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回顾
天下不可取,若要得天下,只有行王道,执大象,无形虚空,则天下人都会前来归附。天下人既来归附,不要以有名之制来统治他们,这样会残生害性。淡然无味,视之不可见,则能为小而成大。听之不可闻,则百姓不会因为一些蛊惑人心的言论而驻留在不道之处。用之不可既,道不像吃的食物那样,让人驻留在现实的器用之上。
所以圣人欲兴王道,执大象让天下人归附,切不可以器用而执之。而是应该,笃守其无形之小,虚空之大,做到淡然无味。道之出口,不是用其形,用其器,用其强,而是用其小,用其虚,用其阴,用其柔,用其弱。柔弱之用,具体又该怎么用呢,这正是本章要讲的内容。下面进入本章正文部分。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歙(xī),说文注,缩鼻也。本义是指用鼻子吸气的意思。这里是和张相对,指收缩。必,分极也,从无极中变易出物象之极,事物开始有了属性。固,四塞也,事物获得了自己的属性之后,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的扩张这种属性,不会再变化成其他的事物,直到它消亡。
扩张就会变得强大,强大就会变得兴盛,兴盛过后就面临着事物完成不会再进一步演化。事物往有极的一方面运动和演化的规律,这是积其极。而另一方面, 事物收缩了就会变得弱小,弱小了就会变得调废,调废之后就会彻底的消亡,事物向无极的一方的运行和演化,这是消其极。
将欲使事物收缩,必固使它扩张;将欲使事物衰弱,必固使它强大;将欲使事物调废,必固使它兴盛;将欲使事物消亡,必固使它演化到无法在演化,自然的就会灭亡。
这一句,是历来为广大儒生所诟病的一句,认为道德经宣扬的是一种类似孙子兵法里面的那种谋诈之术,不是仁道。包括朱熹和苏轼很多儒生都持这种观点。这是一种误解,虽然儒家推崇中庸,不追求无极,但是把这句解读成是要故意把别人彰显出来才好收拾他的谋诈之术,就有点过度歪曲了,他们是没读懂道德经。
是谓微明。
微,隐形也。这里指大象之无形,无极之象。
有极之物,都不会长久,越积极,越接近灭亡。只有无极,才可以持久永恒的不易而易。所以以王道治天下,不可以执有极,而应该执道之无极。
能体无极之道,用无极之用,就能明白王道之无极之理。
柔弱胜刚强。
这句,也一直被人误解。很多人刻意的理解为,柔弱的事物,可以战胜刚强的事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狮子早就该被羊吃光了,猫也早被老鼠吃光了。这是一种对于柔弱胜刚强最普遍的误解和误读。这种误读,造成的恶劣影响也很大,导致很多人过度的宣扬一种不健康的病态的软弱,鼓吹和美化病弱者的光辉形象,进而形成一种病态的世界观和病态人格。
柔弱胜刚强,讲的不是这种类似于羊能吃狼般的浅薄和荒谬的道理。而是讲,无极胜有极。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无极之道,在于不易之易,不变之常,无形之象。以王道治理天下者,如果出离大道,那么就会很失去无穷之根本,长久之源头。退变成器物,名制,割天道裂生性,只会强盛一时,完了,也再不可复,更不能长久。
这里的鱼,喻指的是后面的国之利器,国之利器,就是指王道。鱼不可以脱于渊,就如同鱼不可以脱离渊那样,王道亦不可以脱离道,王道脱离道,则不复成其王。
天下神器,有道之人执而用之,则为国之利器,执国之利器,则不可以取有极而为之。不可以示人,有极者,则可见可听可用,此谓示之以人。无极者,不可见,不可听,不可用,故曰不可示人。
鱼脱于渊,则不能活,国之利器如同鱼跃出渊一般脱于无极,则不能久。王道,脱离天地之常然,则不复成其王。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道德经》第三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发布于2024-03-12 10: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