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爱书吧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c0MDQ0NQ==&mid=2650827169&idx=1&sn=8ba4c084c69cd2499344ce3f38d158cc

端 午 安 康



你可别小看这槲叶,赵川端午节最重要的味道,就靠这一片一片碧绿的槲叶。而且早在几千年前,商洛山的槲叶就已经名动天下。唐代大文豪温庭筠有一次路过咱商洛,写下过一首千古闻名的诗,就特别说到了槲叶:


商山早行

作者: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里面的槲叶就是我们这里人家家户户用来包粽子的槲叶,它外形漂亮,有特殊的浓郁清香,而且绿色健康,随手可得,这是大自然赠送给靠山吃山的赵川人最宝贵的礼物。


从山清水秀的地方打回来新鲜碧绿的槲叶,整整齐齐码在锅里一煮,煮出槲叶特有的香味。然后拿到小溪边,两片对磨,磨去叶面细细的绒毛,用溪水一冲,光洁若镜,溪水清凉,叶香沁人。


煮槲叶要火候拿捏得当,既要去新叶中苦涩的碱气,又得逼出熟叶里独特的香味,既不能煮生了也不能煮过了,生了颜色和味道就不醇正,过了就太烂;磨槲叶要力道掌控恰好,洗净叶面浮尘,褪尽叶面绒毛,但不能伤了叶子分毫。对于这些细碎而精巧的工序,我们这些世世代代住在商洛深山里的赵川人,自有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宝贵经验。


端午前后,家家户户,忙碌而热闹,节日的味道从手上,眼中,心里一汪一汪地生长起来。


槲叶加工好了,就到了包粽子的时候了。新糯米是和花生豆子前一天就洗净泡好的,洁白的糯米,红色的花生或者豆子,泡在溪边的大盆里面,很是诱人。很快,一盆的米见了底,一篮一篮的粽子便在溪边堆起来了。


捆粽子的绳是五月新采的麻,整个工序都在纯天然的环境中完成。赵川的粽子是和别处不同的,可能外形也有圆有方有三角,但个头都比别处大得多,这也体现了赵川人朴实真诚和实在的特点。


初四晚上,每家每户,男人提水劈柴,女人清洗锅灶,灶台上从过年起就一直没有再用过的,最大的的那口锅被烧起来了,粽子整整齐齐码在锅里,清凉的山泉水加进来,大火越来越旺。随着一家人在火光里说说笑笑,大锅里面的香气慢慢溢满整个屋子,香得村里的狗都顾不上叫了。


那是粽子的香,槲叶的香,节日的香,生活的香。


端午大清早,天刚麻麻亮,只见家家户户的人都已经起床了。每家一两个人,腰间别着磨得雪亮的镰刀,往房前屋后的山上走去。这又是为何?端午节全国单位都放假休息呢,为啥赵川人这么勤劳?


哦,原来,大家是趁着太阳还没出来,去山上采艾草呢!


艾草和槲叶一样,有它自己独特的植物清香,所以一定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味道。同时,它还能治十多种病,嫩芽还能做菜,简直浑身是宝。而老祖宗用丰富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年当中,采艾最好的时机是端午节,而带着露珠的艾,又是艾中的极品。


很快,大捆的艾割回来了,第一把要和端午剑一起挂在门头和窗棂上,“端午挂艾”,有祈祷辟邪的作用。剩下的艾草带着露珠晒干,一家人一整年都用得到。


五湖四海的朋友,如果你要艾叶,请到商洛赵川来,这里有端午带露珠的艾,而且来自原始森林般的山间,可能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在那里,与天地同生长,集日月之精华。


对了,刚刚说到了端午剑,这也是我们赵川的叫法。那是一种长在我们门前小溪边的一种草,我长大以后才知道它的学名叫菖蒲。


这也是一种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草,古代人一直叫它仙草,李白呀,王维呀那些大诗人都写过,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别的地方有很多栽培,但在我们赵川,它就在我们那些清得见底的河边溪旁茂盛生长。因为它的叶子像极了一柄锋利的宝剑,所以我们从小叫它端午剑。


端午剑也带有一种清甜的香气,和着青艾挂在门头,离家老远就能闻到。每逢端午节,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帮大人去采端午剑。而找到最大的端午剑的那个孩子,走在路上,被全村的孩子羡慕,回到家里,大人也用赞许的目光看待,那被小时候的我们看成是端午节最高的荣耀。


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我为了能找出一支比小明家大的端午剑,一个人钻在河边草丛里面不肯出来,直到大人第三次喊我回家吃粽子,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小河。那些天真快乐的童年啊!


终于说到了端午节的重头戏,吃粽子。小时候的我们,总是不知道大人们是在晚上什么时候把粽子煮好,并捞出来在初夏的夜里让它凉下来。在我们幼小的意识里面,大人一直是十分得利害,总是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做成了很多神奇的事情。


当我们抱着一大把端午剑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已经摆好了碗筷,帮我们剥好了粽子。但小孩子们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包粽子时忍不住插手想帮大人包,把米撒了一地也没包成一个。现在有剥好的粽子,却常常忍不住伸手再抓起一个想自己来剥,不是半天解不开麻绳,就是把槲叶撕破了,索性直接挖个洞张嘴咬,结果满头满脸都粘满了糯米,引得大人疼爱地大笑。


于是我们对大人更加敬佩,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把那么难剥的粽子完整地剥了出来,槲叶完好如初,上面一粒糯米也不留。


剥好的粽子放在瓷碗里面,撒上白糖。经过大火熬煮和夏夜冷却,槲叶的香气渗进糯米,糯米的香味透出槲叶,而粽子的表面被槲叶镀上了红烧肉的颜色,里面却洁白如瓷。咬一口,先感受到的是清凉,紧接着是甘甜,然后是浓香。糯米的柔,豆子的砂,白糖在牙齿间“咯吱咯吱”,那种美妙,那份滋味,我已经写不出来,若想体验,请来山清水秀的赵川。


吃完粽子,孩子们就三五成群地去采端午花玩。那时的农家,没有刻意地种植花卉,房前屋后就随意地长着端午花。这花生命力极强,就像勤劳的农家人,随时随地,自然生长。端午节前后,还能开出大朵大朵的花,把节日气氛点缀得更加热闹。



端午花也叫蜀葵,花有火红和粉红两种,男孩子偏爱火红的,我们摘下花朵,把花瓣一片一片取下来。花瓣像一把小扇子,根部可以分开,有粘性,我们就粘在头上,脸上,活像一个威风凛凛的鸡冠子。那些鸡冠子粘得又稳又整齐的孩子,往往能赢得一大帮男孩女孩的拥戴,那种开心,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得到。


随着过得端午节越来越多,这些孩子也越来越大,离家就越来越远了。


槲叶,青艾,端午剑,端午花,也便和童年一起留在了回忆里。为了见识山外的世界,也为了更好的生活,上北京,下广东,一年最多只在过年时才回家一趟。家乡这种原汁原味的端午节,已经十多年不再过了。


他乡的端午节,也一定要吃粽子,花样繁多的粽子,还吃到了包着肉的咸粽子,可是经常会想起来的,却是那种咬在嘴里凉凉的,白糖“咯吱咯吱”地响的感觉。



历史中有趣的美食家:“吃货”曾侯乙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陕南故乡端午节的历史与记忆发布于2024-04-27 14:37:57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