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宋仁宗时,开创了一个独特的制度——“谒禁”或“禁谒”。
所谓“谒禁”,就是不许接待来访者;“禁谒”,就是不许随便拜访别人。
说白了,就是文武官员谁也不许“串门子”。
之所以创立这个制度,目的是为了抑制官场“干进”与请托之风,后来推广至百司衙门,门首竖立一个“谒禁”的牌子,某些司法律政机构,如大理寺、台谏等,还要加上不许出谒的提示。
司马光当时担任朝廷谏官,而已经退休的宰相庞籍,是他的老师,与他曾比邻而居。但就是因为这个制度,却如隔河汉,多年都未能谋面。
“谒禁”制度虽然然冷酷无情,有悖人情社会之传统。但对于堵塞“后门”,根绝“圈子”,预防腐败和山头主义,效果还是明显的。
据记载,“皇祐、嘉祐中,未有谒禁,士人多驰骛请托,而法官尤甚。”官员串门子、跑关系成为风气。可想而知,法纪废弛到了何等地步。嘉祐三年推行“谒禁”后,官风迅即为之一新。短短数年,便出现了“嘉祐之治”。
好景不长。到宋徽宗时,起用蔡京等“六贼”,“谒禁”制度就成了摆设。官员投机钻营“串门子”成风,许多官员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蔡京府邸。不奢望见面,而是将“孝敬”放到蔡京门房,顺便签到留个名,万一被太师蔡京看到了,就可以官运亨通。
蔡京尝到“甜头”以后,干脆明码标价,卖官鬻爵,广泛流传“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六贼”成了“朋党”,互相勾结,把持朝政,打击异己,搜刮民财,贪污腐败,无恶不作。于是,方腊反了,金兵来了,国家亡了。可见,官员作风问题,不容小觑。人心向背,尽在其中。
历史有时就怕反复无常,再好的制度,也需要坚持。历史上有很多变革,哪一次不是变了废掉,废了又变,变了再废。到最后都是无用功。
“谒禁”制度也是如此!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别出心裁的“谒禁”制度发布于2024-04-27 14: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