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伍国莹商业眼光一流,怡和行很快就在商铺林立的广州站稳了脚跟。在「一口通商」政策出台之后,伍国莹毅然用一半的身家缴纳了洋行的保证金,成功跻身到了这个外贸垄断企业行列当中。
在伍国莹的时代,「十三行」的老大是同文行,怡和行排行老六。就在伍国莹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他突然病倒了。原本他最看好的继承人是自己的二儿子伍秉钧,可惜伍秉钧英年早逝,还死在他老爸前面。于是伍国莹只好让自己的第四个儿子伍秉鉴接手怡和行,伍秉鉴身材消瘦,脸型更是消瘦。如果你只看画像的话,会以为他营养不良。而且他沉默寡言,跟在父亲的身边跑前跑后,从不多发议论。是扔到人堆里就立刻看不见的那种类型。家族长辈包括父亲伍国莹都没有对他抱有多大期望。
但是很无奈,比起伍秉鉴,其他儿子更加不是做生意的料。所以伍国莹呢也就没有抱多大期望,他觉得伍秉鉴接手家业之后能够维持住原样就算不错了。
结果伍秉鉴超水平发挥,这个超水平超的太多了,把伍家做成了整个大清最有钱的家族。
公元1800年,清嘉庆5年,伍国莹去世,32岁的伍秉鉴正式接管怡和行,成了当家的。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平等对待外商。
你听了可能奇怪,平等对待外商,这不是商业里的通则吗?可是要知道在19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人来了中国可没有超国民待遇,不会时不时闹出什么冰淇淋只发外国人这种流量爆款事件的。那个时候要知道,外国人才是被歧视的对象。
来中国做生意的外国商船靠岸之后,通常一条船上只能有「大班」和「二班」,也就是船长和大副能够上岸。其他人呢,那就只好委屈继续待在船上吧。大班、二班上岸之后也只能待在广州城外一个圈定的范围内居住,叫做「商馆」,是不能够随处逛的。每个月只有固定的3天可以去广州城的洋行内谈生意和观光,去的地方和路线也都是有规定的。一旦越界就有可能被扔石头或者罚款。而且再有钱的「夷人」,就是外国人,是绝对不能在大街骑马坐轿子的。因为让天朝子民抬着「夷人」是有损尊严。如果你带着妻子来中国做生意,那对不起,你的太太只能待在船上。如果她想上岸溜达,还得缴纳太太税。因为「夷人」的女性穿着袒胸露背,天朝官吏认为有伤风化。诸如此类的规定相当多,全部写在了清朝的《民夷交易章程》里面。
如果外商有违法之事怎么办呢?政府唯「保商」试问,会找洋行的麻烦。所以可想而知,外商在中国做生意是多么的战战兢兢。
但是因为中国的丝绸、茶叶在欧洲和北美属于刚需消费品,外商们再屈辱也要坚持下来。18世纪末,一艘货船如果花8000美元从中国购置了茶叶、丝绸和瓷器等等货物,到美国东海岸可以卖到12万美元,超过10倍以上的利润!那面对这巨额利润,外商们为了钱也就只好忍了。
伍秉鉴接手怡和行之后就开始利用怡和行的关系网尽量给外商创造便利的条件。能上岸的尽量上岸,能够出去旅游观光一下的就尽量旅游观光散散心,让外商们感到方便。同时呢他在和外商交易的时候会按照外商的习惯签订正式的契约,白纸黑字明确买卖双方的权责,让外商很有安全感。
最重要的是伍秉鉴极讲信誉,保证怡和行的商品质量是最好的,从不以次充好。那这样一个合作伙伴,那不管是国内的商人还是外商,当然都很喜欢了。于是怡和行就成了外商们的首选保商。19世纪初,英国的纺织业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能够生产出各种花样翻新的布料,也很受中国沿海居民的欢迎。当时十三行里的所有行商都想争取一种叫「羽纱」的纺织面料在中国的销售代理权,但是英国商人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怡和行」。
就在其他行商都扼腕叹息的时候,伍秉鉴的作为却大出人的意外。他借着自己过生日的由头,挨家挨户把「十三行」的所有行商都邀请上门,参加他的生日party。就在觥筹交错的时候,伍秉鉴敲了敲杯子,大伙儿就都安静下来了,知道伍浩官有话要说了。伍秉鉴于是就不紧不慢的开口了。他客客气气的说:“今天借这个饭局,是想跟大家谈一谈关于羽纱代理权的事情。” 他说:“大家都知道,羽纱是一种很有市场的商品,我们怡和行得到了英国商人的信任,拿到了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好事不应该只有我们一家享受,而是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所以我想提出一个建议,就是我们把羽纱的代理权分成13份,每家行商都可以拿到一份,按照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去销售。这样既可以扩大羽纱的市场,又可以增加大家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伍秉鉴的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了一阵惊讶和赞叹。大家都觉得伍浩官真是太大方了,太有胸怀了。他不仅没有独吞羽纱的利润,还主动分给其他行商,这样的举动实在是难能可贵。喜的是大家可以预期如果加入到这笔生意当中来来年的账上就会增加许许多多利润了于是大家纷纷表示感谢和敬佩,也都同意了伍秉鉴的建议。所谓老大不是你能碾压别人而是在于别人跟着你有奔头,那伍秉鉴突然来这么一手摆明了有钱大家赚于是他暗暗就被所有行商们奉为带头大哥了。
同时,伍秉鉴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也慷慨解囊。
一个波士顿商人和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笔生意,借了伍秉鉴7.2万银元。因为波士顿商人经营不善,血本无归。他在广州苦苦挣扎了3年,都还不起这笔巨款。伍秉鉴知道以后,就让伙计把商人请来了。商人心灰意冷,以为是催账来了。谁知道伍秉鉴见到他之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是我的一号老友,是一个诚实的人,只不过是运气不好罢了。”然后伍秉鉴让伙计拿来了欠条,当着他的面「哧啦」一声就撕掉了。伍秉鉴说:“我们之间的帐清了,你可以随时回国,欢迎以后继续合作。”
商人就惊呆了。要知道当时的远洋商船,主要还是风帆动力的,所以能带的货物也有限。一艘远洋货船所能带的货物,不过就是十几万美元而已。可是伍秉鉴一下子,免了自己7.2万银元的债呀!震惊之后,商人就是感激涕零。从此之后,伍秉鉴慷慨的名声,就在美国商人当中传开了。
在外商和行商当中,于是都流传着一句话:“和伍浩官打交道啊,你是绝对不会吃亏的。”就这样,凭着人脉和信誉,伍秉鉴接手怡和行几年之后,怡和行就做上了「十三行」的头把交椅,轻松地完成了他父亲努力一辈子,都没有达成的目标。
作为商人,伍秉鉴不仅商业嗅觉灵敏,更加眼光长远。他不仅投资商业,也投资人。就像我们故事开头讲的,他收了美国人福布斯作为义子。
福布斯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去世了,是个苦命的娃呀。两个叔叔都从事外贸生意。等他长到17岁的时候呢,就跟随叔叔到了中国,学习海外贸易。通过关系被送到了伍秉鉴身边,当学徒工。
福布斯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为人机敏,办事也很灵活。而且还很有冒险精神,是个做生意的好材料。伍秉鉴也很看好他,把他带在身边,教他各种知识。在回国之前又给了他一笔巨款。
那福布斯回美国之后,在底特律和芝加哥之间修起了一条铁路,并成为了美国的铁路大王。伍秉鉴在福布斯的公司里占有股份,随着福布斯的发达,伍秉鉴的财富也滚滚而来。同时,他还投资了美国和英国的证券保险业务,一度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伍秉鉴的经营下,怡和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家跨国财团。
同时,在他的带领下,十三行里的行商们几乎没有内讧的现象出现。「十三行」与徽商、晋商,成了清朝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商业团体。而伍秉鉴的个人财富,也在这段时间内达到了顶峰。
到1834年,伍秉鉴的个人资产,包括房屋、土地、海外投资以及现金,达到了2600万两白银哪!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就是40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伍秉鉴的个人资产,占到了国家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强!
那这是什么概念呢?在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购买了两艘亚洲吨位最大的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平均每艘的花费是120万两白银。而伍秉鉴的家产,可以足足买16艘这样的军舰!那妥妥的是富可敌国啊!
1822年,还发生了这么一件事:13行所在的街区发生了一场火灾。那个时候消防落后,火势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大火烧了7个昼夜,洋行们的库存白银被大火熔化,居然汇成了一条小河,流出了二里开外!还真的是货真价实的「流金淌银」哪!在这条白银小溪当中,怡和行所占的比例最大。那这个故事呢,也是说明了十三行的整体财力。那真叫一个有钱哪!
那个时代的有钱人时兴捐官,就是花钱买官。但并不是买实授的官职,这种情况很少。一般就是买一个级别待遇。伍秉鉴呢也花巨款买下了一个三品官——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不管怎么说,也混进了体制内。真是风光无限哪!
但是再华丽的人生,也总有谢幕的一天。而且伍秉鉴的谢幕,其实不是特别体面。
前面说的都是伍秉鉴的璀璨人生。后面呢,就要说说他的黯淡历史了。
震惊之后,商人就是感激涕零。从此之后,伍秉鉴慷慨的名声,就在美国商人当中传开了。
在外商和行商当中,于是都流传着一句话:“和伍浩官打交道啊,你是绝对不会吃亏的。”就这样,凭着人脉和信誉,伍秉鉴接手怡和行几年之后,怡和行就做上了「十三行」的头把交椅,轻松地完成了他父亲努力一辈子,都没有达成的目标。
作为商人,伍秉鉴不仅商业嗅觉灵敏,更加眼光长远。他不仅投资商业,也投资人。就像我们故事开头讲的,他收了美国人福布斯作为义子。
福布斯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去世了,是个苦命的娃呀。两个叔叔都从事外贸生意。等他长到17岁的时候呢,就跟随叔叔到了中国,学习海外贸易。通过关系被送到了伍秉鉴身边,当学徒工。
福布斯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为人机敏,办事也很灵活。而且还很有冒险精神,是个做生意的好材料。伍秉鉴也很看好他,把他带在身边,教他各种知识。在回国之前又给了他一笔巨款。
那福布斯回美国之后,在底特律和芝加哥之间修起了一条铁路,并成为了美国的铁路大王。伍秉鉴在福布斯的公司里占有股份,随着福布斯的发达,伍秉鉴的财富也滚滚而来。同时,他还投资了美国和英国的证券保险业务,一度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伍秉鉴的经营下,怡和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家跨国财团。
同时,在他的带领下,十三行里的行商们几乎没有内讧的现象出现。「十三行」与徽商、晋商,成了清朝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商业团体。而伍秉鉴的个人财富,也在这段时间内达到了顶峰。
到1834年,伍秉鉴的个人资产,包括房屋、土地、海外投资以及现金,达到了2600万两白银哪!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就是40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伍秉鉴的个人资产,占到了国家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强!
那这是什么概念呢?在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购买了两艘亚洲吨位最大的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平均每艘的花费是120万两白银。而伍秉鉴的家产,可以足足买16艘这样的军舰!那妥妥的是富可敌国啊!
1822年,还发生了这么一件事:13行所在的街区发生了一场火灾。那个时候消防落后,火势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大火烧了7个昼夜,洋行们的库存白银被大火熔化,居然汇成了一条小河,流出了二里开外!还真的是货真价实的「流金淌银」哪!在这条白银小溪当中,怡和行所占的比例最大。那这个故事呢,也是说明了十三行的整体财力。那真叫一个有钱哪!
那个时代的有钱人时兴捐官,就是花钱买官。但并不是买实授的官职,这种情况很少。一般就是买一个级别待遇。伍秉鉴呢也花巨款买下了一个三品官——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不管怎么说,也混进了体制内。真是风光无限哪!
但是再华丽的人生,也总有谢幕的一天。而且伍秉鉴的谢幕,其实不是特别体面。
前面说的都是伍秉鉴的璀璨人生。后面呢,就要说说他的黯淡历史了。
广州的「一口通商」让「十三行」崛起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业团体之一。大概也就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能够和十三行比一比。不亚于现在的石油巨富。
和怡和行直接打交道的外商虽然觉得伍浩官是个可靠的合作伙伴,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商界整体和英国政府对中英贸易的状况满意。
毕竟通商口岸只有广州一处,外商最大需求的产品——丝绸的产地是在江浙,茶叶的最大产地是在福建和安徽,得转运到广州才能够和外商贸易。那肯定成本就高了。离产地越远,货品可选择的范围也越小嘛。
而且十三行作为垄断渠道的中间商,它肯定会压低从外商那里进口商品的价格,又抬高卖给外商的出口商品的价格。这种价差是行商的盈利所在嘛。
所以这个格局总体上对外商是不利的。外商千方百计地想要减少中间环节,和产地直接贸易。
而且清朝政府制定了详细的进出口商品的名录清单,由行商来执行。行商从外商那里采购的商品不能够超出这个名单之外。所以像钟表、机械、火枪等等物品就被严格限制进口。
这种行商制度也抑制了中国市场需求的开发。于是这就造成了中英贸易常年是英国这边的逆差。英国商人还得从墨西哥筹措银元,才能买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英国商界和政府对此都极为不满。
于是到19世纪初,鸦片贸易悄然兴起。绝大部份鸦片是以走私的方式进入中国,避开了「十三行」的渠道。于是中英贸易的格局迅速逆转,变成了中国这边处于贸易逆差,白银外流。
那么请问怡和行和伍秉鉴,在这个历史逆转的关头,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无论是从清朝政府留下的档案看,还是英国这边留下的史料来看,「怡和行」还有「十三行」里的任何一家行商,都没有卷入鸦片贸易的直接证据。怡和行最大宗的业务一直都是茶叶。
尽管没有伍秉鉴违法的实锤证据,但是朝廷对他却是非常的不满。因为同伍秉鉴长期合作的英国商人当中,有不少是鸦片贩子的,是走私大户。
十三行作为大清在外贸领域的耳目,既代办外交,也负责监督外商。那现在鸦片泛滥,是不是十三行有失察之责呀?更进一步,是不是十三行里面就有人跟鸦片贩子有私下的勾兑?
朝廷就免不了有这样的猜疑。而且伍秉鉴,你作为十三行的掌舵人,是不是在给朝廷出什么幺蛾子呀?
所以道光皇帝对伍秉鉴就相当的不爽。一度下旨夺去了他的三品顶戴。
公元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皇帝委任为钦差,来广州禁烟。结果他一到广州,就逮捕了伍秉鉴父子。二话不说,就把父子俩下了死囚,准备斩首。
这个下马威来得很凶猛。一顿吓唬之后,林则徐又把伍秉鉴放了出来。召他来说:“想不想活命啊?想不想保住一家子的荣华富贵啊?想活命,想富贵,就乖乖地按我说的办。英国人是听你的,那你去代表本钦差和英国人交涉,让他们交出鸦片。如果不交呢?哼哼!我就断了他们的饮水和口粮!至于你自家的小命嘛,是攥在本钦差的手里。如果你跑去和英国人商量怎么对付我,后果你懂的。所以老老实实地给本钦差办差!你是聪明人,不用我多说吧?你自个儿掂量着办。”
说到这儿,您可能会觉得奇怪呀。伍秉鉴他不是世界首富吗?怎么在林大人跟前,就跟个面团似的,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呢?
伍秉鉴有可能比比尔·盖兹有钱不假,如果把他们的财产都换算成可对比的收入的话。但是他的地位,比比尔·盖兹那可是差远了。世界首富能够成为总统的座上宾,走到哪儿都和政界名流平起平坐,甚至还高出去半头。这种情况只有在英美这些国家存在。伍秉鉴这个首富在大清官员眼里,那就不过是一根比较大棵的韭菜而已。
伍秉鉴叱咤风云了一生,这个时候真的是什么辙都没有了。你猜他干了什么?就剩下最后一招了——下跪。
伍秉鉴跪在英国商人的「宝顺洋行」外面,恳请英国商人交出鸦片。英商一看,老朋友伍浩官都这样了,心里也实在过意不去。连累老朋友了呀!当然,除了伍秉鉴的直播卖惨,还有林大人的威胁。最终英商是交出了鸦片。林则徐在虎门将其全数销毁。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英国派出远征军,鸦片战争爆发。从广西提督杨芳到靖逆将军奕山,大清来应战的将领们是一个赛一个的饭桶,一个赛一个的怂包。连战连败。
1841年5月,英军兵临广州城下。大清的文武官员们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谁能去和英国人谈判呢?谁也不愿意去。这是要留下骂名的事情嘛!而且呢,我们也都没有经验。
寻摸了一圈,还是只有怡和行、伍秉鉴。你们最有和洋人打交道的经验。你们上吧!you can you up!你们去代表我们谈判!
于是咱们可怜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先是差点被林大人给砍了头,又跪求英国人交鸦片。这会儿呢又被要求代表大清去向英军求和。从而他就坐稳了最被折腾、最窝囊的世界首富的交椅。
可是作为一根大棵的韭菜,首富能说一个不字吗?没辙!伍秉鉴只得带上儿子,去和英军讲和。
结果是双方签下了《广州条约》。英军答应退至虎门炮台之外,但是条件是一个星期之内得交出600万银元的「赎城费」,作为英军不进城的条件。
这600万元当中,「十三行」出了200万元。怡和行一家就独自出了100万元!这可是伍秉鉴一生积累的财富之一啊!为了保住广州城,他不惜拿出了这么大一笔钱。可惜,这样的牺牲并没有换来和平。
《广州条约》只是暂时缓和了中英之间的矛盾。英国人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侵略野心。1842年,英军再次发动进攻,沿海各地沦陷。最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赔偿2100万银元。
伍秉鉴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损失了巨额财富,也失去了声誉。他被清朝视为卖国贼,被英国视为傀儡。他的家族也受到了牵连。他的儿子伍廷芳,在和英军谈判时被误伤身亡。
伍秉鉴在1845年去世,享年65岁。他死后,怡和行由他的另一个儿子继承。但是怡和行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怡和行逐渐衰落,最终在1877年倒闭。
伍秉鉴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从一个小商贩成长为世界首富,他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他也承受了无数的苦难和屈辱。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耀和悲哀,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慷慨的恩人,也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他是一个爱国者,也是一个卖国贼。
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许我们可以从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中,窥见一斑:“我只是个做生意的。”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一个人救了一个帝国(下篇)发布于2024-01-27 21: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