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叹命运不公,为何上天厚此薄彼?

或是人生暂时陷于困境,苦于无路可走,茫然不知所措?


是不是真有“上天注定”这一说?

如果有,能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呢?


如果你想走出困境、改变命运,那么你一定要好好看看这本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东方励志奇书”的——《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俗称《了凡戒子文》,是明代宝坻知县袁黄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写给子女的私房家书。袁了凡先生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认识命运的真相,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同时要明辨善恶,改过积善,谦卑做人。

 

《了凡四训》一书虽篇幅短小,但寓理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智慧。了凡先生因其躬行实践,彻底改变命运,也使此书久享盛名,影响深远。自近代以来亦有许多中外名人对其倍为推崇。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将《了凡四训》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彼时,在民间广为流传着一书一训:“一书”即《曾国藩家书》,“一训”则是《了凡四训》。曾国藩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中年时改号为“涤生”,此即出自《了凡四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即洗涤旧迹,获得新生之意。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弘一大师,晚年亦常书此修身格言赠人,以勉励其改过自新。


弘一大师所书格言



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更是在民国年间将《了凡四训》一书,印刷达百万余册,予以流通。当时的印刷技术不似现在这般发达,要印刷如此庞大的数量,是极不容易的。那为什么祖师还要费如此大的心力去弘扬这本书呢?在《了凡四训序》里,祖师是这样回答的:


“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





《了凡四训》一书不但流传于中国各地,四百余年来,更被书香门第奉为“传家之宝”,甚至在传布到日本之后,对于一百多年来的日本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著名的汉学家阳明学大师安冈正笃先生对本书推崇备至,建议日本天皇及历任首相视为“治国宝典”,应当熟读、细读、精读此书;凡有志执政者,应详加研究。他认为《了凡四训》是“人生所能动的伟大的学问。



被誉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先生,早年有幸读到了《了凡四训》并将其作为人生指导,后来他在其著作中说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写的《了凡四训》,得到了顿悟的感觉,原来人生是这样的。




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竟拥有如此大的魅力?

下面就让小编来带大家一起浅略的探讨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吧!

 

《了凡四训》一书中共分为四个部分:


改过之法
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
积善之方


第一训:立命之学


袁了凡早年曾遇到一位孔先生,此人精通算命之学,袁了凡之后所经历的事情皆被这位孔先生所算定。自此,袁了凡便认为命运有定数,消极待命,澹然无求。一日,袁了凡在栖霞山中拜访云谷禅师,禅师点化他: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应从心而觅;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无益。



正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袁了凡听后,幡然醒悟,开始从自身找原因。他发现自己过去许多言行皆是薄福之相,所做恶行竟多得数不过来!原来这些才是造成自己不登科第,及不生子的根本原因。

 

此后,袁了凡将自己过往不善之因,尽情洗刷,余生力行善事,广积阴德,孔先生先前所算,果然皆不应验。

 

大藏经通偈云: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所谓注定的不是命运,而是因果。想改变“果”,就要从改变“因”下手。故印光大师云:“人生世间,寿夭穷通,皆由宿因所致。而有大善大恶者,则亦有转祸为福、转福为祸之种种不同。以故圣贤皆注意于修持,佛法亦注重于忏悔也。能忏悔往愆,聿修厥德,则一切受用皆非宿业所感之旧矣。宜详阅袁了凡《立命篇》,则可悉知。”(《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叶沚芬居士书一》)

 

读完《立命篇》我们知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可以从心而觅,想要改变命运就要从改变自己的心行开始。


第二训:改过之法



古人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袁了凡以其为改过榜样,劝诫子女:若察觉不到自己有过错,不是自身做得好,而是因为心粗感觉不到。并举出过恶深重的一些状况: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


袁了凡认为,过由心造,亦由心改,改过从心性入手是最有效的方式。何谓从心而改?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譬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如斩毒树,直断其根,不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



若做不到从心而改,须从明理入手。若过错在杀生,应作如是思维: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一思及此,将有对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况如《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如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不敢再杀生食肉了。若在道理上暂时还未能通透,则须先从行为着手,直至从根本上革除过错。


第三训:积善之方


即已改过,便已远祸;

若欲获福,还须行善。

 


此训开篇即举出十条古人行善的真实案例。除阐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外,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教人明辨善的种类。以防落于善的表相,被伪善所蒙蔽,是真实的智慧之学。

 

举要言之,善有十种: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

 

袁了凡告诫子女,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

 


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种无涯之福,即如《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此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的。

 

懂得如何行善后,按照书中所举十条,在生活中随分随力去做,则福德自可完备。


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

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

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

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

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第四训:谦德之效



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袁了凡对朋友说,如果上天真要赐福给一个人,那么首先就会赐予他智慧。

 


一个有智慧的人明白天地万物的广大,从而知道自身的渺小,自然就会拥有谦卑处下的胸怀。谦虚犹如地基,一切善果福报由此而建立,就不至得少为足。而无知之人不知天高地厚,常起傲慢之心,必然止步不前,更无福报可存。

 

唯有“谦”,方能将善果越积越多,是修业者所必不可少的。

 

一个人若能做到“立命、改过、积善、谦德”四点,其命运就会发生根本改变,福报自然就会降临。


然此就世俗而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书虽不是佛经,但书中阐明的观点,与佛法的基础道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谋而合。


《华严经》云:“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若把《了凡四训》一书当作世间善法而行,究极而论,止乎成仙,仍在三界六道轮回之中;若能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


佛陀一代时教,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出离生死,圆成佛果。然众生根性不一,故如来教法无量。时值末法,若想当生了脱生死,无如净土持名念佛一法,最为契机,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若在力行世间善法的同时,还能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信愿念佛,不但现生可入圣贤之域,不久即可高登极乐,作莲邦之嘉宾。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了凡四训》| 献给所有勇于改变命运的人发布于2024-03-12 10:51:27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