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常听说“考取功名”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功名”?

   “功名”,在古代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泛指功业和名声。通俗地说,古代一个人如果参加科举,考中秀才、举人、进士,就是有了“功名”。

   过去人们总说穷秀才似乎秀才的地位很低下。实则不然。在古代,尤其是在明清两朝,一个人哪怕只是考中最低一级的秀才,就进身为统治阶级预备队享受一定的特权

  一,可以免除两人的徭役。

   在古代徭役很重。所谓徭役就是老百姓必须给朝廷免费干活,不发工资,纯义务的劳动。而一旦中了秀才,家里就可以免除两个男丁(包括秀才本人)的徭役。别人累死累活地干活,而秀才却可以在家里下棋喝茶,悠闲自在。

   二,可以免缴公粮。

   在古代,老百姓都必须给国家交公粮,而且交得特别多。如果谁家里有个秀才,那全家就可以免交公粮。在粮食短缺视粮食如生命的古代,尤其是战乱年代,这一条待遇别提有多实惠了。

   三,可以使用奴婢。

   在明朝,国家明文规定老百姓家里不允许使用奴婢,即使你是地主富豪,有再多的钱,也不能使用奴婢。而秀才却可以。这一条是朝廷为了激励大伙读书,特意授予,让秀才区别于平头百姓的特权。

   四,可以免刑。

   在古代打官司,老百姓上了公堂,第一个动作就是先给县太爷下跪,再陈述案情。即使是地主富商也必须下跪。至于犯了法的老百姓,拖到公堂里,衙役们会一拥而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个皮开肉绽,给个下马威再说。即便一个人是有钱人家,也难免会有皮肉之苦。

   而如果是秀才,在公堂上则可以大摇大摆站着。就算秀才犯了法,官府也不能随便抓来审问,更不能用刑。因为免刑就是秀才的特权。官府要打秀才,要先呈报省级学政,革除秀才功名之后才能打。

   五,在穿戴上秀才也享有特权。

    秀才可以穿盘领长衫,头戴方巾,脚登长靴,青衫儒雅。而有功名的老百姓严禁这样穿戴,只有考取秀才以上功名的人,才有这个特权。

   想想看,可以免除徭役,免缴公粮,甚至还可以使用奴婢,哪怕犯了法,官府就不能对他用刑。这些特权真够让人眼红的了。

   然而,考中秀才虽然有了“功名”,有了以上特权,但还没有正式进入官员序列。如果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官府顾不过来,县太爷会把地方上的管理权下放给当地的乡绅代理,而这个乡绅往往就是秀才。

   秀才想要真正出仕,还要参加无数次科举考试。

         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到了明清时,科举制度已经比较完善。读书人从参加科举考试到最后高中状元、进入官场,大体要经过六步流程:

    第一步,县试。获得资格到县城参加考试,县试通过称童生,才有资格参加府试;

    第二步,府试。到府城参加府试,府试通过也称童生,才有资格参加院试;

   第三步,院试。到省城参加院试,院试通过才称为秀才。考上秀才,这才算有了功名,才算进入士大夫阶层。考上第一等秀才的称“廪生”,政府按月配发粮食,算是吃上了“皇粮”。

    以上三步还属于“童生试”,即入学考试,是获得科举考试资格的基础。是说读书人通过院试考上了秀才,这才有资格正式参加科举考试的乡试、会试、殿试。

    第四步,乡试。到贡院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即“秋闱”,考中了称“举人”。考中了举人,就代表着成为了候补官员,被纳入做县官的人才库。范进中举后为什么那么激动,以致喜极而疯,就可以理解了。

   第五步,会试。到京城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乡试次年举行),即“春闱”。考中会试的人称为“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后边的“殿试”。

   第六步,殿试。“贡士”去金銮殿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贡士”通过“殿试”后称为“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即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的进士,通过朝考后,择优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能完整走完这六步,而且高中状元的可谓凤毛麟角。有清一朝,高中状元者仅114人,有很多人一生到死也仅考中了秀才。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终其一生也只是个童生而已。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何谓“功名”?发布于2024-04-27 14:52:54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