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趣史#历史#朱棣#朱高炽
所以朱棣一直不喜欢这个大胖儿子,一直把他扔在家里处理家长里短,出去打仗都带着两个小儿子,还经常鼓励小儿子们:加油啊,你哥身体不行……(言下之意,对他没指望了)
“勉之,世子多疾。”——《明史》
朱高炽憋屈但也没有自暴自弃,“言动有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虽然身体不好,但文武双修。
朱棣还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朱高炽的行为,并叮嘱他说:“人们常说太子失德,你可以到京师,多多观察。要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赶紧来奏报。”
虽然领导已经明确有了倾向性意见,但胡濙在监视过程中,还是被朱高炽的真诚宽厚折服了,“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从明史记载来看,胡濙的诚实上报,对朱棣在太子人选的纠结中,有很大的作用。
朱高炽的宽厚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的为人处事上。
朱棣最终在解缙等人的劝说下,不得不立朱高炽为太子,但他的两个小儿子都不服。
其中老三朱高燧在朱棣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朱棣,矫诏篡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
事后,由于朱高炽拼命为朱高燧求情,朱高燧才侥幸活命。
1424年,朱高炽正式登基。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从监狱放出的夏元吉,夏元吉因为反对朱棣三征蒙古被冤枉下狱。
朱高炽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可见朱高炽的确是个好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具备好皇帝的基本素质。
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史称“三杨”)辅政。他自己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
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减少残暴的酷刑;
停止宝船下西洋,使得花费在这一巨大劳民伤财工程上的支出得以免除;
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
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这一切都使得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明朝由此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朱高炽对他父亲耗费巨大的种种计划让百姓不堪重负的事很上心。在他短暂的统治时期,他颁布了几道诏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
特别使他苦恼的是人民的频繁逃亡,这种情况是农民无力付税和应付各种征用引起的——这是朱棣统治晚期的一个严重问题。
因此,朱高炽专门颁布一份诏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答应免除他们所欠的税,在他们所在地登记后另外还免除两年同样的税和劳役。
临终前,朱高炽留遗诏称:“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这句话的大意是, 我做皇帝也没几天,没给人民带来什么恩泽,不要为我的丧事加重人民的负担,请一切从俭。
所以他的献陵是明十三陵中最简陋的一个。
身为皇帝,能时时处处实实在在地为劳动人民着想,这在历朝历代皇帝中都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无论如何仁慈勤勉,朱高炽也只是一个短命皇帝,在位仅仅9个月。
所以朱高炽对明朝最大的贡献,是他还用心教育子女,使得下一代人最大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他的仁爱和仁政。
他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继续父亲的仁政,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十年里社会矛盾进一步缓解。
纵观他们父子俩在位短短的十一年,是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
史称这十多年为“仁宣之治”,是和汉代“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并称的盛世局面,也是大明王朝唯一的盛世图景。
而同时,朱瞻基在书画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在古代皇帝中首屈一指的,这一切,和朱高炽的悉心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
朱高炽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不公平待遇,四十八岁了还活在父亲朱棣的阴影之下。但他始终没有因此而狭隘极端,反而始终宽厚仁慈。
在国家治理和政策实行方面,他一直把百姓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了体恤民间疾苦。
面对父辈的过错,他能够勇于承担责任,并尽可能地努力去纠正错误。
任用能干的贤才,主张简朴的生活,仁者爱人,以人为本。
所以张廷玉的《明史》里,仁宗朱高炽几乎拿到了最高的评价:
朱高炽“我只要自己尽责不关注别人的邪恶”,为“万世臣子的表率”;
知人善任、体恤百姓,好处多得史册都写不完,甚至说假如不是天妒英才,朱高炽的成就是可以超过汉文帝、汉景帝的……
朱棣的手段与阴谋:美国的套路和燕王朱棣如出一辙,乌克兰能否像宁王朱权一样得善终?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命运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发布于2024-04-27 14: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