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知识
1、“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2、正式作为理论概念的“小说”要到汉代才出现,桓谭的《新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都对小说的文体特征作了一定的论述。
3、作为文学范畴的“小说”的一些基本理论是在明代开始形成的。
4、划分小说与史传之间的界限,可视为对小说基本特征的认识与把握的标志。
5、小说语言可分为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叙事语言具有准确性、简洁性和细腻性的特点,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和口语化的特点。
6、情节叙述的技巧论是明清小说情节论的最主要内容。
7、小说的功能主要有史鉴功能和审美功能两个方面。
8、李贽号卓吾,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曾评点《西厢记》和《水浒传》等戏曲小说多部。
9.李贽文学理论的核心是“童心说”。
10.李贽的小说理论主要集中在评论《水浒传》上,《忠义水浒传序》为现存最早的《水浒传》序文之一。
11.金圣叹原姓张,名采,字若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12.把小说评点推向高潮,并使之体系化的批评家是金圣叹。他作有三篇《水浒传》的序言和一篇重要的《读第五才子书法》。
13.金圣叹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
14.“《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这段话出自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15.金圣叹从创作思维方面提出了“动心”的观点。。
16.金圣叹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提出“格物——因缘生法”这一艺术思维理论,“忠恕”是连接“格物”与“因缘生法”的中间环节。
17.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共同完成了《三国演义》的修订与评点。并著有《读三国志法》。
18.毛纶、毛宗岗父子第一次在小说理论史上使用了“结构”这一概念。
19.张竹坡是第一个对《金瓶梅》作全面分析并自成体系的批评家。他竭力为《金瓶梅》清洗其“淫书”的恶名,认为《金瓶梅》也是“泄愤”之书。
20.张竹坡所说的“专在一心”,金圣叹的“动心”,李渔的“设身处地”等说,意思相近,都强调了发挥作家艺术想象力的重要性。
21.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初名《石头记》)期间,在他周围团结了一批朋友,他们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方法和指导思想,平时聚会,对《红楼梦》多有品评,此即所谓“脂评”。俞平伯把评语汇辑成《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
22.宋代赵令畤和刘辰翁开始将“传神论”引入小说领域,是中国小说人物形象论的肇端。
思 考 题
1.简述明清小说理论的基本内容。
(1)中国小说理论滥觞于先秦两汉,一直到宋元时期,发展都很缓慢。汉代已出现作为正式理论概念的“小说”,六朝至隋唐的小说概念也大体继承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但其内容庞杂。宋代人对唐传奇和宋话本的艺术特征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明代则开始形成作为文学范畴的“小说”的一些基本理论,清代则进一步加以完善并推向了理论高潮,出现了金圣叹、张竹坡、毛宗岗等一批杰出的小说批评家。
(2)特征论。把握小说的文学特征,首先要确立小说作为文学文体的独立性,这是明清小说理论得以展开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些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虚构性,文采性和真实性。
(3)语言论。小说语言大体可分为叙事语言与人物语言,明清小说理论家要求叙事语言准确、简洁、细腻,要求人物语言做到个性化与口语化的结合。
(4)情节论。明清小说理论家对于情节的结构与安排,最重视的是有机整体性和情节的完整性问题,主要通过对创作技巧的总结加以体现。情节叙述涉及“叙事时间”与“叙事角度”两个基本问题,同时也与叙事节奏感相关。
(5)人物特征论。宋代赵令畤和刘辰翁开始将“传神论”引入小说领域,是中国小说人物形象论的肇端。明清小说理论家的人物传神论,认为首先就是要通过外在可见的外貌言行,写出内在不可见的品德、气质、性格和心理活动等;其次要传神与“传真”的统一;第三要注意细节的传神,重在传达当时的一种心理或状态,而整体上的传神则是指对人物性格的总体性把握。“传神论”向“性格论”的发展,体现了理论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美学认识的进一步明晰化与深化。
(6)功能论。主要分两点:第一是史鉴功能。多位史鉴功能,主要在于箴谏规诲、观知风俗民情,达到兴化政治,有补于教化的目的。第二是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趣味性吸引读者。功能论是建立在对小说特征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7)明清是小说理论自觉的时代,出现了众多的小说理论家以及不少论述小说理论问题的文章,成为中国小说理论形成、发展和繁荣的时代,并初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包括特征论、创作论、功能论等内容的理论构架,与当时的小说创作实践是基本适应的。而当时的理论思维与艺术鉴赏的感性直觉紧密相连的特点,说明系统的逻辑思辨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展开。
2.简述古代小说理论的发展轨迹。
(1)中国小说理论滥觞于先秦两汉。当时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及史传文学等已具备了小说的某些要素和特征,一些零散的论述,对后来的小说理论和创作也发生了影响。
(2)汉代已出现作为正式理论概念的“小说”。此前所谓“小说”都从本质上不具备后代作为文体的小说的概念。汉代已出现了“小说家”,桓谭《新论》对小说的文体特点作了初步归纳。其后班固《汉书·艺文志》对“小说”的解释,虽将之纳入“小道”的范围,但影响深远。汉魏六朝至隋唐对小说的理解,基本上继承了班固的观点。此时的小说内涵庞杂,包括了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的作品。
(3)宋代人对唐传奇和宋话本的艺术特征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认为它们具备较为明显的故事性、传奇性、趣味性,这种理解已相当接近现代小说概念了。
(4)明代则开始形成作为文学范畴的“小说”的一些基本理论,清代则进一步加以完善并推向了理论高潮,出现了金圣叹、张竹坡、毛宗岗等一批杰出的小说批评家。小说理论在明清两代开始步入繁荣和成熟阶段,并初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包括特征论、创作论、功能论等内容的理论构架,与当时的小说创作实践是基本适应的。而当时的理论思维与艺术鉴赏的感性直觉紧密相连的特点,说明系统的逻辑思辨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展开。
3.简述明清小说特征论的主要内容。
(1)把握小说的文学特征,首先要确立小说作为文学文体的独立性,这是明清小说理论得以展开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些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虚构性,文采性和真实性。
(2)明清小说理论家注意区别小说与其它文学样式的不同,认为以传奇为代表的小说是文人对“物”对“事”创造性加工的产物,具有虚构性,不能简单要求“实录”的原则,在语言风格上讲究文采词华。划分小说与史传之间的界限,是明清小说理论家对小说基本特征的认识与把握的标志。
(3)明清小说理论家对小说文学真实性的理解更为深入,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小说体现了现实生活内在的逻辑性和必然性,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大致要求文学虚构性与文学真实性的统一。
(4)对于小说作为文学内部的独立之一体的特殊性质的认识,明清小说理论家主要是通过对小说的三个要素——即语言、情节、人物的论述,进一步加以揭示,构成了明清小说理论的主体部分。
4.简述明清小说语言论的主要内容。
(1)随着白话小说的发展与繁荣,宋明的理论家把小说语言的通俗性作为的焦点。明代理论家主要是从把握小说特征的角度论述小说语言,而清代理论家则从创作论的高度,进一步全面具体研究了小说的语言技巧。
(2)清代小说理论家大致把小说语言分为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所谓叙事语言,主要是指作家在交代故事情节时所采用的语言,还包括环境气氛、议论抒情等非情节性因素所运用的语言。
(3)要求叙事语言准确、简洁和细腻。首先必须能准确地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其次要简洁洗炼,即金圣叹、张竹坡等所概括的“白描”,要求用简炼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第三对于叙事语言细腻和工笔描写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识。
(4)所谓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白或独白的文字。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显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也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金圣叹说:“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所以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口语化是人物形象个性化的具体表现,要求人物语言贴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本来形态。
(5)无论是叙事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应做到形象、准确、鲜明。
5.简述明清小说情节论的主要内容。
(1)情节是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最基本的要素,六朝时已有初步认识,唐代传奇兴盛,叙事意识加强。宋末已有批评家触及小说情节的结构安排与叙述技巧等问题。而理论上对叙事的真正自觉是在明代,署名李卓吾评点的《水浒传》开始将情节理论具体化,并向技巧论倾斜。清代金圣叹等小说评点家涉及到更多的小说技巧论,蕴含了对情节结构的一般性原则的认识。
(2)对于情节的结构安排与布局,理论家首先重视的是有机整体性,要求情节结构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其次要求曲折性与自然性的统一,通过叙事技巧来获得审美效果,使情节在曲折推进中体现出内在的逻辑必然性,也就是自然性;第三是提出了情节的完整性问题,即要求作家对事件的交代要详尽完备。
(3)明清小说理论家对于情节的结构与安排,主要通过对创作技巧的总结加以体现。情节叙述的技巧论是明清小说情节论的最主要内容。
(4)小说的情节叙述涉及“叙事时间”与“叙事角度”两个基本问题。所谓“叙事时间”指的是叙述人在敷演故事时所采用的时间顺序,它有别于故事本身的自然发展的时间顺序。体现了古代长篇小说总体叙事倾向,即整体上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基本相一致,没有过多的切割来扭曲故事发展的自然顺序。
(5)关于“叙事角度”,古代长篇小说在整体上采用的是全知的视角,即叙述人处在无所不知的地位上交代故事。明清小说理论家已提出叙事角度的转换问题,以及外视角与内视角的区别问题。但他们意识到的叙事角度转换是局部的,并没有在整体上突破全知叙事,而提出限制性叙事理论。
(6)明清小说理论家还涉及到叙事节奏感问题,主张通过不同性质的情节的交替更迭,使读者在一种节奏变化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在对叙事节奏的论述中,也涉及到如何制造高潮的问题。
6.简述明清小说人物形象论的主要内容。
(1)宋代赵令畤和刘辰翁开始将“传神论”引入小说领域,是中国小说人物形象论的肇端。(2)明清小说理论家开始运用传神论来评析小说形象。他们的人物传神论,首先就是要通过外在可见的外貌言行,写出内在不可见的品德、气质、性格和心理活动等,“以形传神”是理论家对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的总结;其次要传神与“传真”的统一,传神之中的真,并不局限于对生活现实原貌的描摹,而是外在言行与内在性情相一致而产生的艺术真实感,所以适当的夸张也是允许的;第三要注意细节的传神,重在传达当时的一种心理或状态,而整体上的传神则是指对人物性格的总体性把握。
(3)关于人物性格,首先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所谓“共性”尚非典型意义上的共性,而大体是“类”的意义上的简单归纳;其次要求人物的性格应当在整体上保持一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是性格的单一画与平面化,而是要写出复杂性,也就是一致性与变化性的统一,使人物形象呈现出立体感和真实感。
(4)“传神论”向“性格论”的发展,体现了理论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美学认识的进一步明晰化与深化。相比较而言,传神论的内涵略显模糊,而性格论则更注重人物形象的整体性特征,开始向现代典型论过渡。
7.如何评价明清小说理论的总体成就?
(1)明清是小说理论自觉的时代,出现了大批有意识进行小说评论、探讨小说的基本特征与创作规律的理论家,以及大量形式多样的专门论述小说理论问题的文章。
(2)明清也是中国小说理论形成、发展和繁荣的时代,并初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包括特征论、创作论、功能论等内容的理论构架。
(3)明清的小说理论主要还是分散在非系统性的论述当中,这反映当时的理论思维与艺术鉴赏的感性直觉紧密相连的特点,说明系统的逻辑思辨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展开。
(4)这一时期所取得的理论成就与当时的创作实践是基本适应的。
8.简述李贽的小说理论。
(1)李贽号卓吾,具有鲜明的叛逆性格和尖锐激烈的异端思想,代表了下层士人及新兴市民阶层的要求。著有《焚书》、《续焚书》等,曾评点《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多部。
(2)李贽文学理论的核心就是“童心说”。所谓童心就是真心、初心。这是针对假道学和假诗文而言的,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并以此作为倡导小说戏曲的理论基础。
(3)李贽关于小说的理论主要集中在评论《水浒传》上,他明确肯定了《水浒传》“发愤之所作”的精神,拟之如《史记》。他在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基础上,扩展了书法怨愤的蕴含,重在忧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忠义英雄的揭竿呐喊,超出了此前“立言传世”的意思。同时,他的这一说法是针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黑暗现实而言的。
(4)通过对《水浒传》的具体评点,对《水浒传》的性格论、真实论、技巧论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并对此后的小说评点及小说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名词解释:童心说。
(1)“童心说”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核心。所谓童心就是真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童心”就是写出优秀作品的基本条件。
(2)“童心说”具有很强的历史针对性,其意义在于:其一,锋芒直指盛行于世的假道学和假诗文,他把失却童心的根源归咎于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要求文学创作要针砭现实、抒发衷情,这是对复古主义文学的有力批判;其二,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封建道德规范和理学的束缚,任凭个性和才情的自由发展,在文学创作上要表现真情实感,顺乎自然人性;其三,重视和倡导小说戏曲,他把《西厢记》和《水浒传》看作是“天下之至文”,并把小说戏曲看作是明代文学的代表,这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一个突破。
10.简述李贽“发愤之所作”论的主要内容。
(1)李贽关于小说的理论主要集中在评论《水浒传》上,他在《忠义水浒传序》一文中明确肯定了《水浒传》“发愤之所作”的精神,有着与《史记》同等的思想艺术价值。
(2)“发愤之所作”论源于司马迁,本指封建士人在失去立德、立功机会或遭受穷苦困厄之后的发愤立言,是古代重要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李贽把这一理论引入小说领域,体现了他对小说的重视和对小说创作的更高要求。
(3)他在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基础上,扩展了书法怨愤的蕴含,重在忧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忠义英雄的揭竿呐喊,超出了此前“立言传世”的意思。
(4)他认为文学作品表现的发愤之情,应针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黑暗现实,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作品以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李贽的这一理论也有其局限,他没有看到也不可能看到造成社会不平、不能选贤任能的真正根源,反映了他内心交织的忠君报国与反传统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发愤之所作”论的积极意义。
11.简述李贽《水浒传》评点的主要艺术理论。
(1)关于李贽是否评点过《水浒传》,学术界有一些争议,但主要是版本的争议,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李贽确实评点过《水浒传》一书。
(2)《水浒传》性格论。李贽在评点中已注意到《水浒传》创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从理论上作了较为精当的总结。李贽认为,要使人物形象传神逼真,首先必须抓住各类人物所属类型的特征,准确把握和表现人物的“光景”和“声音”;其次要注意到在同类人物中显示各自不同的特色,要“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做到人物形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通过行为动作和个性化语言,表现其独特个性。
(3)《水浒传》真实论。真实性是小说艺术的生命,李贽认为:其一,小说创作源于现实生活;其二,小说描写要符合生活实际,以增强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在人情物理和具体细节上也要生活化,使读者进入“不隔”的生活情境中去体味;其三,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概括出生活中并非实有而是可能有的人和事,创造带有普遍意义,因而更具真实性的艺术形象。
(4)《水浒传》技巧论。李贽在评点中涉及到小说里悬念设置、结构波澜、伏笔照应等问题,他将技巧分析与小说情理描写结合起来,提出了不少精辟的理论:其一在情节结构方面,李贽主张既要情理自然,又要波澜曲折;其二在小说叙述角度方面,要求注意叙述角度的区别是变化,特别是将人物的叙述角度与侧面的客观叙述角度区别开来。李贽关于小说技巧的分析,重在为塑造人物、表现情理服务,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5)从李贽开始,小说评点变成一种文学理论批评的独特形式,开拓了小说研究的新天地。他在评点中往往结合自己的社会和情感体验,借题发挥,彻底改造了旧的评点形式,增加了小说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他的具体评点,在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为揭示作品艺术形象蕴含,体察作者创作用心,以及启发读者领悟,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正由于李贽的大力倡导和具体实践,使评点的这种批评形式在小说批评中被固定和广泛运用。不仅加快了《水浒传》的普及与流传,而且其艺术见解也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小说评点,有力地推动了明清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批评的深入发展。
12.简述李贽《水浒传》评点的意义及影响。
(1)在李贽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诗文评点和少量的小说评点,但理论价值不大,从李贽开始,小说评点变成一种文学理论批评的独特形式,开拓了小说研究的新天地。
(2)他在评点中往往结合自己的社会和情感体验,借题发挥,彻底改造了旧的评点形式,增加了小说的认识和教育作用。
(3)他的具体评点,在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为揭示作品艺术形象蕴含,体察作者创作用心,以及启发读者领悟,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正由于李贽的大力倡导和具体实践,使评点的这种批评形式在小说批评中被固定和广泛运用。不仅加快了《水浒传》的普及与流传,而且其艺术见解也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小说评点,有力地推动了明清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批评的深入发展。
13.简述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
(1)金圣叹,原姓名为张采,后改字圣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曾批点《水浒传》、《西厢记》等书。他的三篇《水浒传》的序言和一篇很长的《读第五才子书法》,以及大量的对《水浒传》的评点批语,体现了他杰出的小说理论批评的成就。他继承了前人的评点传统,并把这一中国独特的理论著作形式推向成熟,使之体系化,对后世的小说理论和评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水浒传》思想内容的评价。金圣叹总体上存在着否定农民起义与同情人民疾苦的矛盾。他一方面掩盖小说中歌颂农民起义的思想,虚构“惊噩梦”情节,将梁山英雄一齐处斩;另一方面又承认“官逼民反”,罪在赃官酷吏。这与他思想上的矛盾是有联系。
(3)《水浒传》创作论。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作了精心的分析和很高的评价。性格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有创见的部分,他不仅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而且还对“性格”的内涵以及作品中如何塑造人物作了细致系统的阐述。在创作思维方面,金圣叹提出了“动心说”,要求作家之“心”要深入到作品的人物情景中去。金圣叹结合人物形象塑造问题,探讨了“格物——因缘生法”这一艺术思维理论,要求作家在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发展规律予以准确把握,同时,作家要进行真诚坦率的内省,深入人物内心,设身处地,以达到创造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的目的。
(4)《水浒传》技巧论。金圣叹对作家的写作经验作了许多分析,其中有不少合理的成份。他强调结构的完整性,作者“胸有全书”,才能将分散的文学材料熔铸称一个有机整体,尤其于人物出场顺序、情节线索贯穿中见出经营匠心。对于情节的犯避之妙,要求以“犯”求“避”,在相同或相似中求得差异。
(5)金圣叹的技巧论,从具体“文法”的提出到理论阐释,尽管有不够周密之处,但总体上说,金圣叹的小说评点理论是相对系统和全面的,对小说创作和欣赏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14.简述金圣叹关于《水浒传》创作论的主要内容。
(1)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作了精心的分析和很高的评价。在人物性格塑造,语言、心理、环境的描写,文学创作过程和形象思维规律等方面,都有一些非常精辟的见解。(2)性格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有创见的部分,他不仅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而且还对“性格”的内涵以及作品中如何塑造人物作了细致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水浒传》的魅力就在于“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金圣叹还通过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形象,阐释了性格就是个别性的涵义,他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他要求不仅揭示人物形象的内在本质特征,还要写出同一类型任务性格的不同。
(3)金圣叹还注意到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主张通过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特征来表现性格,着重于任务的性情、气质、胸襟和心地的刻画;通过展现人物外部的形态特点,描绘人物的形状、声口、装束来表现性格。金圣叹尤其重视后一条途径。
(4)在创作思维方面,金圣叹提出了“动心说”,要求作家之“心”要深入到作品的人物情景中去。此说相当于“想象说”,要求作家在创作时借助想象,把自己沉浸在作品里的人物情景之中。
(5)金圣叹结合人物形象塑造问题,探讨了“格物——因缘生法”这一艺术思维理论,要求作家在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发展规律予以准确把握,同时,作家要进行真诚坦率的内省,深入人物内心,设身处地,以达到创造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的目的。
15.简述金圣叹小说人物性格论的主要内容。
(1)性格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有创见的部分,主要见于他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他不仅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而且还对“性格”的内涵以及作品中如何塑造人物作了细致系统的阐述。
(2)他认为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水浒传》的魅力就在于“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3)金圣叹还通过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形象,阐释了性格就是个别性的涵义,他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他要求不仅揭示人物形象的内在本质特征,还要写出同一类型任务性格的不同。
(4)金圣叹还注意到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主张通过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特征来表现性格,着重于任务的性情、气质、胸襟和心地的刻画;通过展现人物外部的形态特点,描绘人物的形状、声口、装束来表现性格。金圣叹尤其重视后一条途径。
16.简述金圣叹“格物——因缘生法说”的主要内容。
(1)金圣叹结合人物形象塑造问题,探讨了“格物——因缘生法”这一艺术思维理论。他认为《水浒传》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者“十年格物”的结果,格物以“忠恕为门”,但不知“因缘生法”,便不知“忠恕”,所以“因缘生法”是关键。
(2)所谓“因缘”,本是佛教指事物赖以存在的各种关系。金圣叹移之以论小说,实际上就是指作家必须要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即平时对社会生活各种复杂的关系能静观默察,了然于心,创作时才能凝神结想,把自己所获得的景象和印象,依据生活逻辑艺术地加以琢磨和发挥,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3)“格物”论源出《礼记·大学》,本是指修身、正心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也就是指自我的伦理道德修养。金圣叹认为小说创作中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变化才在一个规律性的“理”,即“格物”之“物”。作家必须努力把握这个理,才能写好人物。
(4)“忠恕”是连接“格物”与“因缘生法”的中间环节。“忠”即内省,是作家对自我的思想、情感进行观照与解剖,使之呈现自然真诚状态的过程;“恕”即推己及人,是创作中作家对描写对象的推想。但要做到这一点,还须随合“因缘”,即要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活逻辑的依据,刻画的人物性格才会真实可信。
17.简述金圣叹关于《水浒传》技巧论的主要内容。
(1)金圣叹对作家的写作经验作了许多分析,其中有不少合理的成份,主要见于他对《水浒传》的评点之中。
(2)他强调结构的完整性,作者“胸有全书”,才能将分散的文学材料熔铸称一个有机整体,尤其于人物出场顺序、情节线索贯穿中见出经营匠心。
(3)对于情节的犯避之妙,金圣叹要求以“犯”求“避”,所谓“避”是指避免情节、人物的重复与雷同;所谓“犯”则是有意地写出相近相同。“避”是艺术创作的一般原则,以“犯”求“避”,则在相同或相似中求得差异,更显大手笔。
(4)金圣叹的技巧论,从具体“文法”的提出到理论阐释,尽管有不够周密之处,但总体上说,金圣叹的小说评点理论是相对系统和全面的,对小说创作和欣赏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18.简述毛宗岗的小说理论。
(1)毛宗岗与其父亲毛纶共同完成了《三国演义》的修订与评点,他们的小说理论主要表现在《读三国志法》一文中。
(2)重视人物形象的类型特点。他们认为《三国演义》的成就之一,就是把三国人物“写来各各出色”,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三个主要人物的多种性格和才能的特点,并注意通过具体的情节和复杂的环境来多方面表现。
(3)总结艺术形象塑造的经验。首先,《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可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在刀光剑影中运用以少胜多的手法来刻画英雄;第三,毛宗岗父子还精心总结了用“正衬”、“反衬”以塑造英雄人物的方法。
(4)强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他们认为有了三国时期的“奇局”,才有演三国的“奇手”。把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命运和情节的错综复杂,同那一段特定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生活结合起来,阐明了作家“奇手”与时代“奇局”的关系。
(5)概括了艺术结构的方法。毛氏父子第一次在小说理论中使用“结构”这一概念,认为小说结构要参照和依据自然和社会整体统一的规律,以创造出情节真实合理、人物活泼生动、主题鲜明突出的历史小说。主要结构之法有二:其一,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其二,联络起结关目,尽变错综文势。
19.简述毛宗岗关于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理论。
(1)毛宗岗与其父亲毛纶共同完成了《三国演义》的修订与评点,他们关于塑造艺术形象的理论主要表现在《读三国志法》一文中。
(2)《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可刻画人物形象。毛宗岗认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矛盾冲突越尖锐激烈,就越能鲜明地显示人物性格。
(3)《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在刀光剑影中运用以少胜多的手法来刻画英雄。毛宗岗认为,英雄人物难处越多,矛盾越尖锐;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则形象也就越鲜明。
(4)毛宗岗父子还精心总结了用“正衬”、“反衬”以塑造英雄人物的方法。毛宗岗认为,“正衬”比“反衬”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描写英雄人物,“反衬”可以使形象突出鲜明,而“正衬”则能给人以更高更美的层次感。
20.简述毛宗岗所概括的小说艺术结构的方法。
(1)毛氏父子第一次在小说理论中使用“结构”这一概念,认为小说结构要参照和依据自然和社会整体统一的规律,以创造出情节真实合理、人物活泼生动、主题鲜明突出的历史小说。
(2)毛氏父子概括的结构之法主要有二:其一,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照应”和“关锁”指的是文意、情节的前后连贯,环环相扣,旨在使全书结构完整,天衣无缝,以增强作品情节的真实合理性;其二,联络起结关目,尽变错综文势,“关目”即作品的中心事件,“文势”则指故事情节连断,“关目”可细分为全部大关目、半部大关目和人物大关目等类型。作家在安排情节结构过程中,需要先确立各种关目,再围绕这些关目一线贯穿,层层展开;且又需连、断相宜,变换节奏,做到张弛有致,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欣赏兴趣,使小说结构发挥更强烈的艺术功能。
21.简述张竹坡的小说理论。
(1)张竹坡,原名张道深,竹坡为其号,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其小说理论主要见于他的《金瓶梅》评点。他是第一个对《金瓶梅》作全面分析并自成体系的批评家。他的评点将书前五篇专论、读法、回评、夹批、眉批等融为一体,使小说评点的形式达到成熟,为古典小说理论批评作出了独特贡献。
(2)否定《金瓶梅》“淫书说”,肯定其为“世情书”、“泄愤书”。张竹坡完全肯定《金瓶梅》的价值,包括其中的性描写,把它提到与《史记》同等的地位,高度赞扬了它的思想艺术价值,激烈抨击了“淫书论”者,认为其中的淫秽文字是出于情节和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作者寓有深意,是“泄愤”书,与作者的不幸经历分不不开。作者暴露西门庆丑恶嘴脸和无耻行径的同时,暗喻着作者强烈的愤恨之情,并由西门庆一人一家而牵连整个国家社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金瓶梅》是以家庭生活为主的“世情小说”。张竹坡在评点中肯定了《金瓶梅》的写实成就,特别是在艺术真实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要求把《金瓶梅》当“文章”看,而不能当“事实”看,即要用艺术真实的眼光来衡量作品,不能把作品当里流水账,以区别于生活真实。所以他要求作者深入观察生活,并且展开想象,“专在一心”。
(4)论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张竹坡认为《金瓶梅》塑造的人物具有性格化的特点,作者擅长运用对比和在人物的彼此关系中刻画人物,在同一事件、场景中,写出人物的不同反应,并注意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张竹坡概括的新方法主要有二:其一是出神入化的白描手法,即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动作和风貌;其二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张竹坡说“读《金瓶》须看其大间架处”即是此意。
(5)张竹坡还总结了《金瓶梅》在结构完整复杂上所取得的成就。
22.张竹坡是如何论述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的?
(1)张竹坡认为《金瓶梅》塑造的人物具有性格化的特点,作者擅长运用对比和在人物的彼此关系中刻画人物,在同一事件、场景中,写出人物的不同反应,并注意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体现人物的性格。
(2)张竹坡概括的新方法主要有二:其一是出神入化的白描手法,即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动作和风貌;其二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张竹坡说“读《金瓶》须看其大间架处”即是此意。
23.简述脂砚斋评《石头记》的主要理论内容。
(1)《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初名。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有一群深相知赏的朋友,不仅熟悉和理解作者的创作方法和指导思想,而且力求在帮助作者总结其成功的艺术经验的同时,提高到理论上进行概括,具有指导创作和欣赏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红楼梦》的“脂评”。它的作者是一个群体。
(2)针对创作流弊,提倡创新意识。“脂评”继承曹雪芹的观点,批评了小说创作公式化的流弊,反对“满纸闭月羞花”的俗套,因为“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具有一定的艺术辩证法精神。“脂评”要求作者要有新颖的构思立意和真挚的思想感情,在人物塑造、环境气氛等方面,不受公式化的制约。“脂评”并分析产生公式化的根源有点:其一是违背生活情理,空洞宣扬封建教化,而丢弃了小说以形象反映生活的艺术特点;其二是不去熟悉社会生活,缺乏生活经历,创作全是凭空杜撰。“脂评”开出的纠正公式化不良创作倾向的药方有三:其一是认为艺术犹如生活似的丰富多彩,提倡作家的创新意识;其二是要求作家熟悉生活,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写出真正情理之文;其三是揭示了创作“至情“的重要。
(3)强调“事之所无,理之必有“,要求真幻相辅,虚实相生,以期别开生面。这主要是就处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而言的。文学源于生活,但生活并不能代替创作,丰富的生活素材积累,还须进一步艺术地化为小说作品。要将非本质的部分“淡隐去”,以留下艺术空白。要在貌似荒唐不经的艺术虚构和丰富想象中,寄寓生活的本质。
(4)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着眼于全新人物的创造。首先,“脂评”指出“画神鬼易,画人物难”,塑造人物是小说家的中心难题;其次,强调人物描写的个性化,要“写一个人换一副笔墨,另出一花样”,指出曹雪芹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第三,对典型化手法已有朦胧认识。
(5)重视艺术技法的欣赏品味的研究。“脂评”指出小说创作从思想主题、立意命篇到剪裁布置,首先要求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其次要注意微观的艺术分析。
24.名词解释:“脂评”
(1)“脂评”是“脂砚斋评《石头记》的简称,《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初名。
(2)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有一群深相知赏的朋友,不仅熟悉和理解作者的创作方法和指导思想,而且力求在帮助作者总结其成功的艺术经验的同时,提高到理论上进行概括,具有指导创作和欣赏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红楼梦》的“脂评”。
(3)“脂评”的作者是一个群体。他们的评点代表了当时小说界的一种新的理论认识。俞平伯把所有评语汇集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
25.脂砚斋在评点中是如何提倡创新意识的?
(1)针对创作流弊,提倡创新意识。“脂评”继承曹雪芹的观点,批评了小说创作公式化的流弊,反对“满纸闭月羞花”的俗套,因为“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具有一定的艺术辩证法精神。
(2)“脂评”要求作者要有新颖的构思立意和真挚的思想感情,在人物塑造、环境气氛等方面,不受公式化的制约。
(3)“脂评”并分析产生公式化的根源有点:其一是违背生活情理,空洞宣扬封建教化,而丢弃了小说以形象反映生活的艺术特点;其二是不去熟悉社会生活,缺乏生活经历,创作全是凭空杜撰。
(4)“脂评”开出的纠正公式化不良创作倾向的药方有三:其一是认为艺术犹如生活似的丰富多彩,提倡作家的创新意识;其二是要求作家熟悉生活,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写出真正情理之文;其三是揭示了创作“至情“的重要。
26.简述“脂评”关于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理论。
(1)“脂评”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着眼于全新人物的创造。
(2)“脂评”指出“画神鬼易,画人物难”,塑造人物是小说家的中心难题。
(3)强调人物描写的个性化,要“写一个人换一副笔墨,另出一花样”,指出曹雪芹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面目心态也有变化。
(4)对典型化手法已有朦胧认识,如对贾宝玉的评论便体现了这一点。
27.试以“脂评”对贾宝玉形象的评论为例,分析其对典型理论的认识。
(1)“脂评”非常重视对塑造人物形象的理论的概括。其中对典型化创作手法已有朦胧的认识。“脂评”认为贾宝玉就是小说塑造的典型形象。
(2)“脂评”关于贾宝玉人物形象的评论,主要表现在三个地方:其一,“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但“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其二,“将一部全盘点出几个,又陪衬宝玉,使宝玉从此倍偏,倍痴,倍聪明,倍潇洒。”其三,“余初见之,不觉怒焉,盖谓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因思彼此自写其照,何独余哉!”
(3)“脂评”对宝玉形象的艺术概括,既生动又准确。其一是指出了宝玉的独特个性及心态特征,“移之第二人万不可”;其二是指出了宝玉的形象在古今小说传奇中是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其三是指出了宝玉似痴似呆的鲜明个性,其中寓有深刻的社会共性和时代精神;其四是为了全面塑造贾宝玉这个典型形象,其他各色人物都为他起陪衬作用。
同 步 练 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1.正式作为理论概念的“小说”要到( )才出现。
A.汉代 B.先秦 C.秦代 D.魏晋
2.李贽文学理论的核心是( )。
A.童心说 B.性灵说 C.现量说 D.格调说
3.《读第五才子书法》的作者是( )。
A.李贽 B.金圣叹 C.张竹坡 D.李渔
4.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的批评家是( )。
A.李贽 B.金圣叹 C.张竹坡 D.李渔
5.金圣叹人物形象塑造的中间环节是( )。
A.格物 B.因缘生法 C.忠恕 D.间架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不得分)
1.以下与金圣叹有关的选项有( )。
A.原名张采 B.把小说评点推向体系化 C.作有《读第五才子书法》 D.评点《三国演义》 E.从创作思维方面提出了“因缘生法说”
2.属于金圣叹“六才子书”的有( )。
A.《离骚》 B.《史记》 C.杜甫诗 D.《庄子》 E.《西厢记》
3.共同完成《三国演义》的修订与评点,并著有《读三国志法》的人有( )。
A.金圣叹 B.毛伦 C.毛纶 D.毛中刚 E.毛宗岗
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处填写正确答案)
1.划分小说与_____之间的界限,可视为对小说基本特征的认识与把握的标志。
2.小说语言可分为_____和人物语言。
3.小说的功能主要有_____和审美功能两个方面。
4.“_____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读第五才子书法》)。
5.《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的汇辑者是_____。
四、名词解释题
1.童心说 2.“六才子书” 3.“犯”与“避” 4.“格物——因缘生法” 5.“脂评”五、简答题
1.简述古代小说理论的发展轨迹。
2.简述明清小说特征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清小说语言论的主要内容。
4.简述明清小说人物形象论的主要内容。
5.简述明清小说情节论的主要内容。
6.简述李贽的小说理论。
7.简述李贽“发愤之所作”论的主要内容。
8.简述李贽《水浒传》评点的意义及影响。
9.简述金圣叹关于《水浒传》技巧论的主要内容。
10.简述毛宗岗关于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理论。
六、论述题
1.试析李贽《水浒传》评点的主要艺术理论。
2.试析金圣叹关于《水浒传》创作论的主要内容。
3.试析金圣叹“格物——因缘生法说”的主要内容。
4.试析毛宗岗的小说理论。
5.试析简述毛宗岗所概括的小说艺术结构的方法。
6.试析金圣叹小说人物性格论的主要内容。
7.试析脂砚斋评《石头记》的主要理论内容。
8.试以“脂评”对贾宝玉形象的评论为例,分析其对典型理论的认识。
9.脂砚斋在评点中是如何提倡创新意识的?
10.张竹坡是如何论述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的?
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B 5.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E 3.CE
三、填空题
1.史传 2.叙事语言 3.史鉴功能4.《水浒传》5.俞平伯
四、五、六题答案请参考“思考题”部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纲要:?明清小说理论发布于2024-01-17 22: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