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崇尚多神信仰,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尤其突出。

2.荀子和司马迁都曾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可知天地是人的生存环境,先祖是人的生理纽带,而君师则是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这三者失去一者,人就不可能平安的生活在世上,所以崇拜这三者是很自然的事。

3.在中国古代信仰中,天神称为“皇天上帝”,地神称为“后土神祗”,合称“皇天后土”。“”是“大”的意思,“”是“厚”的意思。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礼仪以封禅最为隆重。

4.秦始皇封禅时遇雨而于泰山封五大夫松。汉武帝因首次封禅而改元元封唐高宗曾三往封禅,耗资无数。武则天即位后改封嵩山,禅少室山,是年改年号为万岁登封,改阳城县为登封县,以驻跸地为告成镇。唐代最后一个封禅的帝王是唐玄宗,由中书令张说主持封禅礼仪,管妻父称“泰山”或“岳父”据传即由此次封禅引发的小故事而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

5.由于天阳地阴的缘故,后土神被塑造为女人像。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

6.古代帝王除了往泰山封禅,往汾阴祭后土之外,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郊祭两种。这两种仪式都始于周代。春秋战国以后,由于五行学说渗入宗教信仰,天地的数目变多了,名称也混乱了,认为天神中最尊贵的是太一(或泰一),它有五个辅助神分别管理天的一方,分别为东方青帝(木),西方白帝(金),南方赤帝(火),北方黑帝(水),中央黄帝(土)。郊祭则是在京城的郊外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史书上也称为“”。据《礼记》载,周代已规定在冬至南郊祭天,夏至北郊祭地。由于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观念,周代已经实行“祭天圜丘,祭地方丘”的制度,其后历代相沿成制。

7.封建帝王祭祀山川有事天地而礼山川,保天下而护江河的用意在内。古时祭祀以“五岳”、“五镇”、“四渎”、“四海”最为重要,因为它们代表了帝王统治的江山社稷。五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代表了五方最高的山。五镇为东镇沂山(今山东省临朐县)、西镇吴山(今陕西省陇县)、南镇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北镇医巫闾山(今辽宁省北镇市)、中镇霍山(今山西省霍州市),古人认为它们是五方仅次于五岳的大山。四渎为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是古代中国境内直接流入大海的四条大河。四海是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无实指,或说渤海)。古人认为中国居四海之内,故又称“海内”,而把国外称为“海外”。

8.周代规定,祭祖祖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只有一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只准皇帝拥有宗庙,百姓不得擅建,宗庙由此称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建于京城,并且按照礼制建于皇宫左侧。神位摆放左昭右穆

9.帝王祭祀自己的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拜祭祖先用宗祠。一姓一族聚于一地,为敬奉祖先或本族杰出人物立祠以祭。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建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裴氏名人有晋代地图学家裴秀、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隋代主管互市的裴矩、唐高宗时的礼部尚书裴行俭及其子、唐玄宗的宰相裴光庭、唐宪宗的宰相裴度等等。

10.北京阜成门内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仿南京帝王庙建。明清两代都不祭祀秦始皇,大约认为他是暴君的缘故。

11.君师圣贤崇拜中,“君”指历代帝王。“师”指那些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关公两人。这一文一武体现了中国治国的两大机制,是封建国家赖以长存的两大支柱。但对此二人的祭祀在内涵上有明显的区别。祭孔,实质上是封建国家尊崇教育的一种体现,是汉代以来独尊儒术并以儒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必然结果。祭关,虽然有宣扬其忠义勇武的一面,但宗教色彩比较浓厚。孔子的最高封号是“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关羽的最高封号是“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二者有着人与神的分别;从形式上看,祭孔的仪式比祭关的仪式要隆重的多,但关公在民间的心理影响大大超过了孔子。

12.历史上祭孔始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为了悼念孔子而改建其旧居,供孔子牌位,岁时祭祀。封建帝王祭孔则始于汉高祖刘邦。汉元始元年(公元1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东汉光武帝刘秀规定在学校中祭孔。唐太宗贞观四年则诏令进行全国性的祭孔。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宋大中祥符元年,加封孔子为“元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至和二年,宋仁宗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后又封为“世袭衍圣公”;明嘉靖九年封孔子为“至圣先师”;清朝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把孔子的地位推上顶峰。清代乾隆皇帝曾四次祭孔。

13.关公的显赫跟后期道教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公元206年,其死后41年,被后主刘禅追封为“壮缪侯”,并不见祭祀。此后直到开皇九年,其故乡的人们才建了座小庙来奉祭他。到了宋代,关羽突然显赫起来。信奉道教的宋徽宗认为关羽以忠义为纲,追封为“忠惠公”,并视其为道教张天师手下的一员神将;六年后,加封“武安王”,配享于周武王和姜太公。此后道士传关羽曾多次显灵于荆州地面,引起佛道二教争相网罗关羽为本教护法神。关羽立时身价百倍。元天历元年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万历三十三年,崇信道教的万历皇帝加封关羽为“三届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正式列入道教神祗系统。清顺治九年,清政府出于笼络汉族臣民的考虑,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以后又下诏天下,大小群邑立庙祭祀,开始全国规模的祭关。

14.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尤其是台湾,极其盛行。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娘娘,其时是宋代初年的一位女性林默娘

15.一般认为,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因此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又叫“释子”。

16.禅宗六祖是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慧能主张“顿悟”,为南禅;神秀主张“渐悟”,为北禅。后来北禅衰落,南禅成为禅宗主流,并分成“五家七宗”,流传很广。

17.达赖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达赖的称号始于明朝时的三世达赖喇嘛锁南嘉错,当时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为了感谢他教化众生的恩德,尊他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前两世都是后来追认的,但是他当时并未经过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清顺治九年,五世达赖罗桑嘉错入京觐见皇帝,朝廷为他兴建黄寺,并正式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达赖喇嘛”,此后历代达赖喇嘛都要经过中央册封,才算合法。

18.班禅的称号略晚于达赖。清顺治二年,领兵在藏的蒙古族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为了削弱和分散达赖五世的政教权力,尊扎什伦布寺的寺主罗桑却吉坚赞为“班禅博克多”,是班禅称号的正式开始。事实上,罗桑却吉坚赞算四世班禅,前三世为追认。清康熙二十五年,清政府正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其同达赖一样,须经中央政府批准。

19.“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意为“对佛学无所不知的、坚不可摧的、像大海一样的伟大的和尚”,其中“圣识一切”是汉语,“瓦齐尔”是梵文,“达赖”是蒙语,“喇嘛”是藏语。“班禅额尔德尼”意为“学问高深、如同珍宝一样的大学者”,其中“班”是梵语“班弟达”的简称,“禅”是藏语“大”的译音,“额尔德尼”是满语。

20.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实体存在,否认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能力;在变化纷繁的现实和充满矛盾的人生面前,人只能采取消极躲避的办法,尽力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其基本教义是把现实的人生断为“无常”、“无我”和“八苦”。“常”是说人生变化无常,人无法主宰人生;“无我”是说世间万物都没有独立的实体,连人的本身也是各种感觉和精神的暂时聚合。这两点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八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忧悲恼。造成这种种痛苦的原因,既不在于神灵,也不在于社会环境,而在于人自身的““(贪婪和痴迷”和“”(行为及意识活动)。二者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为此,就要念经、修行、持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转变的最高目的,这就叫“涅槃”、“解脱”。

21.从基本理论和主张看,佛教有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之分。小乘佛教是指初始的、传统的教派,后来流行于东南亚各国,称为“南传佛教”。大乘佛教指后起的、变化了的教派,指斥传统的佛教只讲自我解脱,不讲普渡众生,认为自己是能把一切众生就出苦海运往幸福彼岸的“大乘”,还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十方世界有无数个佛,释迦牟尼只是其中之一。它后来流传于中国、朝鲜和日本等,称为“北传佛教”。

22.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四次大的灭佛事件,叫“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23.关于佛教,有反佛和融佛两种观点。“融佛”力主儒学与佛教、道教与佛教互相融合,这种思潮在魏晋时已很明显,认为佛的“五戒”和儒的“五常”可以调和一致,有的则主张三教合一。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学者所继承和发挥,到宋代达到了顶峰,代表人物有宋代的张商英,他认为是治皮肤病的,是治血脉病的,是治骨髓病的,三教相通,可治根本。佛教自身为了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也极力适应中国人的需要和传统。到宋代理学产生和佛教禅宗流行以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就基本结束了。此后的反佛思想就很微弱了。

24.比较早的反佛思想家是南北朝时的范缜,是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唐朝的傅奕曾把魏晋以来的反佛人士编为一本书,叫《高士传》,以教育后人,后来失传了。狄仁杰也是唐代著名的反佛人士之一,曾上书武则天,指出佛教消耗社会才会给封建政权造成的巨大威胁。唐中宗时又有辛替否强烈反佛。中唐时期的反佛代表人物是韩愈,他是站在维护儒家传统的立场上反佛的,曾上《谏迎佛骨表》,触怒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25.古印度的石窟艺术以犍陀罗阿旃陀为代表,前者以雕塑著称,后者以壁画闻名。

26.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分别是四大菩萨文殊、普贤、地藏、观音的道场。

27.佛教四大禅林指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南京市栖霞寺

28.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省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始于北魏年间,特点是造像雄伟,大佛很多。龙门石窟始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特点是大佛较少,古人题记、碑刻及洞壁浮雕丰富多彩。敦煌石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个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性艺术宝库,公元1900年,在莫高窟第17窟发现了藏经洞,内藏从4世纪到10世纪的各种珍贵文书、文物五六万件,是研究中国文化极宝贵的资料,但三分之二以上的敦煌遗书被外国人所掠夺。洞内的这些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由此形成了享誉世界的“敦煌学”。

29.十大坐佛,指单独营造的石刻大佛。其中中国第一大佛为四川省乐山市的乐山大佛,高71米,唐代开凿。次之为(2)太原西山大佛,高约63米,环列126根石柱刻《华严经》,北齐天保二年开凿,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3)甘肃甘谷大佛,高38米,唐宋时开凿;(4)四川省屏山大佛,高37米,建造年代不详;(5)四川省荣县大佛,高36.67米,宋代开凿;(6)河南省浚县大佛,高27米,南北朝开凿;(7)重庆市潼南大佛,高27米,宋末开凿;(8)陕西省彬县大佛,高24米,南北朝时开凿;(9)重庆江津市石门大佛,高23米,明代开凿;(10)四川省资阳大佛,高21米,唐宋时开凿。十大坐佛,占其六。

30.四大卧佛,多为岩石开凿,也有木胎泥塑。(1)重庆市潼南县马龙山,全长54米,露相36米,隐相18米,约1930年左右开凿;(2)甘肃省张掖市,长34.5米,木胎泥塑西夏时的作品;(3)重庆市大足县,长31米,岩石雕刻宋代作品;(4)四川省安岳县,长23米,岩石雕刻,约为民国时造。

31.两大木佛,一是河北省承德市普宁寺大佛,高22.23米,是一尊千眼千手观音像,用松、柏、榆、杉、椴五种木材雕成,是我国最大的一尊木雕佛像;二是北京市雍和宫大佛,地上18米,地下8米,以整块白檀香木雕成,乾隆年间所雕。

32.我国最大的一尊铜佛是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未来佛,1914到1916年间铸造,耗铜23万斤。次之为河北正定县隆兴寺铜菩萨像,为千眼千手观音菩萨宋开宝四年铸造,是现存最大的铜铸大佛之一。这是中国两大铜佛。

33.河北三大古迹是:“沧州狮子景州塔正定城里的活菩萨。”

34.《大藏经》是以佛教经典为主,也包括了印度、中国等佛教著述在内的大型丛书。我国从宋开宝四年开始刻印,最早在四川成都刻成,是为蜀版《大藏经》。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版本是金代在山西解州雕印的《大藏经》,称为金版《大藏经》

35.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以石刻佛经闻名于世,故名“石经山”。石刻佛经始于静琬和尚。

36.1987年6月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内发现一枚佛指灵骨,这是迄今世界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唐代帝王曾多次从寺内迎佛骨进宫内供奉,韩愈为此曾向唐宪宗呈交《谏迎佛骨表》。明代帝王后妃也曾到寺内进香,因而产生一个戏剧曲目《法门寺》。

37.东汉时张陵创五斗米教,又称“天师道”,其孙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区域性政治达三十多年。张角等奉《太平经》为经典,创立太平道,以老子为教主,发动黄巾起义

38.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谓的“”,又称“大道”。道教认为“道”始于天生,“道”生元气,由元始妙一之气化生出“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余禹天太清境大赤天”,即道教所说的“一气化三清”。

39.被人称为山中宰相的是南朝时的陶宏景,他撰有《真灵位业图》一书,构想出一个等级森严而又宏大细密的神仙谱系,使道教形成一个庞大的信仰系统。

40.道教的胜迹也遍布天下,数量仅次于佛教。因道教早期不设神像,到宋代以后才普遍供奉,所以道教造像和道教石窟十分有限,艺术水平也不如佛教。道教一般把位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当作最早的也就是第一座道观,相传是老子于函谷关讲《道德经》,尹喜筑台。

41.太清宫,在河南省鹿邑县,是老子故里,东汉桓帝时开始修建道观,宫内尚存唐玄宗所书《道德经注碑》。天师道历代天师道场是上清宫。全真道第一丛林是北京的白云观,庙为唐代始建,金代称太极宫,元代因丘处机在此掌教,改为长春宫,明代改现名。另外还有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

42.道教名山很多,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著名的道教名山有被称为“第二小洞天”的泰山、“第四小洞天”的华山、“第七洞天”的罗浮山,还有青城山、茅山、武当山、崂山等。武当山旧称“太和山”,山顶有全国最大的铜殿。

43.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守护神。玄武又称真武,即民间所供真武大帝

44.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又叫回教天方教清真教,其教徒称为穆斯林,朝拜中心是麦加的克尔白庙。所谓“伊斯兰”,是阿拉伯文“顺服”的意思;“穆斯林”是阿拉伯文“顺服者”的意思。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后来流行于亚洲大陆和非洲的大片地区。尤以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东南亚为盛。创始人为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初步形成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大国。伊斯兰教的教义集中在该教信奉的《古兰经》里,认为安拉是唯一的神等。

45.伊斯兰教的拜功每天要礼拜五次,分别叫作晨礼(日出之前)、晌礼(午后)、晡礼(午后四时)、昏礼(日落以前)、宵礼(晚上)。每星期五午后在清真寺作集体礼拜,称为聚礼。在礼拜前,都要沐浴净身,以示涤罪,洗全身为大净,一般在参加聚礼前进行;洗身上某些部位为小净,一般在举行小礼拜前进行。斋功指除了病人、孕妇、婴儿、旅行者和作战士兵外,都必须在每年斋月,即回历九月,把斋一个月,从凌晨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和房事。朝功指身体建康和有经济能力的教徒一生中要去麦加克尔白神庙朝觐一次,朝觐活动在回历12月上旬进行,最后一天正好是宰牲节。

46.穆罕默德死后,伊斯兰教的统治集团不断运用军事商业手段向外传播伊斯兰教。在它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围绕最高权力的继承问题,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不断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进而发展为宗教派别。由于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也由于它一开始就拥有宗教武装,因此伊斯兰教的宗派斗争总是伴随着剧烈的军事冲突。其教派名目繁多,对立情绪相当严重。

47.伊斯兰教一般来说分为两大对立派,即逊尼派什叶派。伊斯兰教把穆罕默德的继承人称哈里发。最初有四大哈里发,即阿布·伯

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这四人中,只有阿里与穆罕默德一样出身于哈希姆家族逊尼派认为,四大哈里发都出身于古莱氏部落,都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因而落得历代哈里发的支持,成为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一个教派,中国穆斯林也属此派。

48.什叶派是在同逊尼派的斗争中形成的,创始人为阿里,其拥护者宣称出身于哈希姆家族的阿里才是穆罕默德的真正继承人,并推崇阿里为永不犯错的“超人”。在伊斯兰教的历史上,什叶派一直受到逊尼派的镇压和打击,其内部也因主张各异而形成不同的派系,它主要在也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流传。

49.在中国,伊斯兰有新老两派之分,两派并无多大差别,都遵循伊斯兰教规,重视伊斯兰教的习俗,只是新派强调革新,主张“中阿并重”的经堂教育。此外,在新疆地区曾有过白帽回(白山派)黑帽回(黑山派)之分,20世纪初已湮灭。

50.现存伊斯兰教胜迹有四大清真寺,分别是(1)广州怀圣寺,寺内有光塔,始建于唐代,传最早为唐代初年来华传教的阿拉伯人宛葛素所建;(2)泉州清净寺,又名麒麟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300年后,耶路撒冷人阿哈马重修,寺内有石刻阿拉伯文《古兰经》,至今保存完好;(3)扬州仙鹤寺,传为南宋时来华传教的普哈丁所建,是中阿风格相结合的产物;(4)杭州凤凰寺,又名真教寺,创建于唐代,元代阿老丁重修,现存大殿仍为元代遗物。

51.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是新疆喀什市的艾提[上乃下小]清真寺,是清代的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是西安市的化觉寺,相传为唐代所建,现存多为明代建筑,其建筑风格完全采用中国的宫殿式。此外,北京牛街清真寺、宁夏同心清真寺、上海松江清真寺、山西太原清真寺等都比较古老和著名。

52.公元313年,罗马军事统治者君士坦丁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肯定了基督和圣父(天主)的同体信仰。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53.基督教于公元1054年分裂为两派:以罗马教皇为首的罗马公教,即天主教;和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为中心的希腊正教,即东正教。16世纪,由于德国人马丁·路德领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和闵采尔掀起的反教会的农民斗争,代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基督教新教应运而生,并宣布脱离罗马公教(天主教),因其对罗马公教抱抗议态度,而称为“抗议宗”。

54.基督教所依据的经典是《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前者是从犹太教继承来的,用古希伯来文写成,约成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内容主要是犹太人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以及犹太教的法典和教义;后者是基督教自身的经典,用希腊文写成,约成于公元1世纪至2世纪,内容是基督教早期的活动和教义。现在通行的《新旧约圣经》是4世纪的定本,是糅合犹太教和早期基督教各派主张的结果。

55.基督教的组织以天主教最为严密,其最高首领为罗马教皇,教廷设在梵地冈,采取封建集权制的组织形式,统治着全世界的天主教和教徒。在有天主教的国家,还分成教省、教区,由神职人员进行管理。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主要有:枢机主教(即红衣大主教)、首席主教、总主教、神甫(神父)、修士和修女等。东正教教会在各国的组织是独立的,彼此间只有松散的联系,有一个不定期的东正教最高教会起协调作用,其主要神职人员有:牧首、都主教、大主教、主教、大祭司、祭司、修士等。新教的组织更为松散,神职人员的等级也比较简单,只有牧师传道员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文化要略 :宗教信仰发布于2024-01-17 22:51:20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