造化弄人吧。在杭州和孤独症孩子、还有许多被称作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特征的人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像在照镜子,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也通过长期接触,发现被世人标签“发展障碍”的绝大多数人,比所谓常人要单纯,善良,有趣。
世事、世人纷繁且无常,人很容易被虚妄之心所蒙蔽,在这世间,如何保持自己的本心,“云何应住”便尤为重要。有人三省吾身,有人注意力向外,有人走向了宗教。我站在基督的门口向里面张望,觉得不像是我要去的地方,但感谢信教的同事赠我圣经,感谢他们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经义,这让我受益匪浅。也接触了用佛法修行的一些朋友,同样让我受益良多,永远感恩这些缘分,和善意。我相信对于如何活着,如何开心地活着,人是有智慧去应对的,但智慧是需要去发掘的。
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观照本心自性,脱离生死苦海。有人做过这样的事情,几百年前,弘忍禅师曾让弟子们作偈,来看看修行的怎么样了,造诣最高的大弟子神秀苦心孤诣,作出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作完此偈,神秀很紧张,生怕弄不好,后来弘忍禅师看到了这个偈语,就跟神秀说你只是踩到了门槛,未能识心见性,再好好去悟吧,如果再能有所精进,悟到了,我便将衣钵传给你。没过多久,不识字的慧能听到这个偈语,也让人帮忙在墙上写下自己所作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一出,众人惊讶不已,而看到慧能所做的偈语后,弘忍禅师脱下鞋子把它擦掉,说了一句“亦未见本心”。
《坛经》里讲述弘忍禅师拿鞋子擦掉的这段是为了保护慧能,怕有人知道慧能将传得其衣钵而加害于他,并告诉他从此不要再传衣钵了,徒增祸端,若明心见性,不必以此来传承佛法。王德峰老师在讲述这里的时候说弘忍禅师确实高明,慧能所作偈确实胜过神秀,但弘忍禅师说此偈“亦未见本心”也不是瞎说的,一是因为此偈是慧能针对神秀的偈而作,内心起执,起执便易迷失本心,有所不见;二是此偈意在说一切法空,禅师将此偈擦去,意在“破空”,告诫弟子们勿执着于空;另外“惹尘埃”可见慧能意在“将众生视作尘埃”,慈悲心不足,需将众生放在心上,渡得众生脱离苦海......
佛家的实践观是“心识”变了,便一切都变,这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不谋而合。佛并非是神,佛家也不是宗教,而是逻辑严密、思维非常清晰的一套修行自证的思想和方法。有人在寺中拜佛,祈求佛祖保佑平安富贵;有人三拜九叩;有人日日烧香供奉。有些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拜佛;有些是感谢佛陀的智慧让自己离苦得乐而礼佛。《金刚经》中是这么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已见如来。”
佛陀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人,他也有生有死,并且从来没有劝解人出家修行,脱离苦海;尤其是本土化的禅宗,更是主张人们从当下修行,“迷时师渡,悟时自渡”不。要轻易放弃当下的工作、家人而“遁入空门”,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当作修行,打坐、内观以自省;读佛家经典,请教修为高的师傅破除我执、我相,识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不着相,不着法,不着非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就是说想要修行好,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缺一不可。悟性极高的慧能禅师也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修行了数十年。
金刚经中关于缘起性空的说法:
田茂志注译《金刚经》:《金刚经》的主旨即是说"一切法空"。简单地说,凡是能见所见、能闻所闻、能尝所尝、能嗅所嗅、能触所触、能思所思之一切,都属于佛教中所说的"法"。或者说,佛教所说的"法",包含了"宇宙"中的一切。世亲论师曾造《大乘百法明门论》,对一切法进行了分类,总计有五类,共一百种,也即五位百法,在此不作详述。"法"的含义如此,"一切法空",即是说宇宙中的这一切现象、道理等,皆为"空性"。
缘起性空,是一体两面,无法分说的。从现象层面说:世界无恒常不变、实实在在的本体,则显现出不同相,这不同相背后的原理即为“缘起”,万事万物籍因缘和合而成,因缘和合而灭;本质层面说:正是因为一切皆由因缘而生灭,所以并无恒常不变的本体,故说空性(无自性、无常性)。缘起而性空,性空,才会缘起。佛家的用词考究。空,在佛家是价值概念,空就是没有价值的意思,一切皆空意为世间万物存在没有意义,并不否认这种存在。无,在佛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万事万物在无和有间轮回,通过涅槃才能跳出这种轮回,达到永恒。
从"实践"上说,空性是佛亲身到达的境界。佛如实见到了一切法究竟本来的面目,其中不见有一法实有,故而说一切法空。当然"原理"和"实践"也不能分离。《金刚经》即是对于一切法,悉皆破除,显其空性。需要强调的是,并非一切法本来"实有",佛强加破除,而是一切法本来"无有",是人们妄执其为"有",所以佛才予以破除。故而经说,佛未曾破一法。因为本来就没有法可破,佛只是在破众生心中对法的执著。
觉到了一点缘起性空,便对自己多了一分认识。生命和世间万物一样,缘聚而生,缘聚而灭。人确实有主观能动性,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浮沉,冥冥中自有注定。有个人采访一位专为最有钱的人理财的顾问;“你觉得那些最有钱的人,他们成功最主要的是什么?”回答只有一句话:“luck”。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一定的程度,但倘若达到成就后便开始自得,自满而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能力而得来的,那么这些因造就的果报也不远了。一个人再有能力,倘若没有他人的帮助,没有命运的加持,那恐怕寸步难行。断章取一下博尔赫斯的义:“我们因为恐惧而连结在一起,而不是爱”。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人可求,不可强求,因为人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到一些事情,用许莉娅老师当时给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认识到自己不能做哪些,同样重要”。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有限的认识让我觉得人生苦乐参半。近而立之年,而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立”什么东西,怕是三十难立,我想这个“立”或许不仅是立一个自己可以做的一份事业,还有安定的心,可这好像很难,那不如要求降低,有个稳定的收入,养活自己和家人,虽然对于家境一般的我来说,这也不容易,但人生不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嘛,有一颗深刻认识到“十之八九不如意”也就能想开一点。这只能自己去悟,佛法、修行可以帮助我更通透,更清晰的内观,更多认识自己,和解自己,从更多角度见我相、人相、众生相...
不断地思考,更新了不少观念,也或许我以为我在思考,其实我只是在重新整理偏见。
辩也者,有不见也。
还有苏格拉底那句“我知道我不知道”,让我常常警醒。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关于缘起性空的一点想法发布于2024-04-27 1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