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着“将门出将”的传统。几代为将,数世统军,这样的家族便称为“将门世家”。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将门世家”,人们自然会想到有口皆碑、传颂千古的杨家将、岳家军。他们坚决抗击侵略、忠君爱国的英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个鲜为人知的“将门世家”,世袭爵位数百年,十代为将,世代传承,“簪缨不替”。
这就是折家将,堪称“中华第一将门!”
折家将,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将门。据《府谷县志》记载,从唐末五代兴起 ,历北宋一朝,折氏家族镇守府州200余年,世代相袭。历十数代之久,共出了4任永安军节度使 、14任府州知州。
折家世代为将,满门忠烈,英雄辈出,护佑中原,威震西北。“内屏中国,外攘夷狄”,后人称之“簪缨不替,其勋业彪炳史册,旧绝千古”。
折家列入《宋史》的人就有43位,有列传的30位,是《宋史》中有列传最多的家族。
折氏家族的发祥地府州,就是现在的陕西榆林府谷,位于晋、陕、内蒙古三省区交界。虽然地域不大,但自古边塞险隘,易守难攻,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折家将第一代领袖是折宗本,他率领折氏家族在唐末战乱中崛起,曾任振武军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世代承袭,创造了辉煌业绩,是折家事业的奠基者。
折宗本死后,他的儿子折嗣伦曾任府谷镇将、麟州刺史。他奖励耕牧,救济疾苦,为政以宽,人争归附。在唐末天下纷争的形势下,他继踵乃父,积聚实力,取得麟、府统治权,开创了子孙后代统治这一地区数百年的“王业”,成为折氏子孙后代戍边、御敌、守土、抚民的楷模。折嗣伦后来归附了晋王李克用,因功被封为上柱国。
唐朝灭亡以后,进入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相继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
在这期间,折家将中又一个人物脱颖而出——折从阮。
折从阮是折嗣伦之子,他身历五代,在混乱纷扰、中原政权频繁更迭、政治风雨变幻莫测的年代里,他纵横捭阖,颇有手段。而且通达边事,熟稔藩情,被后唐庄宗李存勖任命为府州刺史。
后唐叛将石敬瑭勾引契丹,夺得帝位,为报契丹援立之恩,他无耻地把燕云十六州割送给契丹,还把包括府州在内的河西之地也奉送给契丹。“从阮由是以郡北属”。
为了控制府州,契丹要强迁河西人民充填辽东,群情哗然。“契丹欲尽徙河西之民以实辽东,人心大扰。”。折从阮时任府州刺史,他抗拒强迁,高揭义旗,据险自守,从而保住了自己相对的独立地位,没有让府州落入契丹人囊中。
后来,石重贵与契丹交恶,折从阮奉诏东渡黄河,连拔十余寨,北取胜州,东入朔州,把契丹势力逐出黄河以西。
此后,契丹和折氏遂成世仇。
后周时,折从阮被加封为同平章事、开封仪同三司、郑国公,成为后周显贵。
折宗本、折嗣轮、折从阮三代人奠定了折家世袭府州的基础。
折家虽然成为后周显贵,但也使自己处于风口浪尖。因为府州和契丹、北汉交界,与中原之间的通道,又被自己的宿敌党项李氏切断,折家处在契丹、北汉、夏州三大势力包围之中。
在严酷的考验中,折从阮的儿子折德扆迅速成长起来。他在后周时为永安军(府州升)节度使。952年,北汉大举进攻府州,折德扆率众英勇迎敌,大胜北汉军,还乘胜渡过黄河,占领岢岚军(今山西岢岚县)。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折德扆即归附大宋,并自请加强西北守备,抵御契丹和北汉。折德扆进京面圣,宋太祖赵匡胤给予了很多赏赐,并允许折氏“尔后子孙遂世为知府州事。”这等于确立了折氏近乎藩镇的地位,这在坚决抵制藩镇割据的宋朝是绝无仅有的,可见折氏一族对于宋朝的重要性。
历史上广为传颂的“杨家将”传说中,有个大名鼎鼎、百岁挂帅的佘太君佘赛花。历史上还真确有其人,不过她不姓佘,而是姓折,正是折家军传人折德扆的女儿。
折家将门,名将辈出。折德扆死后,他的儿子折御勋、折御卿,乃至孙子折惟正、折惟昌、折惟忠,代代世袭,相继统领州事。他们继承其先辈遗志,继续抗击北汉、契丹,威震西北。为大宋“征辽”“灭汉”“抗夏”,成为北宋王朝西北的坚固屏障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契丹(改国号为辽)多次出兵侵宋,都被折家军的折御卿、折惟昌等击败。
折家军配合宋军,协同作战,抗击北汉。北汉数次来攻府州,均为折家军击败。
。 “潭渊之盟”以后,辽宋进入了和平时期,而西夏却不断侵扰北宋。抗击西夏,便成为守卫西北边境的折家军的重要任务。西夏立国90年,和折家打了90年,无一年没有战争,无一天不在打仗,打出了血海深仇。终北宋一代,折家将在与西夏的战争中,涌现出了折继闵、折可行、折可适等一批优秀将领。立下了赫赫战功,“与西人战大小百七十遇,未尝丧败,掳获钜万万。” 折氏数代与西夏作战,前后达百余年,西夏骑兵始终未能东逾黄河。夏人称折家为“折家老子”。
当时,北宋与西夏作战败多胜少,而折家军的几次战绩尤为瞩目,使战局顿为改观,西夏丧失锐气,“夏人畏之”,从此难以振作。
《宋史》对折家将给予了高度评价:“自晋、汉以来,独居府州,控阨西北,中国赖之。” 短短几个字,字字千斤。
在守边御敌的斗争中,折氏父子兄弟前仆后继、舍身许国,精神感人。折惟信、族叔海超在抗击西夏军的战斗中为国捐躯,折御卿、折惟昌父子都是抱病出征,逝于军中。
折氏征战传家,父子兄弟皆英勇善战。他们世居边地,洞悉蕃情,对于北宋西北防务也多有筹划,多被采纳。折氏还以其特殊的“蕃官”身份招远抚来,对西北诸族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取得了很大成绩。
折家将最后一任府州知府是折可求。他曾奉命随童贯镇压方腊起义,还亲手捉了宋江,官至靖康军节度使。
后来,东北女真族崛起,建立金国,先灭掉辽国,随即又入侵中原,发动攻宋战争。折可求曾两次率兵勤王,结果都被金兵击败。
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变”,徽钦二帝北狩,北宋灭亡。
孤悬西北的府州,虽然还在大宋折家军手中,但也是苦苦支撑,孤立无援,危在旦夕。
1129年,金人大兵压境,向陕北进攻,攻陷绥德、延安等地,折家军陷入金兵和西夏四面包围之中。
折可求出于无奈,只好向金人投降了。
折家军与杨家将,同样是民族英雄,忠君爱国,满门忠烈,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杨家将”的故事千古流传;而“折家军”却默默无闻,应该与降金有关。
还有,折可求奉命擒方腊、捉了宋江,被后世所诟病。
其实,客观地说,折家军抗击西夏,抵御辽国,灭了北汉,迎战金国,尽力奋战,力屈投降,无愧于宋朝。
折家降金以后,金国让折可求继续镇守陕北,这里还是折家势力范围。但折家“将门世家”,又长期盘踞陕北,金国自然如鲠在喉、如芒在背,不去之不足以后快。
1139年,折可求被金人毒死。
折氏世代统领府州,至此遂告完结。
折氏满门英烈,精忠报国,最终却以投降谢幕,让人唏嘘不已。
西夏早就对折氏恨之入骨,多年的积怨终于等到机会,西夏人趁机出动大军,攻克府州,对折家大肆杀戮,实施血腥报复。他们挖开折氏祖坟,戮其尸骨,夷其坟茔。
自此以后,折家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出过出类拔萃的人物。
公元1155年,金国下令,折氏举族迁到山东青州。雄踞西北、叱咤风云600年的折家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消散在历史的烟尘中。
此后,折家后人大都隐姓埋名,改作他姓。佘姓和摄姓,都改自折姓,其他的还有很多。现在,陕北府谷、神木、榆林、米脂等地还有许多折姓村庄,如折家河、折家寨、折家坪等,生活的很多折姓居民,他们都是府州折氏的后裔。包括山西岢岚县还有佘、摄两姓,都是“折”的同音改字,应该也是府州折氏的传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簪缨不替”的“中华第一将门”发布于2024-04-27 14: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