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百年郑州,从一个小小的郑县一跃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自贸区;

百年郑州,去年GDP从全国排名不知道多少一跃成为第15位,增速更是位列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前三;

百年郑州,用智慧布局出令人惊叹的顶级风水大局;


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也隐藏着大自然赋予郑州的“命中注定”;

听九爷讲述郑州的风水故事——一只“灵龟”的养成史


【千年帝都 龙气汇聚】


郑州身处黄河和中干龙龙气汇聚之地

但五千年来

两龙龙气与郑州相距略远

即便如此

郑州历史上依然五次为都、八代为州

“引龙导气”进城

让现代郑州龙气场更盛

是郑州风水大局的第一步

一百多年来

郑州从未停止“引龙导气”


城市人工“引龙导气”有三种方法

一为聚水、水为真脉

二为修路、路为假脉,亦能引龙导气

三为造山,工程太大,基本不会用


【大局初成】


1905年黄河铁路大桥建成

1906年平汉铁路通车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平汉铁路将黄河龙气引至郑州

这是一脉决定郑州大运的龙气场

为郑州 “火车拉来的城市”奠下基础

自此郑州开始大发展


1938年,为了抵御日军入侵

蒋介石“以水代兵”炸开花园口大堤

这次决口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000多平方公里的田园变成了一片汪洋

900万亩耕地被淹没

90万人的性命被吞没

上千万人流离失所

还间接地导致了1942河南大饥荒


花园口决堤这次大灾难从风水上归结为

龙气溃散


福祸相依 否极泰来

从此,黄河妈妈安宁

之后龙气日盛

郑州运势蒸蒸日上

1948年,郑州解放

1954年,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


关于省会迁移

风水上讲:

山水大聚会处,然后可结

聚会愈多,则局势愈阔

局势愈阔,则结作愈大


中国有三大龙脉

其中最尊贵的就是中干龙

中干龙起于昆仑山,由岷山入关中

经洛阳、郑州、开封、徐州

由泰山入海

“一条中干龙,半部中国史”

堪称“帝脉”

中国七大古都中中干龙就占了四个

西安、洛阳、开封、安阳


此“帝脉”沿中干龙下山的必经之地金水河

与京广铁路交叉于郑州火车站附近

形成一个“十字”格局

两龙气场相汇的十字交汇处

发展成为郑州市中心

郑州解放后

政府、公园、广场依此而建


1951年

在“十字交汇处”修建二七广场和二七塔

1971年

更高更坚固的新二七塔替代老二七塔


二七塔本为纪念二七大罢工兴建

同时,也是一个上乘的风水布局

塔一直被看做改善风水的重要法器

二七广场本为风水布局之“太极点”

“太极点”可将城市龙气定格并盘活

同时也是城市龙气大聚之地

二七广场主导郑州商业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至此,郑州现代风水布局初步完成


但是 不曾想

咔嚓

黄河断流

!!!

1972-1999年,平均四年三断


断流,在风水上被成为“瓦陷煞”

对风水极为不利

进水不畅则出水不畅

这之后郑州多条内河污染

……



1980年,郑州GDP排名全国25位左右

至2000年,跌落至30位左右


【 大局天成】


时间继续推进

郑州人口即将进入千万级别

原有风水布局已不足以支撑

郑州如此大的体量

急需更好的解决方案


“山来水回,贵寿丰财”

历史再一次眷顾了郑州

——2014年,南水北调中干渠通水


郑州深知

中干渠对郑州风水大局的巨大作用

所以中干渠郑州全段两侧各规划200米巨宽的绿化带


“300年国运”的魔咒


自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往后看几乎没有一个朝代可以超过300年,秦朝到了秦二世的时候就灭亡了,汉朝虽然曾经也很强大,更是打得匈奴毫无还手之力,不过即使如此汉朝的国祚也仅仅只有214年,更何况中间还隔着一个王莽新朝。


到了唐朝的时候,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就好比是如今的美国一样,不过也没超过300年。宋朝还稍微好点,勉强达到了300年,不过很快就灭亡了,之后的元明清也是如此。


我国的封建王朝始于秦朝,终于清朝,排名前三的王朝分别是唐朝的290年,明朝的276年,清朝的267年,都没有超过300年。肯定有人不服会站出来说:“汉朝不是407年吗?宋朝不是319年吗?都超过了300年啊”。


图片


这个数据确实没有错,但是有一个地方没有注意到,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本质上不属于同一个王朝。


那为什么封建王朝,都没有能延续超过300年以上呢?难道因为300年是一个诅咒吗?当然不是,仅仅是因为300年刚好是一个经济周期。


封建王朝的四个阶段


在这个周期里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决定了王朝的更迭,那便是土地。一般来说,封建王朝有四个阶段。


图片


第一个阶段:开国时期。这个时期土地分配比较平均,老百姓都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社会也比较稳定,天赋差距没那么大,这个时候百姓的幸福感较高,主要原因就是古时候的王朝在刚刚建立的时候,国家权力还非常集中。


第二个阶段:兴盛时期。这个时候权贵就开始作妖了,他们想方设法把老百姓的土地搞到自己的手中,经过长期的发展,慢慢地方上就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样一来贫富差距就逐渐被拉大。


第三个阶段:衰落时期。这帮尝到了甜头的权贵们,会不断地把老百姓的土地搞到自己手里,同时他们还不满足于对下的压迫,还想欺瞒着朝廷偷税漏税,这样一来国库也被他们搞空虚了,皇帝没有办法,只能向百姓更多的索取。


图片


第四个阶段:灭亡时期。老百姓本来就缺土地,现在又加大了赋税,简直是民不聊生,所以只能揭竿而起,这个时候如果国家再遭遇外敌或者天灾,那就很容易灭亡了。


在古代没有人不想当皇帝,为此有点风吹草动,王朝就会面临覆灭的危机,比如说明朝末年就是这个情况。


难以制衡的权贵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国家各方势力的均衡性被打破了,因为一个国家的形成和统一,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就是各方势力平衡的产物,我们经常把一个朝代的灭亡归咎于某一位亡国之君,说某某朝亡于某某。


图片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其所统治的朝代,平衡性已经被完全打破了,某一方的势力大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当他们的势力达到顶峰的时候,就具有了改朝换代的实力,由此来推翻旧王朝。


但这种说法,似乎又不能佐证300年的统治魔咒,因为即使这种平衡被打破了,依然有朝代存活了很长时间,比如汉桓帝期间,就整整坚持了74年才灭亡。


无独有偶,明朝万历皇帝是1572年继位的,同样也坚持了72年,而被“安史之乱”打破平衡的唐王朝,甚至整整坚持了152年。


图片


土地兼并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最为主要的原因,其实那就是土地兼并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古代王朝建立之初往往会将土地打乱重新分配,这样也就造成一种国泰民安的景象,不过古代中国是农业经济,为此一旦遇到天灾,大多数家庭就会破产。


为了生存他们会将土地卖掉,这样长此已久,农民就会成为被压榨的对象,最后这些失去土地的老百姓在一定的时机下,就会联合起来竖起大旗,推翻王朝的统治。


而前面说的这些情况,在近代还适用吗?答案是不再适用了,比如说英国现在已经建国快400年了,那为什么现在就不适用了呢?土地也并没有变多呀。


图片


因为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升改变了财富结构,以前养活一个国家需要90%的人当农民,而现在只需要10%。


同时财富本身也不仅仅局限于土地了,老百姓可以通过开厂来赚钱,土地矛盾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社会也就会相对稳定的发展下去。在封建社会,土地就是财富,而在当今社会财富的定义就相当广泛了。


图片


小结:


看到这里,我们都会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生在了这个崭新的时代,到处都充满了机遇,不用为了温饱而耕作,也不会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甚至可以为了自己的一个想法去选择创业,而并不是像古人一样只能寒窗苦读走科举这一条路。


而古代的王朝,无论是面对天灾还是人祸,都经历着重生到死的痛苦循环,与其说是一种挣扎,不如说是一种蜕变,他们从来没有停止摸索前进的方向与出路。


也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失败,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经验,让我们的社会不断和谐和完善。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其一:

南水北调中干渠虽被称为渠

但其径流量不亚于郑州段黄河

并且已经超过黄河成为郑州第一水源


其二:

中干渠带动郑州地下水位回升

地下水位影响地下龙脉的丰盈程度

从而从地下调解城市风水


地下龙脉是什么?

风水上讲龙脉

其实是通过山峰走势推断地脉走势

山峰只不过是表现形式

地下山脉走势才是真正决定风水走向的始作俑者

正所谓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

委蛇东西,或为南北


其三:

大家知道

南水北调中线源自丹江口水库

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

位于汉江中下游

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


所以

南水北调中线导流的是长江龙气!

(其实说汉江龙气更妥当一些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说长江龙气也无妨)


于是,郑州成为全国唯一一个

兼具中干龙、黄河、长江龙气气场

汇聚的城市


2016年,郑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航空港成为自贸区

郑州开启开挂发展模式

“国际郑”启航


如何使中干龙、黄河、长江

三龙气场协调共生

这考验着郑州的风水大智慧


自古风水出河南

郑州给出了漂亮的答案

这个答案之一就是

——贾鲁河


贾鲁河渠起中干龙山脚下

是导流中干龙龙气入郑州的主通道

上游尖岗水库为郑州第一大水库

是中干龙重要的结穴宝地

所以

随着郑州面积不断扩展至三环外

大致沿西三环、北四环走向的贾鲁河

对构建现代郑州风水意义重大

2016年郑州开始投资100多亿元超大力度改造贾鲁河


从风水的角度:

水势越大、水域越宽、绿化越好

其导气的作用越强

所以,导气必先改造河流



除了引龙导气外

郑州还在运用龙气上下工夫


为什么说答案是贾鲁河?

因为“灵龟”来了!

——灵龟在哪里?


一河一渠不仅构建了“玉带环腰水”的吉水格局

更是构建了一个

非常标准的龟壳形状


就是因为太标准了

所以我深度怀疑

中线干渠修建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这个因素了


有道是“在天城象,在地成形

京广铁路从尾巴贯穿至头部

将黄河龙气注入灵龟

中干龙、黄河、长江三大气场和谐共生!

如此吉水吉局

一只灵龟呼之欲出

《礼记》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龟地位极其高贵

历来被视为长寿、吉祥之象征

在风水上具有化煞、添寿、纳福之用


不用怀疑郑州的智慧

——

郑州开始了气势磅礴的

“灵龟造城计划”


【 灵龟养成 】

让我们看看2035年的郑州

看看布局成形后的灵龟!

你可能会感叹:真是神奇啊

对的,风水就这么低调的神奇!


在展示2035年规划图之前

有必要给大家报告一个重要的水系

——索须河


索须河由索河和须水河

贾鲁河的支流小弟

现在水势不亚于贾鲁河干流

其中须水河渠起中干龙山脚之下

大致沿西四环向北注入索须河

再沿北四环向东注入贾鲁河

须水河是中干龙下山的第二通道

也是郑州风水布局的重中之重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需要关注的是:

索须河所参与构建的灵龟架构将是

未来灵龟更大的风水气场


可以预见,贾鲁河改造结束后

下一步索须河也必将很快开始改造

至此

郑州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引龙导气”工程才算基本完成


大家再看2035年郑州规划图

郑州变成了一只成熟的灵龟


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


龟壳

由南水北调中干渠、须水河、索须河、贾鲁河构成

带着漂亮而自然的龟裂

每只爪子都能看到一个关节


灵龟左前脚

进入中牟,包括白沙、象湖等区域


右前脚

进入新郑南龙湖甚至更南一些的区域


右后脚

进入荥阳、上街


航空港区构成灵龟的头部


头有点歪!

有点歪显得更有灵性不是?


却还缺少左后脚和尾巴?

刚好是平原新区和武陟县规划区的位置

而在城市规划中

两个区域不约而同的将自己

分别规划为左后脚和尾巴!


先看黄河北新乡平原新区

一只乌龟爪子

刚好,还带个关节


再看看武陟县2030年规划图

是不是一条尾巴?


于是就有了郑州灵龟全图


最后看下灵龟的四象方位:

(玄武:云台山 青龙:黄河 白虎:嵩山 朱雀:华北平原)


不知道这是哪位风水师的杰作

出乎意料、气势磅礴、叹为观止


我们尝试几种风水布局

最后发现

此灵龟布局

绝对是“帝王龙脉之上的帝王级布局”

未来郑州的发展必将超乎你我想象


这正是

蒋大鸿的《天元五歌》中有云

或取喝形来点穴,此是仙人留记诀。

好穴难将告后人,记取真形揣摩合。

混沌初分即有山,世间万物后来添。

器物衣冠时代异,那得生成太古前。

子微玉髓巧分明,只论峰峦论应星。

若说龙胎真有相,后人虚揣失真情。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郑州风水大局 | 一只灵龟的的惊人蜕变发布于2024-03-12 11:04:29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