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的一本心理学著作,出版20多年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借助童话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抑郁症患者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心理咨询,找回自信和快乐的故事。它通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将晦涩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融入其中,通过阅读,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心理学咨询,读起来朗朗上口。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帮助自己
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咨询师苍鹭时,以为等待自己的将是一场冗长的训诫,并直言“你不打算告诉我该做什么吗?”、“告诉我怎么做才能觉得好受一些”。但咨询师苍鹭通过谁来支付咨询费的问题告诉蛤蟆先生:心理咨询是“合作”,只有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对咨询承担责任的只能是自己。
通过第一次的咨询,苍鹭告诉蛤蟆先生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否则他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但是承担起责任的是自己,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帮助自己--“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通过后续的咨询,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想要帮助自己,需要两个步骤:理解自己和改变自己。
如何来理解自己
如何来理解自己呢?书中认为存在三种心理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
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他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这些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自然型儿童”;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意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孩子们会从经验中学习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从而容易通过同意、取悦、道歉、依赖等情感来适应,尤其通过“顺从”行为来应付严苛的父母时,这也是某些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在这些情感中,愤怒的含义是比较丰富的,既包括有攻击性的,也包括不带攻击性的发火。有些人通过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察觉不到,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典型的表现就是孩子在面对那个让他生气的大人没法用暴力或者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回应时,躺倒在地,又踢又叫的“无理取闹”。
这些都是我们自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伤害。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可能就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2、父母自我状态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当处于“挑剔型父母”时,典型的表现是爱批评人、愤怒和严厉等。其中有些人处于“隐性父母状态”,这一部分人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中,甚至会施以极刑。
3、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三种心理状态的关系怎么样呢?咨询师苍鹭告诉我们: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不过,我们可以说的是,‘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要怎么做,进入成人自我状态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而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发布于2024-02-29 21: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