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前     言

众所周知,《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自春秋末期开始,历经秦汉,根据孔子以及其弟子们的言论收集整理编撰而成的,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它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自东汉末期成书问世以来,已被古今历代的明人智士们给予了各种剖析和解读。简短的20篇,总512则,集中记录了孔子平时言传身教中所体现的“忠孝仁义礼智信”之思想学说,阐述的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处世之道,而明人智士们也围绕着孔子的这个思想学说和处世之道,发尽了百家之言。虽然《论语》里出现的人物并不多,有的甚至只是一则里的一句话,但是人物的刻画却很生动,展现的个人性情也很鲜明。

今天,子春却要换个方位,抛开百家之言,单纯地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论《论语》:论《论语》中关于“人”的性情,关于为师为徒的伦理思考。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宁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人

    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仲弓、冉伯牛;言语:宰予、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居于德行之首的他是孔子的首席弟子,最得意的门生,《论语》里有关于他的都是赞誉之词,透过语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外表谦逊近乎愚讷而内心又敏学不止的颜渊。《为政篇第二篇·第九则》“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若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中所表现的外愚而内秀,《泰伯篇第八篇·第五则》“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中与人的谦恭内敛,《子罕篇第九篇·第二十则》“子曰:语之而不惰之者,其回也与?”、《子罕篇第九篇·第二十一则》“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中的学而不止,无论是孔子还是孔子的其他门人弟子,给与他的评价都是极高的。

      但是他忘了“民以食为生”的根本道理,一生穷困,乐于为学却没有顾及生存根本之大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终因穷困潦倒而早逝。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亦是如此“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颜渊的为学精神固然可贵,但是他的这种迂腐却是不可取的,就是现在所说的书呆子,“死读书,读死书”。试想,当学不能致以用,自己都无力维持温饱的时候,还能用什么样的旗帜用什么样的精力去宣扬你的仁义之道?!还能以什么样的标杆和尺度去说服天下民众?!就是死后连棺椁他父亲都没钱给他置办“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看那子贡,就懂得为学要与生存兼并,“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億则屡中”。

     然而他终身信奉履行孔子的“仁、义”之道,“不迁怒,不二过”,《雍也篇第六篇·第七则》“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他的道德思想始终和孔子的思想保持一致,使于四方教化以民的也是以孔子的中庸思想为根本。“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他和孔子这种思想行为的统一和一致,对于推行孔子儒家学说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被历代文人学士推崇有加,谥号为“复圣颜子”,得配享孔子,陪祭于孔庙的无尚殊荣。



                          三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浚县)人。

    《论语》里关于子贡的言行记录最多,几乎每一篇里都有关于他的记载,所涉及的范围也最广,在司马迁作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他的篇幅也最长,司马迁这个人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就因为他的这种刚正不阿的个性,才被汉武帝一怒之下施以宫刑,即便如此,他仍然坚守正义,据实而记《史记》,每篇末尾也都会附上他对历史的公正地评判。他对子贡的言论最多,由此可见子贡的影响力之大是孔门其他弟子所不能企及的。大家都知道,《论语》之外的子贡,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他善言,有担当,政治、外交才能卓越,“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孔子断粮陈蔡的时候,也是通过子贡的外交努力而救孔子于危难之中。他的理财经商能力突出,在所有的弟子中位列首富,更以诚信经商而影响后世,“端木遗风”就是后人对商界中已故的诚信经商的商人的赞誉。《论语》里的子贡,不像颜渊那样“不违之愚”,敢于批判,敢于直言,勤学好问,被孔子喻为“瑚琏之器”。而我认为最令人称道的却是他的尊师敬师之德,如子贡至于今日,仍堪为当代世人之垂范。
     现在,子春就把《论语》层层铺开,全方位了解了解一下孔门十哲之一---子贡。
    子贡的勤学慧敏是被孔子称道的,《学而篇第一篇.第15则》“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他从学能由己及彼,善于思考,这点是所有老师们所希望的,也是很多学生所不具备的。唐韩愈在《师说》里就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所以《述而篇第七篇.第8则》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子贡饱学而不骄,对于自己学生的品行,孔子是最了解的,但他还是故意问子贡“汝与回也孰贤?”,而子贡的回答更证明了他的文化修养“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在当时,诸侯士大夫们在对颜渊、子贡甚至孔子的评价中,子贡的评价是最高的,《子张篇》里就有数则关于子贡贤于孔子的语句,鲁国司马,三桓之一的叔孙武叔公然在朝堂中放言“子贡贤于仲尼”,子贡的得意门生子服景伯告诉了子贡,子贡当时的回答我觉得是天下所有为门生者所汗颜的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而陈国的陈子禽亦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为维护师尊,直言犀利、毫不留情:“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这两则充分证明了子贡的尊师敬师之德,继而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子贡把孔子奉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如此敬师爱师是值得天下所有为学生者反省深思的。试看现在多少学生,忤逆师长离经叛道,从师之德荡然无存。《子路篇·第三则》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习近平总书记宣扬国学的根本就是要唤醒国民的礼制意识,不尊师敬师,虽师出而无名无德,即使学有小成,又怎么能试用于当今社会?
      《雍也篇·第30则》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把孔子主张的“仁”充分融合运用于政事中,贵为鲁、卫两国之相以仁政施行天下,为民众所称颂,可以说,作为弟子,较之颜回,子贡更能把孔子推行的儒学思想在现实中运用得更全面更透彻。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论 语 》连载(二)发布于2024-04-23 11:16:38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