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前 言
众所周知,《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自春秋末期开始,历经秦汉,根据孔子以及其弟子们的言论收集整理编撰而成的,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它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自东汉末期成书问世以来,已被古今历代的明人智士们给予了各种剖析和解读。简短的20篇,总512则,集中记录了孔子平时言传身教中所体现的“忠孝仁义礼智信”之思想学说,阐述的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处世之道,而明人智士们也围绕着孔子的这个思想学说和处世之道,发尽了百家之言。虽然《论语》里出现的人物并不多,有的甚至只是一则里的一句话,但是人物的刻画却很生动,展现的个人性情也很鲜明。
今天,子春却要换个方位,抛开百家之言,单纯地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论《论语》:论《论语》中关于“人”的性情,关于为师为徒的伦理思考。
二 颜 回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宁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人。
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仲弓、冉伯牛;言语:宰予、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居于德行之首的他是孔子的首席弟子,最得意的门生,《论语》里有关于他的都是赞誉之词,透过语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外表谦逊近乎愚讷而内心又敏学不止的颜渊。《为政篇第二篇·第九则》“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若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中所表现的外愚而内秀,《泰伯篇第八篇·第五则》“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中与人的谦恭内敛,《子罕篇第九篇·第二十则》“子曰:语之而不惰之者,其回也与?”、《子罕篇第九篇·第二十一则》“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中的学而不止,无论是孔子还是孔子的其他门人弟子,给与他的评价都是极高的。
但是他忘了“民以食为生”的根本道理,一生穷困,乐于为学却没有顾及生存根本之大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终因穷困潦倒而早逝。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亦是如此“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颜渊的为学精神固然可贵,但是他的这种迂腐却是不可取的,就是现在所说的书呆子,“死读书,读死书”。试想,当学不能致以用,自己都无力维持温饱的时候,还能用什么样的旗帜用什么样的精力去宣扬你的仁义之道?!还能以什么样的标杆和尺度去说服天下民众?!就是死后连棺椁他父亲都没钱给他置办“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看那子贡,就懂得为学要与生存兼并,“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億则屡中”。
然而他终身信奉履行孔子的“仁、义”之道,“不迁怒,不二过”,《雍也篇第六篇·第七则》“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他的道德思想始终和孔子的思想保持一致,使于四方教化以民的也是以孔子的中庸思想为根本。“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他和孔子这种思想行为的统一和一致,对于推行孔子儒家学说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被历代文人学士推崇有加,谥号为“复圣颜子”,得配享孔子,陪祭于孔庙的无尚殊荣。
三 子 贡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论 语 》连载(二)发布于2024-04-23 11: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