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篇

 

静坐之方法,有两大要件:一端整姿势;二调节呼吸;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今以次说明之:

 

姿势

 

静坐前后之注意

 

㈠、备静室一间,或即用卧室,开窗阖户,不使他人来扰。

 

㈡、制软厚之褥或垫,备久坐之用。

 

㈢、入坐前解衣宽带,使筋肉不受拘束。

 

㈣、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

 

㈤、静坐毕,宜徐徐张眼,及舒受手足切勿匆遽。

 

静坐时之两足

 

㈠、盘足而坐,既以左胫加于右胫之上,复以右胫互加于左胫之上。

 

右式俗称双膝盘,佛家谓之趺坐,乃盘膝之最完全者。论其作用,则如此姿势,两膝盖必皆紧着于褥,全身筋肉,如弓之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欹斜。然初学者不易仿效,年龄较长,学之更难;故不必勉强。

 

㈡、盘时或以左胫加于右胫之上,或以右胫加于左胫之上,均可随人之习惯。

 

右式俗称为单盘膝。此式较双盘膝有缺点:如左胫加于右胫之上,则左膝盖必落空,不能紧着于褥,坐者身易向右倾斜;右胫加于左胫之上,则右膝盖必落空,不能紧着于褥,坐时向左倾斜。初学者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惟须注意姿势端直,身不倾斜,其功效一也。

 

㈢、两股交叉如三角形,股之外侧,紧着于褥上,重心自然安定于脐下。(此指双盘言之,若单盘,只有一边紧着于褥。)

 

㈣、初习盘足时,必觉麻木,可忍耐之,久则渐臻自然。

 

㈤、麻木不能忍者,可上下交换其足;如再不能忍,则暂弛之,待麻木既去,再返坐。

 

㈥、如能十分忍耐,任其极端麻木;则麻木之后,自然能恢复原状。若经过此阶级者,盘坐时即永不再麻矣。

 

静坐时之胸部、臀部、腹部

 

㈠、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心窝降下者,即使横膈膜弛缓也。胸内腹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当外部两肋间凹下处,称为心窝。常人之重心,不能安定,其气上浮于心窝。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即心窝不能降下之证。必时时注意于下腹,使横膈膜弛缓,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之自能降下,而重心方得安定。

 

㈡、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

 

脊骨之形,本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故坐时臀部宜凸出。然不可有意用力外凸,循其自然之姿势可也。

 

㈢、腹之下部宜镇定。

 

镇定下腹,即所以安定重心。然亦非有意运力入腹,乃集中心意于下腹部也。宜先扫除他种杂念,而专注一念于脐下一寸三分之地位,重心自然镇定。

 

静坐时之两手

 

㈠、两手轻轻交握,贴于小腹之前,垂置小腿上。

 

㈡、交握之法,以一手轻握他手四指,两拇指结成交叉之形。

 

㈢、或以左手握右手,右手握左手,均各随意。

 

㈣、两手交握垂下处所,各随人之肢体所宜,或在腹下,或在股上,不必一定。

 

㈤、两手下垂及交握之指尖,当悉任自然,不宜些须着力。

 

静坐时之颜面、耳、目、口、及呼吸

 

㈠、头颈正直,面宜向前。

 

㈡、两耳宜如不闻。

 

㈢、眼宜轻闭。

 

亦有主张两眼微开者,此名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者,宜用此法。若不昏睡,以闭为宜;盖闭则心静也。

 

㈣、口宜噤,舌抵上腭。

 

舌抵上腭,亦是使筋肉团结之意。

 

㈤、呼吸宜用鼻,不可开口。

 

静坐时之心境

 

㈠、宜一切放下,勿起妄念。

 

吾人之意识界,恰如舞台,各个观念,恰如优伶,倏起倏灭时时隐现于舞台中,无刹那之停止。故欲妄念之不起,极为难事。惟注意之一离愈明显,则其他之观念愈伏藏。故能注意于重心之一点,则妄念自渐渐消除。

 

㈡、用返照法,使妄念自然不生。

 

前言勿起妄念,然勿起云者,亦即一妄念也。故莫如用返照法;返照法亦可谓内视术,常人两目之所视,均注乎外物,罔有能返观其内容;静坐时闭合两目,返观吾之意识,先将妄念之起灭,头绪理清,甲念起则返照之,不使攀援,则甲念空;乙念起,亦返照之,不使攀援,即乙念空。正其本,清其源,久之则妄念自然不生。

 

初学静坐者,往往有一种谬误之见,恒云:“未学静坐,妄念反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此实误解。盖吾人念念起伏,妄念本多,未习静者,乃不自觉,及习静后,始能觉之,此实自觉之第一步。由此用返照法,反覆练习,则妄念自渐渐减少。决不宜因妄念之多,而自画也。

 

㈢、静坐本可以消除疾病,增进健康,然此等要求愈病及健康之观念,亦宜屏弃勿思。

 

㈣、当纯任自然,勿求速效;宜如一叶扁舟,泛乎中流,弃棹舍帆,任其所之。

 

㈤、静坐时两目闭合,犹可不见外物,惟外界之音响,接于两耳,心中即生妄念,最难处置。故宜收视返听,虽有音响,置诸之闻,练习既久,能养成泰山崩于前而不动之概方可。

 

㈥、静坐者宜如宗教家,具有信仰之心,初习时往往反觉心中苦闷,必坚定不移,继续行持,久乃大效。有效与否,全视信仰。

 

静坐之时间

 

㈠、静坐之功候,到极深处,则应终日行、住、坐、卧念兹在兹方可。然初习时不可不规定时间,以早晨起床及晚间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否则每日至少必有一次静坐。

 

㈡、每次静坐之时间,固愈长愈妙;然不必有意求长,当听其自然;能坐至三十分钟,日久继续不断,则收效已不少矣。

 

㈢、事繁之人,每次静坐,以四十分钟为宜;能延长至一时间更妙。

 

㈣、时间不论早晚皆宜,若每日只能坐一次者,以早晨起床后为佳。

 

㈤、每晚就寝前,能为十五分或二十分之短时间静坐,颇有效,总之以起床后之静坐为主,就寝前之静坐副之可也。

 

㈥、早起先在床,抚摩上下腹,调整呼吸(法详后),次通大小便,次盥嗽,然后静坐。

 

静坐总以便后为宜,然因各人习惯不同,早晨或有不能大便者,则亦各从其习惯可矣。

 

呼吸

 

呼吸与吾人生活机能,关系重大。一般人但知饮食所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即将馁死;初不知呼吸比饮食为尤要也。盖饮食,必须金钱可易得之,而不用劳力,即不能得金钱,故觉其可贵。若呼吸,则摄收大气中之空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不必以劳力金钱得之,故不觉其可贵耳。然人若断食,可至七日不死;若一旦闭其口鼻,不使呼吸,则不逾时即死;是呼吸之于生命,比饮食重要之明证也。今欲研究呼吸之方法,有两种:一曰自然呼吸;一曰正呼吸:以下分别言之:

 

一、自然呼吸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呼吸机关,外为鼻,内为肺。肺叶位于两胸间,呼吸时,肺部张缩,有天然之轨则。常人之呼吸,多不能尽肺之张缩之量;俱用肺之上部,肺之下部,几完全不用。因此不能尽吐炭吸养之功用,致血液不洁,百疾丛生。此皆不合自然之呼吸也。

 

自然呼吸,亦名腹式呼吸;一呼一吸,皆必达于下腹之谓也。在吸息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仰压横膈膜,使之下降。斯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息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要之呼吸作用,虽司于肺,而其伸缩,常依下腹及横膈膜之运动,斯合乎自然大法,能使血液循环流畅。吾人不但于静坐时须用此法,实则行、住、坐、卧、宜常行之。今举调节方法如下:

 

㈠、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㈡、吸息时,自鼻中徐入新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㈢、呼息吸息,均渐渐深长,达于下腹,腹力紧而充实。

 

有人主张吸息送入下腹后,宜停若干秒者,此名停息。以余之实验,初学者不宜。

 

㈣、呼吸渐渐入细,出入极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觉不知,宛如无呼吸之状态。

 

㈤、能达无呼吸之状态,则无呼息,无吸息,虽有呼吸器,似无所用之;而气息彷彿从全身毛孔出入,至此乃达调息之极功。然初学者,不可有意求之,须听其自然,至要。

 

二、正呼吸

 

正呼吸亦名逆呼吸;其主张呼吸事深宜细,宜达腹部,皆与自然呼吸同。惟呼吸时腹部之张缩,完全相反。而其使横膈膜上下运动,则目的相同。盖因反乎自然呼吸,故名逆呼吸也。今举其调节方法如下:

 

㈠、呼息宜缓而长,脐下腹部膨胀,其结果腹力满而坚。

 

㈡、脐下气满,胸部空松,横膈膜弛缓。

 

㈢、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自膨胀,此时脐下腹部收缩。

 

㈣、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斯时横膈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灵敏。

 

㈤、胸膨胀时,腹部虽缩而非空虚,无论呼气吸气,重心常安定脐下,使之充实方可。

 

㈥、呼气吸气,宜细静细,以静坐时自己亦不闻其声为合。

 

古人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者,今人则有主张呼息比吸息宜长者,以余之实验,则呼吸以长短相等为宜。

 

由上观之:可知无论自然呼吸与正呼吸,其目的皆在使横隔膜运动。正呼吸者,乃用人功使腹部之张缩,逆乎自然,而使横膈膜之弛张更甚,运动更易耳。因余静坐入手时,不期而合乎正呼吸法,故余书中采用之。然自出版以来,学者习之,有宜有不宜。故知此法参用人功,非人人可学;不若自然呼吸之毫无流弊也。

 

呼吸之练习

 

无论自然呼吸与正呼吸,其练习有共同之点如下:

 

㈠、盘膝端坐,与静坐同一姿势。

 

㈡、先吸短息,渐次加长。

 

㈢、呼吸之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于下腹。

 

㈣、呼吸必以鼻出入,不可用口。

 

鼻为专司呼吸器官,鼻管内有毛,可以障蔽尘埃;若口则非呼吸器,若用以呼吸,则侵夺鼻之功用,必渐致鼻塞;且尘埃入口,易招疾病。故无论何时,口宜噤闭,不特静坐为然也。

 

㈤、呼吸练习渐纯熟,渐次加长,以长至一呼一吸,能占一分时间为最;然法不可勉强。

 

㈥、练习静细之呼吸,每日不无何时,皆可为之。

 

㈦、静坐时宜无思无虑,若注意于呼吸,则心不能静,故宜于静坐之前后,练习呼吸。

 

㈧、静坐之前后,练习呼吸,可择空气新鲜处,以五分至十分,为练习之时间。

 

心窝降下与呼吸之关系

 

前言姿势,既述及心窝宜降下之理。虽然,呼吸时,于心窝之降下,更有重大之关系。盖心窝若不能降下,则呼吸不能调节,静坐之效,终不可得也。特再述之,以促学者之注意。

 

㈠、初学者呼吸时必觉心窝处坚实,以致呼吸窒碍,不能调节;此即横膈膜未能上下运动之故;宜持以决心,不可退缩。

 

㈡、觉呼吸窒碍时,切不可用力,宜纯任自然,徐徐注意达于下腹。

 

㈢、胸部,宜一任其弛缓,使血液循环时,不致压迫心脏,则心窝自然降下。

 

㈣、练习日久,似觉胸膈空松,呼吸静细深长,一出一入,能直达于脐下重心,即为心窝降下之明证。

 

丙静坐时腹内之震动

 

㈠、静坐日久,脐下腹部,发现一种震动之现象,即为腹力充实之证。

 

㈡、震动之前十数日,必先觉脐下有一股热力,往来动荡。

 

㈢、热力动荡既久,忽然发生一种震动,能使全身皆震,斯时不可惊骇,当一任其自然。

 

㈣、震动之速度及震动之久暂,人各不同,皆起于自然,不可强求,亦不可遏抑。

 

㈤、震动时宜以意(不可用力)引此动力,自尾闾(臀后脊骨下端尽处,名尾闾。)循背脊上行,而达于顶;复透过顶,自颜面徐徐下降心窝,而达于脐下。(自尾闾上行至下降心窝,非一时之事,或距震动后数月,或经年不定,阅者勿误会。)久之则此动力,自能上下升降。并可以意运之于全身,洋溢四达,虽指甲毛发之尖,亦能感之,斯时全体皆热,愉快异常。

 

震动之理由,颇深奥难解;大率血液循环,其力集中于脐下,由集中之力而生动,由动生热所致。然何以能循脊骨上行,自顶复下返于脐,实不易索解。而事实上,则余所亲历,确有可信。古人所谓开通三关者,即指此。(尾闾为一关;背部夹脊为二关,名夹骨关;枕骨为三关,名玉枕关。)

 

古人解此震动之理,其说颇多,兹引近理者,要不能绳上严格的科学,而固非无可取者。其言曰:胎儿在母体中,本不以鼻为呼吸,而其体中潜气内转,本循脊骨上升于顶,下降于脐,是名胎息。一自堕地后,此脉即不通,而以鼻为呼吸矣。静坐之久,能假此动力,仍返胎儿呼吸之路,即回复胎息之始基。

 

经验篇

 

幼年时代

 

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不敢以告人,惟日在病中而已。家居城之西隅,距城东不过二、三里,偶因节日,偕兄弟游于城东,中途辄足软不能行,归则一夜必盗汗六、七次,幼年之状况如此。

 

青年时代

 

年十五、六后,病益多,加以怔忡、心悸、潮热往来等病。犹忆十七岁之春,每日午后身热,至翌晨天明退热,绵延至十八岁之夏方愈。长日与病为缘,益觉支离,而颇知刻苦读书;旧时习惯,读书恒至更深不寐。久病之躯,以病为常事,以不病为变例,故虽病而读书自若,于是体乃益弱,病乃益深。

 

静坐之发端

 

当病盛时,亦百般求治疗之法;而内地偏僻,只有旧医,所用者为汤药,久而无效,亦厌弃之。余虽不以告人,而余先考则察知余病源所在,有时示以修养心性诸书;又示以医方集解末卷所载道家大小周天之术;乃恍然大悟,稍稍习之,病良已。然无恒心,病作则惧,惧即习,病已则怠,怠则忘之。然自此知保贵身体,不加戕贼。自十九岁后,诸病虽未尝离身,而较诸幼年时代,反觉康强矣。

 

静坐之继续

 

年二十二娶妻以后,自以为躯体较健于昔,静坐之术,即委弃不复为,而又不知节欲,于是旧时诸疾俱作,加以饮食不节,浸成胃扩张病,食管发炎如炽,益以嘈杂,时时思食,食至口,又厌不欲食。友人多劝余静养,余犹以为无伤也,迟回不决。至己亥之春,仲兄岳庄,以患肺疾死。其明年庚子,余亦得咳嗽疾,未几,即咯血;服旧医之汤药,病转剧,三月不愈。乃大惧,恐蹈亡兄覆辙。于是摒除药物,隔绝妻孥,别居静室,谢绝世事,一切不问不闻,而继续其静坐之功,时年二十八也。

 

静坐之课程

 

初为静坐时,自定课程:每晨三、四时即起,在床趺坐一、二时。黎明,下床盥漱毕,纳少许食物,即出门,向东,迎日缓缓而行,至城隅空旷处,呼吸清新空气,七、八时归家。早膳毕,在室中休息一、二时,随意观老庄及佛氏之书。十时后,复入坐。十二时午膳。午后,在室中缓步。三时习七弦琴,以和悦心情,或出门散步。六时复入坐。七时晚膳。八时后,复在室中散步。九时,复入坐。十时后睡。如是日日习之,以为常,不少间断。

 

初入手时之困难

 

当时以急欲愈病之故,行持过猛。每入坐,则妄念横生,欲芟除之,而愈除愈甚。欲调息则呼吸反觉不利,胸部坚实,如有物梗之。然深信此术有益,持以百折不回之志,绝不稍懈,而困惫益甚,几至中辍。吾乡父老中,亦有谙是术者,偶往谒之,自言其故。则曰:“汝误矣,习此者以自然二字为要诀,行住坐卧,须时时得自然之意,徒恃枯坐,勉强以求进,无益也。”于是大悟,凡入坐时,一任自然。或觉不适,则徐起缓步室中,俟身心调和,再入坐。如是者将及三阅月,而困难渐去,佳境渐来。

 

第一次之震动

 

自庚子三月初五日,始为静坐;几经困难,而按日为之不少懈;厥后渐近自然,精神日健。向之出外散步,未及一、二里,即足软不能行者,今则一举足能行十余里,曾不稍疲。每入坐后,觉脐下丹田,有一股热力,往来动荡,颇异之。至五月二十九之夕,丹田中突然震动,虽趺坐如常,而身体为之动摇,几不自持;觉此热力,冲开尾闾,沿夹脊而上达于顶,大为惊异。如是者六日,震动渐止。屈计自三月初五日至此,仅八十五日耳。是为第一次之震动。此后每入坐,即觉此热力自然上达于顶,循熟路而行,不复如初时之动摇。而旧时所患怔忡、心悸、腰酸、头晕、耳鸣、目眩、咯血、咳嗽诸疾,均一朝尽瘳;惟胃扩张关于实质之病则未愈,而从此亦不加剧。

 

第二、三次之震动

 

庚子一年中,闭户静坐,谢绝人事,常抱定三主义:曰禁欲以养精;禁多言以养气;禁多视以养神;自为日记以课之。自三月至五月,为入手最困难之逆境。五月至六月,始见却病之效。七月以后,功候纯全,每入坐,辄能至三时之久;觉身心俨如太虚,一尘不滓,亦不见有我,其愉快如此。

 

辛丑以后,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出而治事。而静坐之术,不能如前此之终日程功。则改为每日早晚二次,至今以为常。迨壬寅之三月二十八日,晨起入坐,觉丹田热力复震,一如庚子之五月。惟曩时之热力,冲击尾闾,此则冲击头顶之后部,即道家所谓玉枕关也。连震三日,后顶骨为之酸痛。余此时毫不惊异,忽觉顶骨砉然若开,此热力乃盘旋于头顶。自是每入坐即如是,亦不复震。是为第二次之震动。

 

是年十月初五之夕,丹田复震,热力盘旋头顶,直自颜面下至胸部,而入脐下,复归丹田,震动即止。是为第三次之震动,自是每入坐后,此热力即自后循夹脊而升至顶,由颜面下降而入脐下,循环不已。如偶患感冒,觉身体不适,可以意引此热力,布濩全身,洋溢四达,虽指尖毛发,亦能感之,久之发汗,感冒即愈,从此旧疾永不复发。每与友人登山,辄行山路数十里,不稍倦。最有趣味者,壬寅年在江阴南菁讲舍肆业,江阴与武进陆路,距离九十里;暑假时与一友比赛远足,早晨自江阴起行,午后四时抵武进,步行烈日之中,亦未尝疲乏也。

 

二十余年间之研究

 

余之研究静坐术,始于十七岁时,最初亦不之深信,以怵于病而为之。及检道家之书,则又满纸阴阳五行坎离铅汞之说,颇嫌其难读,故或作或辍,不为意也。及二十八岁时,以肺疾故,遂定为常课。然余素性,事事喜实践,亦以为静坐者,不过节啬精神,不妄耗费,藉以却病已耳。古人所谓培养丹田,头开通三关之说,亦未之深信。及吾身经三次震动,果有其事,乃知世界真理无穷,吾人智力所不能解者正多,古人之言,殆未可全以为妄也。

 

古人有内功之说,原为养生妙法;顾其详细入手之法不传。秦汉以后,方士创长生不死之说,始有服食炼丹等学派;其本旨亦与老氏之守静,释氏之禅定相同。惜乎不详行持方法,遂使世人视此为秘术,贤者不屑道,愚者不之知,殊可慨叹。余怀此疑团,欲以至平常之文字,公之于世也久矣。

 

自癸卯年来海上,至此书初出版时,余年四十有二,早晚二次静坐,未或稍辍。十余年间,除某岁间患外症或发痔疾外,一年之中,三百六十日不病者,固亦以为常矣。年来颇研究哲学、心理、卫生诸书,与吾静坐术相发明者颇多。乃知静坐之术,在以人心之能力,指挥形骸,催促血液之循环。使不阻滞,为根本之原理(具详原理篇)。而如余向者所为静坐课程,每日向东迎日而行,彼时不过遵道书之说,取东方之生气吸太阳之精华,而实与卫生家所云多受日光空气之理暗合;且日光可灭微菌,于治肺疾最效也。每日出外散步,当时亦不过因静坐时,两腿麻木,使之舒展,而实与卫生家所云多运动亦暗合也。然则静坐亦何奇秘之有哉。

 

陈搏隐居华山,寝处百余日不起;达摩面壁九年;历史所载,确有其事。而故老中总习是术,高年矍铄者,亦往往见之。据道家所载,仙家以静坐入手,脱胎换骨者,亦言之凿凿,区区静坐之术,特不过最初步耳。然余却病之效,固已如是,以此例彼,则道家长生不死之说,固有可凭,特余未造其境耳。所谓余喜实践,凡未亲历之境,即不欲言,所言者皆语语记实也。

 

静坐宜知忘字诀

 

余初为静坐时,因求速效,所定课程,过于繁密,特为叙述余之经验故及之。学者如欲致力,当以方法篇所言早晚二次为宜;不必效余初时之繁密,致反生困难也。至静坐之宜得自然,最为紧要,余不惮严复言之。欲得自然,而莫妙于忘字诀;如为求愈病而静坐,而坐时须忘却愈病之一念;为增进健康而静坐,而坐时须忘却增进健康之一念;心与境忘一切俱空方合。盖静坐之效,乃积渐而致身心之变化,若存愈病及健康之念,则心即不能和平,而效反不可睹。余之初习时,即坐此病,不可不知也。

 

静坐不可求速效

 

余习此术以愈病,友人多知之。颇具就而求斯术者。然习而有成者千百中获一二人耳;其不成者,皆误于求速效。人第见余之获效,而不审余之获效者,即在不求速效,持之以恒耳,无他谬巧也。学者初则甚勇猛,继则以无效而中辍;且有疑余另有秘术不肯示人者;其结果大率如此。不知静坐者,修养身心之法也;修养身心,与食物之营养同;假如以食物能养人,欲求速效,一旦暴食,过饱伤胃,遂屏食物而不御,天下宁有是理;必如旅行长途然,徐徐缓缓,终有达到之日也。

 

震动与成效无关系

 

静坐之久,体中有一种震动,前既言之。然此震动之有无,与震动之迟速,各因人体质而不同;或有因体中不震动,视为无成效,遂辍而勿为者;或有见他人之得震动,而己则不得,而为之焦劳者;皆误也。盖人之体质,万有不齐;静坐后有数月即得震动者;有数年而得震动者;亦有静坐数年,身心已得变化之效,而并不震动者;可知震动与成效无关系也。

 

静坐与睡眠之关系

 

卫生家言:恒人睡眠,每日以八小时为适宜。又言夫妇同睡,各呼出体中炭酸,致空气恶浊,且使无病者沾染有病者之毒菌,最非所宜。研究静坐者亦然,每晚九十时宜入坐,十时后即睡,六时后再起坐,而尤以独宿为最要。余庚子岁初习时,独居禁欲者一年,收效最捷。自是迄今数十年,虽未能完全禁欲,然恒喜独宿,则数十年如一日也。

 

静坐与食物之关系

 

卫生家言;食物宜少,宜有定时,宜细嚼缓咽,皆至言也。我国人素以多食为主义;故古诗有云:努力加餐饭”今人见面,问人健康与否?辄曰:“食饭几碗”意盖以为多食则精力必充足也。殊不知食物过多,胃不能消化,势必停滞而生病。为父母者,恒嘉奖励儿童快食,殊不知快食则不能细嚼,必使胃肠代齿牙之劳,终至胃肠过劳而受病,齿牙以少用而易龋。而食不以时,多食饼饵等杂物,使胃汁时时分泌。均为胃病之源。余自幼至长,喜多食快而又不以时,致积久成胃扩张之病。自研究静坐法后,始渐渐觉悟,及今力戒,每餐所食之物,已较曩者减去三分之二;早晨仅饮牛乳一盂,屏去朝食。从前多食,而中心时虞饥饿,今则少食,而并不虞饥饿,且精力反优于昔;可知向所谓饥饿,乃胃中习惯充塞食物,为一种反常之感觉,并非真饿。而食物宜少,宜细嚼缓咽,使易于消化,为至当不易之理也。(有胃病,宜参看余之废止朝食论。)

 

动与静应兼修

 

古来养生法,本有外功与内功两种。外功着重身体的运动,例如八段锦及近年来流行的太极拳都是,大概专门呼吸习静,不使身体活动活动,是有偏差的;所以必须兼习外功。八段锦最简单,太极拳比较复杂,必须请教老师传授,如果没有功夫去学,是每天做体操也可以的。内功有许多种类,然总离不了呼吸习静,因为呼吸习静是内功的基础。

 

我从前所写的静坐法,未曾提及外功,是一个缺点。我练习太极拳二十余年,近来仔细体验,知道它对呼吸习静大有帮助。所以动与静兼修,是不可偏废的。单修外功,不修内功,固然不可:单修内功,不修外功,也是不宜。特地在这里郑重提及,希望读者注意。

附:生精固精·强肾法门


无须多言,直入主题,此法为外法,多用于辅助,其主要功效为:生精、固精、让身体内充满生命能量(精)。修炼前提为,在能够入静打坐的情况下进行,切勿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妄生邪念,精化为浊,反而有损身体的正常运行、切记、切记。
 
在一段时间入静的练习下,需要达到以下两个要点:
 
1.身体更加敏感(比如在手指触碰到身体其他位置的皮肤时,就可以感受以那块被触碰的皮肤为中心、如同触电般丝丝麻麻感散开来,想象一滴水滴落在一碗平如镜的水面)
 
2.意识(神)强度与控制(简单来讲就是想比较之前,对于身体的细微变化更能体悟、和上面说的敏感相似;控制就是在平稳的呼吸下,意识游走心脏部位,在清晰感受到心脏跳动,试着用意识去引动它,在维稳平稳呼吸之下,可以微微引动,比如速度稳定加快、强度——胸脯的起伏度。)算了还是讲的太过复杂,一句话概括在入静打坐、平稳呼吸时,内视神游身体的时候,每走一个部位,可以试着去引动它(要轻、缓,不要动个手指头,全身都跟着动,尽量不使用牵连肌肉,仅仅那一个部位,就像反射弧无意识的控制身体,不要用大脑指令联动肌肉,那就没意思了,反射弧需要外界刺激,我们做的是内在牵引)
这是一张完整的骨骼背面图,每个关节都介绍的很清楚,可以便于了解自身。


睾丸呼吸入门
 
1.上体伸直,坐在椅子边缘,两脚平放地面,与肩等宽,穿宽松内裤或裸出下身,让睾丸能真正伸展。(注意,如果妇女作其中任何练习,用卵巢作为能源,她必须穿内裤以防任何气流失。)在寒冷的房子里不要裸体,否则你会走失许多气。有了空气在你下身循环,你将更容易注意到你的阴部。把注意力集中在两睾丸之间阴茎的中心,就会发现那儿真是冷的,或者说是阴的。要注意保持轻松。如果你紧张的话,就做点伸展练习,或者先散步一会,以消除紧张情绪。
 
2.缓慢吸气,提起睾丸。停一会儿,然后慢慢呼气,垂下睾丸。当你吸气时,想到气息下沉进入睾丸,将其填满,同时用气息抬起睾丸,轻轻地吸气和呼气,直到感觉到阴嚢内有许多冷性能量。你可以作9次,然后休息一会,持续作三到六组。(此时产生一种强烈的能量使骨盆的血液得以迅速循环。仅仅使用意念使睾丸上下运动,不要使阴茎和肛门肌肉弯曲,经过一两周的练习,你就可以在练习中切实观察到睾丸的上升和下降)

3.通过吸气在睾丸处稍停,引导“冷”意从阴囊到会阴,同时感到一股冷流运行几英寸到会阴,这个步骤是通过把意念集中在会阴并保持在那里完成的。睾丸的几次呼吸聚集了更多的能量。让精气在会阴部停滞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你移开注意力,那冷性的能量就会下坠到阴囊或者漏掉。这就象用麦杆吸液体一样,当你喘不过气来,要歇一会儿时,你就必须集中注意力,用手指捏住麦杆。如果你松开,液体就会下落,这样,你就得重新开始,连续作几天这样的练习,或一直到你能固住它。
4.象吸麦杆一样,开始順着背后的通道,从睾丸中吸起性能量,总是从睾丸呼吸开始,吸进呼出,直到你感到精液能已准各充足。呼吸,从睾丸中吸起“冷气”到会阴,然后吸升到尾骨,也就是脊椎骨的末端,距尾椎不远处有一个主要是骨头的地方,叫做骶骨裂孔口。

这时你把精气提到会阴,然后到骶骨稍稍将你的脊下部向外曲升,就像背对墙站而平贴在墙上,将骶骨向下倾,并保持向下的状态,以便帮助起动泵的运行。如果你轻轻地绷紧你的后颈和后脑骨,这运动就会一步加强,把能量在骶骨处停一会,然后再呼气并将注意力集中在骶骨。接着让你的骶骨和颈部松驰到正常状态,这有助于起动两个泵——骶泵和颅泵,同时进行睾丸呼吸,再次将你的能量提升到骶骨,并停留在那里直到你能感到骶骨打开,能量逐步上移。某一个时间,你会体会到能量移了点,如果没有这种感觉,试着前后摇动骶骨,然后停下来,观察这种摇动的效果。
 
在骶骨里有一呈锯齿状的地方,你就是从那里吸起你的睾丸内的冷能量。这个特殊的地方有一点难对付,因为精液能比气浓度高,需要抽上去,所以也就在这儿,泵的作用得到体现。当“冷”意进入这个裂孔时,有些人感到疼或刺痛,或有如图钉和针刺痛,所以如果你遇到了这种现象,不要感到难过。如果你不怕麻频,不时揉捏这个地方,这有助于你通过尾骨。
 
5.如果你已设法过了尾骨,那么下一个星期就用来将冷意送到你背部的第11个脊椎骨。用同样的方法,通过睾丸呼吸将冷意通过你的脊椎“麦杆”吸到会阴、骶骨,T-11{正对腹腔丛(最大的内脏神经丛,位于膈内侧脚和腹主动脉上段的前方,左、右肾上腺之间),在最后的那根浮胁(肋软骨不与其他肋相连接的肋骨,是指第十一和十二肋,它们末端是游离状态)上},停下来并保持这种状态,直到T-11感到充实了,再继续打开、让“冷”意上行。由于精液能比气能浓,你又得向外屈伸你背部的那个部位以使平直,这样就为“冷”能源放开了一条更自由的通道。在T-11中有一个肾上腺能量中心(就在双肾的顶端)。在道家的训练中,我们将这看作是一个中间泵,在这儿你创造一个真空以推动能量上行。
 
6.你的下一个停顿点是玉枕(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约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这一处在你后脑的第一颈椎,(c-1)和颅骨之同,用描绘过的同样的方法,进行睾丸呼吸,不停地将能量抽到会阴、骶骨、T-11和颅底(颅腔底部称为颅底)。这儿是储存能量以备用的地方。

7.再下一个停顿点是百会(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采用同样的方法,只是这次要填充“麦杆”直到头顶。将骶骨后倾使曲度平直以便泵的起动。这样使下面的泵运行起来。同时你让下颌(构成口腔上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上部叫上颌,下部叫下颌,位于人体面颅中央的上颌部的骨骼。成对,即左、右两块上颌骨在正中线相连结)折褶一点,并挤压头颅后部,这样就使上颅泵发动起来,反复向上抽,直至头顶第一中心点。
 
8.当能量最后进入你的头部,你抬起头会清楚地感觉到它在旋转,而且是按顺时针方向。如果你很清醒的话,你可以数36转。你会感到身体健康,精神焕发,这额外的能量可以给予你创造力,增强你的记忆力。你可以更清楚地思考问题,而且你已进入控制性欲消长的起始阶段。在道家气功的高级阶段,这种精液会回复到气,即生命的本源。当人们老了的时候,气消耗的过多,以至脑能量和脊髓都逐渐用尽、干涸,只剩下一个空腔。睾丸呼吸将性能填充这个腔,大脑从而再现活力。道家认为性能和脑能的关系非常密切。
 
9.最后通过那条吸管,你甜甜地一吸,也就是一次清新的吸气,就可以将睾丸中的能量带到头部。你开始只能一站一站地走,直到感到背后的通道(督脉)更加通畅。最后你就可以将意念集中睾丸和.头顶,全凭意念将性能量从睾丸移到大脑。
 
10.你在练习时要从容不迫,以便真正体会到冷意,不要求快,你吸进呼出时,要总是保持这些泵的运转。在你作这一切时,要多用脑力,少用体力。让“冷”意作为你的先导,如果你练的太急,你就会使“冷”精能的温度升高,这种热能是你没法完全存在大脑里的:1.背柱2.尾骨3.冷精能上行
 
(当你的头部充满了精液能时,那过剩的精能就会同你的气流在身体高位中心骚动起来,以至渐出进入微观轨道,流过腭,直到舌头。不同的人感觉的味不同,它通常被称为金色琼浆”,然而它尝起来象香演,蜂蜜、椰子汁,或各种东西的香味,或者是你的舌头感到有些刺痛而已。这种“睾丸的运动″练习到处都可以进行,在地下铁边或小汽车里,在桌子或电视机前、床上等。主要注意的是,你的背部要适当伸直,胸部放松阴囊自由地悬着。)



(要点:此功法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练习,在熟练之后在进入下一个阶段,贪多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可大可小)
 
可能出现问题:一般练习二到六周后,一些血压高人群可能会感觉到一股气流冲到大脑因为血液是跟着生活力向上流的,所以他们感到大脑绷紧,轻微的综合症状(即释放的能量在体内无拘无東地游动)。解决方法:两个穴位一个是“命门”一在脊柱上,和肚脐正相对,另一个是涌泉”一在脚板上(当你并拢脚趾时,脚板上窝最深的那点就是)。将有刺的球状物(按摩工具等)贴住穴位,用力揉捏、按压、这样,气与血液便提到了那里。你感觉到气流到“命门”穴后,将气直接运到脊柱和双腿再到“涌泉”。下压球状物以便更准确无误地感觉到脊柱的位置。在严重的情况下,要将气提到“命门”再降到“涌泉”得花一两个月。
 
以上功法是一部完善的生精之法,和周天运行有些许相似,但没有那么复杂、而且两者并不冲突;有兴趣可以试着修炼,功法是死物,重在练功之人,一步一步来,不要急,不行就去先打坐,练功重在“感与悟”,作用在每个人身上皆有所不同,未必就一定像上诉所说的一样。但初练之时还是按照方法进程走,越熟练也就越能清晰的感受。中间提到的穴位可以自己在找找,加深印象。(更多内容,请公众号。
注: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资料整理,如无专人指导,请勿盲修瞎练


养生的核心是养阳,养阳的核心是养肾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静坐方法+经验(实修参考)发布于2024-02-14 13:58:20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