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趣史#历史#楷书四大家#赵孟頫

赵孟頫《红衣罗汉图》

但赵孟頫也是被后世人骂得最惨的文化人。因为背着一个“宋朝皇室后人”的身份,赵孟頫在赵宋亡国后去蒙元朝廷做官的事,一直为人诟病。明末清初大儒傅山早期曾评价赵孟頫的字“见其字如见媚骨”。我国近代大画家徐悲鸿也曾经说“媚俗媚骨,赵书最不可取,最不可学”。

纵观他的一生,虽然文化造诣举世无匹,但一生都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十字架,仿佛在戴着枷锁舞蹈。

赵孟頫《浴马图》

生不逢时的旧时王孙

算起来,赵孟頫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隔了整整十代。史载他是赵匡胤第四子八贤王赵德芳的嫡系后人,但23岁就不幸病逝的赵德芳,自己都没机会更多地享受到皇室福祉,更别说子子孙孙开枝散叶十代以后的人了。

这个番薯藤一样攀扯的关系,与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跟刘邦的关系一样有名无实。所以新儒家学派的大家徐复观先生就说,赵孟頫这个“过气的王孙”,他真实的生活状况,“实与当地一般的知识分子无异。”

赵孟頫画像

赵孟頫早年丧父,由母丘夫人抚养成人。他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史载其为练习书法,每天抄写《千字文》,要写足500页纸。

22岁那年,蒙古人攻入临安(今杭),自家不幸和国家不幸搅和在一起,这个“出身特殊”年轻人,命运变得越来越不受自己掌控。

赵孟頫书法作品《归去来兮辞》

南宋没亡之前,国力衰微加上年代久远,没人觉得他是什么皇族之后,应该享受什么特权。好了,南宋一亡,当时人将“赵宋王孙”的帽子往他头上一扣,仿佛看着他去死才能遂了人愿。

赵孟頫进退两难,最终不得不在意气风发的年纪,选择了中老年知识分子才会走的逃避之路——隐居在德清县的山中。

这一躲就是十年,十年间,他致力于学,心无旁骛,每读书必思之再三始作罢。他的诗文书画造诣,在这十年里达到了一个高峰,成长为“吴兴八俊”之一。

赵孟頫《行书十札卷》

无法回避的艰难选择

1286年,元朝著名汉臣程钜夫,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访求江南才俊。程钜夫很快找到了在当地声名赫赫的书画才子赵孟頫,当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37岁程钜夫和32岁的赵孟頫到底谈什么。最后结果是,程钜夫带回20多名汉族文人来到元朝大都,赵孟頫也身处其中。

此时,距离蒙古人攻破临安已经整整10年,距离南宋彻底灭亡已经过去7年。看似赵孟頫出山无可厚非,但这个看似简单决定却让他痛苦一生,甚至一直为后世诟病至今。

元朝大局初定,正是大量收揽人才收买人心,以求繁荣发展的时期。

赵孟頫的王孙身份,比他横溢的才华更让忽必烈喜欢,可以最大程度上标榜他对前朝的开放接纳姿态。

前朝皇室人我都兼容并包了,你们都还等什么呢?或者说,看前朝皇室人都来给我服务了,你们还坚持什么呢?

赵孟頫出仕画像

但这些只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忽必烈展现给赵孟頫的,是超乎寻常热情甚至崇拜。史书记载,走进大殿的赵孟頫“神采秀异,珠明玉润,照耀殿庭”,忽必烈惊呼“神仙中人”。忽必烈还让赵孟頫坐在右丞叶李的上席,这在等级观念近乎变态蒙元朝廷,是至高无上的礼遇。

以至于身边不停有人提醒忽必烈,赵是亡宋王孙,不宜安排在皇帝身边工作。但忽必烈不以为然,现场要赵孟頫为新设尚书省一事起草诏书。赵孟頫挥笔立就,忽必烈阅后大喜。很快,赵孟頫被任命为从五品的奉训大夫、兵部郎中,总管全国驿置费用事。

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


赵孟頫书法《闲居赋》

墙内开花,墙外不一定是香。汉人眼里,赵孟頫的身份很不一般。他是宋室王孙,且才高名重,此时宋元鼎革才过了十年。

有很多赵宋宗室后人,都选择了以死相争的激烈抵抗,其中有四五位还是与赵孟頫同为孟字辈,比如因参与宗室起兵事件被范文虎杀死的赵孟枀等。

自幼熟读圣贤书的赵孟頫,自然深知这一点。这次出仕,成为异族统治者收买汉人文化精英的典型。他的名节,在为蒙古人背书的同时,将面临生前身后的损毁。

可是,面对皇权,直接选择像文天祥那样的悲壮吗?那个时代已经消失了十年了,如今遗留的只剩心底的执念。纵使是前朝王孙又能怎样?

时代的兴替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似乎没有必要再执念下去了,所以在生死之间做出这最无奈的抉择,带给他的是内心永久的痛苦。

赵孟頫书碑碣

内外交困的书画才子

据说因为他的出仕,一些近亲对他的品格产生怀疑,断绝关系。一个叫姚桐寿的文人讲了个事,说赵孟頫做官后回到江南拜访族兄赵孟坚,赵孟坚不愿见他,见了面也是各种讽刺,走后还让人擦拭赵孟頫坐过的椅子。

赵孟頫把这无奈和痛苦写进了诗。

《罪出》
元·赵孟頫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巳云然,见事苦不早。
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
谁令堕尘网,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槁。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
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骨肉生别离,丘垄谁为扫。
愁深无一语,目断南云杳。恸哭悲风来,如何诉穹昊。



这首在《松雪文集》中收录的《罪出》诗,其中两句“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表达了他向往隐逸生活的渴望,对32岁那年选择出仕的深深自责。

直到63岁之时,赵孟頫还作《自警》诗一首:

齿豁童头六十三,

一生事事总堪惭。

唯余笔砚情犹在,

留与人间作笑谈。

可见他自己内心,其实对自己的出仕行为是深深自责,而书画则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相较南宋遗民的唾弃,赵孟頫更深的痛苦,其实是来自元朝廷。他怀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决心有一番作为。始终面对的,却是元朝皇帝将其作为“政治花瓶”的心态

然而辞官不被批准,心灰意冷又进退两难,除了潜心诗书画作,他后半生不得不从佛法与道教中寻求解脱。

赵孟頫书法《行书十札卷》


现存的赵孟頫的名作小楷《道德经》和赵孟頫写给中峰明本禅师的信札,折射出他疏离仕途,寻求独善其身、皈依佛老的心路历程。

赵孟頫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有其无可替代的崇高。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曾总结:“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明末大艺术理论家董其昌也说:“赵氏为书中龙象,兼得王羲之和李邕之成就。

赵孟頫画作

赵妻管道升也是当时书画名家,三个儿子皆是在书画方面造诣颇深。大儒傅山年轻时骂了了赵孟頫很久,晚年再看赵孟頫字画,心境竟然大不相同,曾作诗对此点评:

《秉烛诗》:

秉烛起长叹,

奇人想断肠。

赵厮真足异,

管婢亦非常。

因此后世有研究者力挺,认为赵孟頫是以一人之力,在蒙元统治时期,扛起汉儒文化的大旗。这说法实在有些牵强,至少有点刻意拔高。

纵观赵孟頫一生的心路历程,他是自责矛盾多于锐意进取



成吉思汗墓地的秘密:成吉思汗亲征途中突然去世,传闻被西夏王妃咬死,墓葬地至今成谜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颜值和才华都没用,自由才是中年男人最好的归宿发布于2024-04-27 14: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