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几个月前,中央红军刚刚离开江西苏区的时候,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秘书长杨永泰就曾对他说过:红军很可能渡过金沙江进入川西。
当时,蒋介石嗤之以鼻:作为国军高级将领你竟然不懂历史?不懂就多去看看书。当年太平天国最负盛名的翼王石达开,就是在这条路上走向覆灭,一代名将在大渡河安顺场一败涂地。
蒋介石自认为他十分了解毛泽东,这样一位熟读历史和兵法的红军首领,怎么会犯这样的常识性错误?
但现在摆在眼前的事实,大出蒋介石意料,用震惊形容他当时的状态都不为过。一幅胜利在望的美好画卷在他眼前徐徐打开:

 

  • 毛泽东带领的这支红军队伍已经所剩无几,全部的人数大概只有三四万人,疲惫不堪、缺兵少粮。
  • 在他们屁股后面紧追不放的,是国军从各地调兵遣将,集合而来的二十万大军,由薛岳同志率领。
  • 西面,是滇军孙渡部沿着雅砻江的布防。
  • 东面,则有川军杨森的第二十军和郭勋祺、陈万仞等部的联合阻截。
  • 现在红军正在走向“绝路”——石达开的灭亡之地安顺场,而且这“绝路”竟然是毛泽东自己选的!
  • 在红军的前面,除了横亘着的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天险,主要渡口上还布满了川军刘文辉的部队。
有理由相信,蒋介石发电报的过程中是无法抑制地笑出了声音的!

 

但蒋介石只看对了一半,或者说他不仅做梦都没想到这样的开头,而且估计做梦也猜不到最后的结局。
蒋介石所知道历史,就是1863年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在大渡河边被清军歼灭的悲惨遭遇。
但他不知道,在看似妇孺皆知的事件背后,还有颠覆他认知的历史细节,而这些颠覆性细节,正被他的对手毛泽东了然于胸。
在做出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这个决定前,毛泽东是经过多少痛苦思索煎熬和顶着多大压力,蒋介石也是看不到的。
从1935年1月开始到1935年3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三个月的时间6次穿越3条河流,不断地在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中穿插。
虽然粉碎了蒋介石将这支红军“歼灭在川黔滇边境”的疯狂计划,但红军也在这种频繁不断运动作战中消耗惨重,整体士气低落。
1935年5月12日的四川会理会议上,毛泽东还专门批评了部队中的“右倾情绪”,特别点名批评了刘少奇、彭德怀、林彪和黄克诚等人的消极状态。
在这样内外交困的情形之下,即使红军队伍中,也不会有太多人会支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这样希望渺茫的作战计划的。

 

但毛泽东不为所动,依然为这个计划做着深入调查和准备。
因为距离石达开大败仅70多年,当地有很多见证或者十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据说毛泽东找过当地一个亲眼见证过石达开覆灭的老秀才,进行了深入的长谈,得到了至关重要的真实资料。
在实地深入调查以及分析验证之后,毛泽东认为,石达开之所以被围困在安顺场而不能渡河,是因为有两个关键问题没有处理好:
一个是他没有处理好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石达开率领的天兵,很看不起当地的彝族土兵,动不动就发个文恐吓:逆我者亡,顺我者昌。没事别惹我,小心砍你全家!直接导致他在陷入清军重围的同时,还遭到彝族武装的袭扰,无法顺利通过彝区。
在吸取这一条教训后,毛泽东下令:一定要和彝族兄弟姐妹搞好关系。
进入彝民区后,尽管红军遭到了一些彝民的追打,甚至被抢去武器、扒去衣服,但官兵仍坚决执行上级命令,不作还击。
除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外,红军还反复向彝民宣传“同红军联合起来打倒汉官,打倒压迫你们的军阀”。红军的首领刘伯承甚至还和彝族沽基家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将心换心,这些亲民政策效果立竿见影,成为红军避免成为“石达开第二”的两大关键之一。

另一个关键,是渡河的最佳时机把握。
王洪峻《论石达开的入蜀》一书记载了“横江大战”之后的一些细节:

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率领他的疲惫之师,先是转入云南,后又一路辗转,曲曲折折,再次入川,来到石棉县安顺场。
以后这一个月时间,石军活动范围大多在安顺场及其附近的30公里之内。
1863年5月,石达开的队伍到了大渡河边后,不断延误渡河时间,甚至还因为他的儿子出生,就地庆祝三日。结果在此期间,耽误了最佳渡河时间。
1863年5月21日,石达开选出五千精锐,集结船筏,大举抢渡,眼看就要抵达对岸。熟料关键时刻,滔滔大渡河提前涨水,“为七十年所不遇,洪峰猝至,船淹筏毁”,可怜五千精锐均葬身洪水,无一生还。
次日,石达开只得转向西抢渡松林小河。但他们运气太差,当时,海拔7000多米的贡嘎山积雪融化,冰凉的雪水奔腾而下,从大渡河倒灌入松林小河。
加上无休止的暴雨,大河小河都无法抢渡。石达开直叹“呜呼,莫非天要亡我。”

 

石达开的队伍5月14日就到了安顺场,但直到6月3日还在望河兴叹。
可见,一场战役的胜败,时机的把握有多么重要!
但是,仅仅只搞好当地军民关系,把握住渡河的最佳时间,并不能改变大渡河安顺场作为战争绝境的自然条件,毕竟天险横在那里。
红军急行军赶到安顺场后,很快击溃了对岸的敌人,并且组织先遣队陆续过江。但安顺场架桥很困难,而船又不够,全军难以在短时间内从这里过江。
5月26日,毛泽东抵达安顺场前线,听取刘伯承、聂荣臻详细汇报过河和架桥的情况后,当场拍板:
红军沿大渡河两岸赶向安顺场以北一百七十公里的泸定桥,限两天赶到。
这一决定,创造了一个战争神话,便是我们小学课本那篇著名的《飞夺泸定桥》。
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相信所有人,包括蒋介石在内,都无法明白和理解,在那样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绝地,毛泽东是如何突然想到泸定桥这个甚至当地人都不一定了解的所在?难道真的有“神助”?
在长征结束三十多年后,1970年12月,毛泽东曾经在与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谈话时,突然问他:“你看过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吗?”在场的人无不摇头并面露惊疑的神色——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初顾祖禹写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大部分人可能只是听过,只知道在历史上,这是本分量很重的书,但几乎也是很少有人问津的一本“天书”。
从重量上来说,它可能比4本《红楼梦》摞起来还重。全书接近300万字,对于文言文不过关的人来说,别说300万字了,光《读史方舆纪要》这个书名可能都读不进去。
但是世界的的事情有时就是奇妙在这里,因为这本书里曾详细介绍了一条大铁索桥的历史来历,地理位置等信息,它就是1935年5月29日红军22勇士“飞夺”的——泸定桥。

 

可能还是有人觉得这是毛泽东“运气够好”,看到了一本书,正好就找到了需要的东西。
我们习惯性地把一些自己解释不清楚的事情,说成是“命运”或者“运气”,因为很少人能够看透所有运气的背后,都是大海捞针式的付出和努力。
而那些强者,总是在不可能的地方,成功了之后,谦虚地对我们说,嗨,都是运气好。
于是我们更对命运和运气深信不疑。如果前面有人失败了,那条路一定是不可以再走的,前车之鉴嘛。
但世间的真相是,对于一个需要前进的人来说,根本不存在老路和新路之说。所谓的“老路”,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知道有人走过而已”,同理,新路不代表没人走过,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这个故事总结出来一句话,就是读书原来是很重要的事情。
比书读更重要事,是把书真的读懂。
所谓的创新或者新意,其实并不是一味地想标新立异。一条路走得人多少和它是否能通向成功没有必然联系。
创新,其实说的是用心的程度。
 
 
历史总在重演:美国的套路和燕王朱棣如出一辙,乌克兰能否像宁王朱权一样得善终?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听说红军主力到达安顺场,蒋介石激动得笑出了声音:第二个石达开来了!发布于2024-04-27 14: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