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潼关怀古#历史#奇闻趣史#潼关
其实,张养浩一生的成就与影响,远不只这一首小小的散曲所能传递。
他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而且,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简直可以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来形容。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寒食节前后,张养浩生于济南历城县一户富裕人家。其曾祖以上的事迹已无可考,所知的就是其曾祖父曾做过武略将军和章丘燕镇酒监。其祖父张山曾经从戎,可是家道中落,沦为平民。其父张郁16岁时便弃儒从商,完全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靠四处经商维持生计,所以积蓄了一定的资产。母亲许氏。
张养浩有两个哥哥都相继夭折,张养浩成了父母唯一的希望。父亲曾经积累的资产为幼年的张养浩就学创造了经济基础。
小时候的张养浩,就表现出了比同龄孩子懂事成熟的一面。6岁那年,随母亲去给举家南迁的外祖父送行到城西,在路上捡到别人丢失的财物,失主已经走远了,张养浩又追上去交还给失主。
八九岁时的张养浩酷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父母心疼她,担心他忘我读书伤了身体,便嘱咐他多休息。懂事的张养浩,就佯装听从,通常白天默默背诵读过的书籍,到了夜间就关上房门在灯下偷偷苦读。
1286年,16岁的张养浩游济南舜祠作《过舜祠》一诗,《过舜祠》也是张养浩诗文作品中真实可考的第一文。两年后18岁的张养浩登上位于珍珠泉畔的白云楼,极目远眺,只见远近所在的水波荡漾天际之间,苍茫开阔。他怦然为之心动,激情震荡,当即挥笔写下来,荡气回肠的《白云楼赋》。这篇文章写成后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抄。
文章传到山东按察使焦遂那里,焦遂的眼睛为之一亮,破例接见了张养浩,并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这一次因缘际会,也是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机。
1292年,22岁的张养浩听从父亲的意愿离开东平到京城大都求仕。
当时的元朝平章政事不忽木看过张养浩的文章后,大为欣赏,并力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推举他进了御史台。
此后10多年官宦生涯中,张养浩一直为官公正清廉,不谋一己之私。
1293年张养浩再次被推荐为御史台掾吏。有一次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听说后前去探望他,当他看到这位堂堂的御史台家中,朴实无华,别无长物,禁不住脱口称赞道,“此真台掾也!“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元史·张养浩传》
1310年,时任监察御史的张养浩上《时政万言书》,针对武宗海山时期朝政混乱的局面,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列举了“十谬”“九异”。“十谬”指元武宗海山政策的十大失误,“九异”则是对比元武宗与元世祖政策九个不同的方面。
一曰,赏赐太侈。二曰禁网太疏,三名曰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 ——《时政万言书》“十谬”
虽然有前车之鉴,但张养浩“直谏犯上”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元英宗时期,至治元年,1321年正月初七,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永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
《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张养浩传》
山东张养浩墓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他用八个字,写出浩瀚历史中百姓最真实的样子,自己累死在赈灾途中发布于2024-04-27 14: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