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战国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中国目录学鼻祖刘向编纂的一部力作,它收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策士的大量谋划,这些谋划因为涉及到了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因此被称为历史著作。

《战国策》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入选过语文课本的《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最早记载于《战国策·魏策四》,其后被清康熙年间的学塾教材《古文观止》所收录。

唐雎作为魏国附庸小国安陵国(今在河南省鄢陵县西北古颍水旁)的使臣出使强秦,他在咸阳觐见秦王政(秦始皇)时,因为秦王政想要吞掉安陵国,于是他拔剑而起怒叱秦王政,迫使秦王政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吞并安陵国的打算。

唐雎作为一个方圆仅50里小国安陵国的使者,竟然将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始皇给镇住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因此千年以来唐雎都被当做一个存国的英雄,为后人所崇拜。

可是这个奇迹真的存在吗?

秦王政公元前247年登基为秦王时年仅13岁,因此在他母后赵太后的安排下,他不但拜吕不韦为丞相总理朝政,还称呼吕不韦为仲父。所以在公元前239年秦王政亲政以前,秦国接待外使的都是相国吕不韦。唐雎出使秦国接见他的是秦王政而非吕不韦,因此唐雎出使秦国应该是在公元前239年秦王政亲政后。

而就在秦王政亲政一年多以前,发生了一件大事。

公元前年241年迫于秦国日益强大的压力,赵、楚、魏、韩、燕五国不得不放下陈见,联合起来最后一次合纵伐秦。五国联军加上魏国附庸卫国共计六国联军,在赵国老将庞煖 [nuǎn]率领下,攻取了秦国所占有的寿陵。

这个寿陵据说是在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一带,也就是位于燕赵两国接壤的地区。

寿陵隔着赵国,怎么就成了秦国的土地呢?

寿陵何时归秦所有的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因此对于庞煖攻取寿陵这个记录,后人大多都不予采信。

不过码字的认为,这个寿陵有可能真为秦国所有。

因为公元前243年燕国派剧辛伐赵,庞煖率赵军大破燕军阵斩剧辛,码字的推测寿陵可能就是在这一战中被赵国攻取的。

庞煖是战国后期著名的纵横家,很可能他为了离间秦燕的关系,就将寿陵送给了秦国。之所以与秦国不接壤的燕国会在公元前241年参加合纵伐秦,应该就是庞煖以寿陵等燕国失地为饵诱使燕国参与的。

攻取寿陵后,六国联军西进伐秦,这一次合纵伐秦,六国联军到底打到了哪,各国记载各不相同,甚至记载的联军主帅也不相同。

其中赵国记载联军绕过了函谷关一路直趋咸阳,秦相吕不韦直到联军深入关中腹地后才获得情报,他率领秦军在[zuì](陕西省临潼县北)堵截住了联军。

由于联军中最强的楚军不战而退,这一次合纵伐秦无果而终。虽然赵国和楚国才是这一次合纵的主力,但是秦国在随后的反击中却拿魏国当出气筒。秦军一路向东横扫,横穿魏国之土切断了魏赵两国的联系,一直杀到了魏齐燕三国交界地区,降服了魏国附庸卫国后才停下脚步。

秦国割取了魏国的整个东部地区设立为东郡,包括卫国所有国土在内的地区都被秦国划入了东郡。卫国被迁到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成为了一个国土更小的秦国附庸国。大概也是由于卫国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才想起它来,一纸诏书直接就把它给废了,这使得它成为周朝所封的诸侯国存在时间最长的(约907年)。

说实在的吕不韦又是接受了赵国奉上的寿陵,又是在联军攻到家门口时才做出反应,又一直不攻打赵国,码字的真怀疑他是赵国的间谍。

而缺乏史料的安陵国位于魏国的东南部,可能与楚国接壤,所以它被秦国攻灭很可能是在公元前225年秦国灭魏,甚至是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时顺带被灭掉了。

经此一役后魏国已经丧胆,秦国发动灭赵之战时魏国都不敢趁机收复失地救援赵国。可既然魏国都在秦国面前如此畏畏缩缩了,那作为魏国附庸的小小安陵国又怎么敢在秦国面前那么硬气呢?

了解了这个大背景后,我们再来看《战国策》里唐雎出使秦国的记载。

唐雎作为安陵国使者出使秦国,时间应该是在秦王政亲政到魏国被灭这一段期间,而且多半是随着宗主国魏国的使臣一起去的。不然就凭他一个小小安陵国的使臣,秦王政怎么可能会亲自接见他。

唐雎之所以会出使秦国,按《战国策》的说法是秦王政派人向安陵国表示,自己要用五百里地换安陵国的五十里地。安陵国国主回绝了秦王政的提议,但是为了避免触怒秦王政,所以他派唐雎作为使臣去向秦王政说明情况。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小国的使者唐雎,他竟然敢当着秦王政的面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这哥们够刚的,直接表示今天我就在这秦宫大殿上拉你秦王政垫背了。

可唐雎这话很有问题啊!

什么问题?

唐雎这话是直白地威胁要宰了秦王政,在古代就凭这句话,定唐雎一个谋刺秦王的罪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秦王政听了这话直接召殿下武士上来把唐雎剁成肉泥,在当时没有任何人能说秦王政有错。

而且更要命的是,派刺客伪装成使者刺杀他国君主,这不是给秦王政送上攻打安陵国和魏国的最好借口吗?

唐雎这哪里是存安陵国,根本就是直接把安陵国往火坑里推啊,连宗主国魏国也得跟着倒霉啊。

接着发生的事情就更加匪夷所思了。

唐雎说完要宰了秦王政后,他竟然真的挺剑而起

这!

战国时王宫大殿之上只有王才可以佩剑,剑履上殿是汉朝的第一位相国萧何才开始有的特权。秦国不但文武上殿不得佩剑,就是扈卫武士都不得立于殿上,只有王召唤后方可上殿。这也是为何荆轲刺秦王政时,秦王政会被追得围着柱子跑的原因,秦王政当时慌了神忘记召唤武士上殿护驾了。

唐雎作为外国使臣,肯定上殿前会被搜身检查的,他是怎么把这剑带上殿的?

他又是怎么能活着出秦国的?

秦王政是被唐雎用剑胁迫一下,就会放弃吞并安陵国的主吗?

唐雎这个安陵国使者藏剑在身,这不是正好送上伐安陵国的借口吗?

所以这个唐雎的所为细细想来,怎么看都像是秦国的奸细啊。

秦军水淹大梁

而且细读《唐雎不辱使命》,我们霍然发现秦王政在与唐雎的对话中还提及韩魏都已经被秦攻灭了!

所以唐雎出使秦国的时间,当是公元前225年秦王政灭魏国以后的事情了。

可既然都已经把安陵国的主子万乘之国魏国给灭了,还跟一个小小安陵国玩什么国土置换,搞什么尊重老年人的虚礼,秦王政这是闲得慌吗?

因此综合这种种不合理的情况,码字的认为所谓唐雎拔剑威胁秦王而存安陵国的历史记载是杜撰出来的,很可能安陵国根本就没有唐雎这个人。而且从文中所透露的事情发生在魏国被攻灭以后,还能断定这个故事杜撰的时间应该是在汉代。

不过《战国策》本身就不是什么史书,它是刘向汇总世间流传的战国时期策士们提出的策略,而成的一个总集。

诸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种,为了表明对秦国不能妥协退让而编造出来的事情作为例证的,在《战国策》中俯首皆是。尽管刘向在选择编纂时就摈弃了一些内容荒诞经不起推敲的记录,但是《战国策》所辑事件中,仍然有大量像是唐雎出使秦国这样不合逻辑的。

因此《战国策》作为一个了解战国时期的辅助资料还是有用的,但是不能把它当正史。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的朋友还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史林探秘:唐雎真的没辱使命吗?发布于2024-01-16 20:38:05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