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其姓都带字旁,反映了母系氏族血缘关系,如炎帝姓,黄帝姓,少昊姓,虞舜姓,夏禹姓。

2.男子称以别贵贱,女子称以别婚姻

3.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4.《左传·隐公八年》将姓氏来源归纳为5种。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氏族篇》将姓氏来源归纳为9种:“或氏于,或氏于,或氏于,或氏于,或氏于,或氏于,或氏于,或氏于,或氏于。”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详细分为32种。

5.中国的赵姓起于山西,盛于河北

6.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东汉时,除皇帝“刘”姓为第一大姓外,还有所谓“四姓小侯”,即外戚樊、郭、阴、马四姓。东晋时,原中原地区的一些豪门家族,随晋元帝司马睿到了江南,称为当地的“侨姓”,这主要有王、谢、袁、萧等;而当地还有朱、张、顾、陆等高门,称为“姓”。

7.北朝政权也以名门大姓为依托,在山东有“郡姓”,王、崔、卢、郑为大;关中也称“郡姓”,韦、裴、柳、薛、杨、杜为首;代北则有“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首。宰相公卿大都出于这些姓氏。

8.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修《大唐氏族志》。李姓以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市)为贵,崔姓以博陵(今河北省蠡县)为贵,卢姓以范阳(今北京市一带)为贵,郑姓以荥阳(今属河南省)为贵,王姓则以太原为贵。五姓之外,还有河东(今山西)裴、薛二姓,与五姓并称七家。唐代的宰相及其他高级官员大都出身于这些高门。

9.“彭城流芳”姓,“颖川流芳”姓,“太原流芳”姓。这些牌匾都表示郡望所在。

10.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由于宗法制度的统治和影响,一姓一族常用家谱宗谱记载他们的变迁始末及家族承袭关系。因此,家谱宗谱就称为我们研究历史变迁和历史人物的重要资料。

11.姓氏混杂和家族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帝王分封子弟功臣战乱官宦移民等。

12.宋代初年,钱塘的一位读书人编过一本《百家姓》,内收当时常见的单姓408个,复姓76个。据1987年的调查报告,全国汉族姓氏中以姓最多,其次为姓和姓,再次为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13.商代三十几个商王几乎全以天干为名,其他人则以地支为名。

14.《左传》:“名有五:有信、有义、有、有假、有类。”即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为“信”,以道德品行命名为“义”,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为“”,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为“假”,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为“类”。此外还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

15.春秋战国以后,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多反映乐社会下层的风貌,以贱、丑命名,这时的人们还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一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申不害、介之推、吕不韦等。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取名多为“安国、延年、千秋、去病”等。西汉末年,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魏晋南北朝时,因单名重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字,如顾恺之、祖冲之、颜延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辩、柳僧习、崔僧佑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文化要略 :姓氏与名、字、号发布于2024-01-17 22:56:17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