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语,叫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东微山县有一座山,叫“郗山”,据微山县志记载,这座山就是以人而得名,这个人便是郗鉴。
郗鉴从小孤贫,但仍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以清节儒雅著名,不应朝廷辟名。
早在西晋时,郗鉴曾担任过赵王司马伦的掾属,但正当司马伦大权在握时,郗鉴却察觉到司马伦有夺权篡位之心,他便毫不犹豫的称病辞官了。不久,司马伦真的篡位称帝了,他的党羽都擢升要职,但郗鉴则闭门自守,不与他们接触。
司马伦很快被推翻,晋惠帝复位,郗鉴参司空军事,后历任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
西晋在历史上是个不可言说的朝代,先是“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然后是“永嘉之乱”,堪称是“乱“上加”乱“。最终,匈奴军队攻陷西晋首都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俘掳了晋怀帝 ,西晋灭亡。
这个时候,北方陷入空前混乱,又正值大饥荒之年。郗鉴当时生活非常穷困,甚至经常挨饿。乡里人尊敬郗鉴的名望德行,都来接济资助于他,还轮流给他做饭吃。郗鉴将所得到的馈赠,分别送给亲族和乡里孤贫老弱,靠他的接济得以幸存的人很多。相邻的千余家推举郗鉴为首领,跟随郗鉴到鲁地的峄山(即现邹县峄山)中避难,据山势而自保。他们在这里招抚流民,抵抗石勒等乱军。其实就是“流民”的“头儿”。
由于郗鉴的品德突出,很得人心,这便引起了琅琊王司马睿的注意。司马睿便以西晋朝廷的名义,任命郗鉴代理龙骧将军、兖州刺史、出镇邹山。
当时战事不息,而且饥荒不断,但人们仍不叛离郗鉴,反而人数渐多,三年之间就拥众数万。司马睿因而加授郗鉴为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当时兖州以郗鉴等八人并称“兖州伯”,人称“流民帅”。
318年,司马睿在士族的拥立下登基称帝,建立东晋。逐渐崛起的郗鉴被征为领军将军,入朝任职,后改授安西将军、尚书令等职。
是“王敦之乱”使郗鉴崭露头角。
王敦,是东晋的开国功臣,他与堂弟王导是琅琊王氏一族的代表人物,辅佐司马睿建立起了东晋。人称“王与马,共天下”。弟兄俩掌控朝政大权,王导主掌政务,王敦执掌军事。在东晋朝堂上,四分之三官员都是王家人或与王家有关的人,可见王氏的地位和影响力。
东晋建立后,元帝司马睿对此也深感威胁,于是提拔了一些其他士族人士,用以制衡王琅琊王氏的势力。王敦便以“清君侧”之名,带兵击败朝廷军队,进入京师,后自任丞相,并在武昌遥控朝廷,意图夺位。这就是“王敦之乱”。
晋明帝司马绍即位以后,为了对抗王敦,明帝拉来了郗鉴作为强援,明帝任命郗鉴为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合肥。并统领各屯营讨伐王敦。
郗鉴利用自己“流民帅”身份,居中串联同为“流民帅”的苏峻、祖约等人,共同抗击王敦,为平定江东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王敦在战事期间病逝,王敦之乱最终成功讨平。
平定王敦之乱,郗鉴劳苦功高,获封高平侯,后又迁任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兖州刺史、假节等。明帝也很器重郗鉴,朝廷大小事情都询问他,并诏令郗鉴为朝廷起草表疏诏告,任其简易从事,郗鉴俨然成了辅政重臣。
但郗鉴审时度势,不与众臣争权夺利,主动离开京师,出镇广陵。拒绝外戚庾亮废王导的建议,阻止了朝中的士族斗争。
流民帅,是东晋政权最为特别的存在。他们傲立江北,常驻青、徐、豫等州郡,是抵御胡虏南下侵略江东的第一道防线。如流民帅祖逖、苏峻等人,聚流民士子、强盗悍匪数万众,与匈奴、羯胡厮杀多年。
然而,东晋朝廷却将流民帅视为“炮灰军团”和潜在军事威胁。一边给予流民帅们封疆大吏的虚衔,一边却强硬阻止他们渡江南下。
晋明帝是唯一向流民帅们敞开怀抱的东晋皇帝,但年仅27岁的明帝却突然驾崩,郗鉴与重臣王导、卞壶、温峤、庾亮、陆晔等等同受遗诏,一起辅佐年幼的成帝司马衍。郗鉴也因此晋位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统领南下流民,长年屯驻于京口(北府),以防御后赵侵扰,并护卫建康朝廷。石勒军队多次侵扰东南诸郡,幸有郗鉴驻屯京口,击退了侵扰。
随着明帝暴毙,江东政策一夜倒转。新上台的首辅庾亮彻底否定了流民帅,最终把流民帅苏峻、祖约逼反,爆发了东晋成帝年间的大规模叛乱,他们以讨伐庾亮为名起兵,进攻建康。
苏峻、祖约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统流民之帅。而且和郗鉴还曾经是并肩战斗的战友。苏峻、祖约之乱爆起,这让身在徐州且同为流民帅的郗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但郗鉴感恩于晋室,更牢记晋明帝司马绍的知遇之恩。所以郗鉴根本没有多想,立即点起兵马准备渡江驰援京师。但就在他即将启程时,朝廷一纸公文却将他定在徐州动弹不得。“若郗鉴过江,按叛国罪处!”
郗鉴陷入绝境,若赴国难则死;不援,亦将被朝廷深忌之。郗鉴只能乖乖留在江北。随后,苏峻叛军攻破京师建康,执掌朝政。
当庾亮逃到江州后,终于给郗鉴传去口信,“你可以出动了。”
早已枕戈待旦的郗鉴,当即率众过江。但他的行动路线非常有意思。 郗鉴先是前往江州与庾亮、温峤、陶侃等部汇合。之后再奔赴京口。郗鉴不辞辛劳“往返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听招呼、讲规矩”的诚恳态度,彻底消除庾亮、陶侃等人的戒心。于是,朝廷任命郗鉴督扬州八郡军事,郗鉴这才带军死守京口,执行其坚壁清野,断绝叛军粮草的战略意图。
最终,苏峻、祖约相继身死族灭,叛乱平定。郗鉴以功升任司空,加侍中,解任八郡都督,改封为南昌县公,其子郗昙袭爵东安县伯。
尽管郗鉴功高权重,但他对于权力从无觊觎之心,一心只想稳定江东局势。成帝继位后,丞相王导招致朝臣不满,外戚庾亮、大将陶侃等早就打算起兵废掉王导,以削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但几次都是因为郗鉴反对,而没有成事。几方之间,都是郗鉴居间调和,避免了东晋再次陷入内战。由此,自苏峻之叛以后,江东内部终于得到了70年太平。
平定苏峻之叛后,郗鉴以谨慎小心的行事风格,迅速离开京师,到京口驻防,避免了来自朝廷的猜忌。
流民帅中,唯独郗鉴成功地进入了东晋的权利中心,成为制衡门阀士族的东晋能臣。
而且,郗鉴还是东晋著名书法大师王羲之的老丈人。
魏晋时期,讲究出身门第。郗鉴不过是“流民帅”,而王羲之出身于“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两家的出身起点不同,却结为了儿女亲家,可见郗氏在朝廷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说起来,这段婚姻还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据《晋书》记载,时任太尉的郗鉴有个女儿,女大当嫁,郗鉴便派人到宰相王导家里为爱女求婿。王导下令家里子弟都到东厢房集合,任由挑选。
郗鉴派去的人回来后,向郗鉴汇报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王家的诸位少爷才德并佳,他们知道是您来选女婿,都争先恐后地赶来,精心准备,表现的矜持有礼。可是惟有一个人,却旁若无人地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东西,好像不知道选婿这回事。”
郗鉴却说:“这个人正是我的佳婿啊!”
随即,郗鉴便亲自登门拜访,专门为女儿选定了这个“怪人”为东床快婿。这位原来是王导的侄子,正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郗鉴虽然是武将,但是也工于书法,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
由此,郗鉴便成了王羲之的老丈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以人而得名“的”郗山“发布于2024-04-27 14: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