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始变萌发期和突变完成期。始变萌发期大致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日甲午之战结束,突变完成期大致从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

2、中国文论批评近代化的进程,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共同完成的。

3、开创并形成诗文理论中的近代气息的人物,首推龚自珍。

4、在鸦片战争期间,在诗论界独树一帜的有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射鹰”即“射英”的谐音。

5、清末四大词人是指: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

6、中国近代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风行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并陆续出现翻译小说;后期则以梁启超为代表,兴起了小说界革命。

7、中国传统文论的体系,是在杂文学的基础上构建的。

8、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 文论著作主要有《艺概》和《游艺约言》。

9、《艺概》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组成。

10、刘熙载文艺批评的最重要特点就是辩证法精神。

11、“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是刘熙载关于创作规律中主客观关系的重要论述。

12、文学改良运动的主流和成就主要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三个方面,其中在理论上鼓吹最力、贡献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启超。

13、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著有《饮冰室合集》。

14、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诗话》。

15、梁启超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

16、“文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来的。具体是在评价日本政论家德富苏丰的著作时提到的。

17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1902年正式提出的。其理论主要见于《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等篇。

18、梁启超认为小说对于读者有四种艺术感染力:熏、浸、刺、提。

19、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27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著有《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

20、王国维是第一个以西学来作为文论框架结构的学者,他以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美学观念为建立文论体系的坐标。

21、王国维在文学创作的起源上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

22、王国维在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上提出“苦痛说”和“古雅说”。

23、王国维文论思想的核心是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他把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等。

  

1.简述近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历史阶段。

1)中国近代文论的发展,受到近代政治经济变革的影响和制约也显示出近代化的新气息。

2)近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始变萌发期。时间大致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日甲午之战结束。近代文学观念的变化,并不始于中西文学观念的直接撞击,而是出于一批立志改革的先进士人,从自我调节现有政体的文化机制出发,强调文学适应变革的时势。为瓦解旧文学体系,迎接新理论观念的诞生作了必要的准备,包含了若干资产阶级的新质。第二,突变完成期。时间大致从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趋势,梁启超等在文学领域内发动了一场全面的革新运动,大力引进欧美、日本文学的新质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学,掀起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运动。努力寻找中国文学在世界中的地位。这场革新运动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文学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标志,并规定了它向现代化过渡的根本方向。

3)中国文论批评近代化的进程,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完成的。

2.简述近代诗文理论批评的特点。

1)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发展至清代已构建了相当完整的体系。近代既有主张继承传统,恪守家法,在艺术上多作推敲和总结的一派;也有主张打破传统束缚,解放个性,面对现实,用新的时代精神来改造旧文体、创建新格局。

2)开创近代诗文理论近代气息的人物首推龚自珍和魏源。龚自珍重在“尊情”,注重主体精神和个性解放;魏源突出“经世”,强调客观实用,有功于世。他们虽没有形成完整的新文学观念,但对后世有启蒙意义。

3)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表现的近代化倾向已较为明显。发展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如梁启超等,则以其一系列“革命”为诗文理论的近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3.简述近代小说论的主要内容。

1)中国近代小说的理论及创作,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2)前期风行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并陆续出现翻译小说,但总体跳不出传统范围,小说评论所用术语和方法也几乎全是传统的。

3)后期即戊戌变法以后,小说界革命开始,以梁启超为核心,团结了一批新小说理论的鼓吹者和创作者。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与之呼应。关于小说的社会功用、艺术特征、创作规律等,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形式上出现了独立的论文和小说话等专门著作。对于确立我国的纯文学观念起了重要作用。

4.简述近代戏剧论的主要内容。

1)近代戏剧理论在戏剧发展变化的浪潮中,以对京剧的改革为开端,形成了戏曲改良运动。

2)随着话剧、电影等新兴戏曲样式的出现,近代的戏剧理论批评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3)王国维与吴梅,在总结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和理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4)有一些戏剧批论家能用比较新颖的观点与当时的戏剧实践相结合,使剧评和演出同观众息息相关,出现了一种新的气象。

5)有一些学者致力于中西戏剧与戏剧理论的比较,并通过演员的表演而付之实践,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6)五四前后,胡适等人倡导易卜生的伦理会问题剧,为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5.中国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要点。

中国近代文论的近代化,从形式言,外国论著的译介、专题论文的出现,思维方式的改变,理论色彩的浓厚,都与古代文论不同。至于从文学思想、观念而言,其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接受对象而言,变专制的封建文学为“万姓所公”的国民文学。

2)从文学本体而言,破杂文学体系而建纯文学观念。

3)从创作主体而言,由“独抒性灵”说走向创作“自由”论。

4)白话运动的开展。

5)文体结构的改观。

6)典型化原则的输入。

7)创作方法的新识。

8)悲剧观的确立。

9)开创了新的中国文学史学。

10)开始了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

6.简述中国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主要标志。

中国近代文论在关系到接受对象、文学本体和创作主体三大方面,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有纲领性的意义,犹如三大支柱,影响了近代文论的整体构架。

1)从接受对象而言,变专制的封建文学为“万姓所公”的国民文学。

2)从文学本体而言,破杂文学体系而建纯文学观念。

3)从创作主体而言,由“独抒性灵”说走向创作“自由”论。

7.简述近代文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理论。

1)白话运动的开展。由于近代文学在接受对象、文学功能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一些理论家从文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角度出发,提出了“言文合一”的主张,要求变革文学语言,甚至有人提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文学语言的变革成为近代艺术思维的突破口。

2)文体结构的改观。在西方文学思想影响下,小说和戏曲在纯文学体系结构中的地位提高而诗歌的地位则转而为下。

3)典型化原则的输入。古代诗文和小说戏曲理论中都有若干关于典型化的理论,但还不够全面深入,近代随着西方文论的传入,在王国维、鲁迅、吕思勉等人的宣扬下,文学的典型化原则也被大家所承认和接受。

4)创作方法的新识。主要在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上,能结合中西文学理论,加以交融,并上升为理论形态。

5)悲剧观的确立。结合中西悲剧理论,确立“悲剧”的审美概念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理论内涵。

8.名词解释:《艺概》

1)《艺概》是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的代表作,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大都涉及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

2)《艺概》在思维和方法上的特色就是“概”,即以较少的文字抓住关键的问题,从杂芜的现象中择其精要,通过概括、抽象,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获得关于文艺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3)《艺概》的理论相当丰富,具有强烈的辩证法精神。

9.简述刘熙载的主要文艺理论。

1)刘熙载是近代著名的文论家,其文艺思想主要见于《艺概》和《游艺约言》等,他在思维和方法上主要通过概括和抽象,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具有强烈的辩证法精神。

2)在艺术的本质和特点上,提出“艺者,道之形也”的主张。他认为文艺是“道”的外在表现,主张文以载道;但他同时又认为,“道”虽不变,“艺”却是变化多端的,所以文与道是“一”与“多”的关系。体道之文的最高审美境界是“自然”、“天工”、“真色”,强调法道、法天、法自然。但文艺的自然是经人工创造而达于自然的。

3)在文艺创作规律上,提出“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的主张。刘熙载既强调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提出“诗品出于人品”的主张,又认为创作要把外在的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内在的感受、情志结合起来,文学创作是主客体“相摩相荡”的结果。在情景关系上,刘熙载主张两者的结合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体现了其理论的灵活性。

4)在艺术的真实性问题上,提出“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的观点。他认为文艺创作要做到“真”与“正”的结合。所谓“正”是指文合于道,有益于世。所谓“真”,一方面是指文学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是指作家创作情感的真实性。艺术的真实性取决于艺术创造的主客体两个方面。刘熙载还注意到艺术的真实性和夸张性二者的辩证关系,认为浪漫主义艺术中同样也具有真实性,刘熙载追求的是“神”,而非“形”。

5)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提出“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的主张。刘熙载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强调二者不可偏废,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互相依存、互相包融的。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应该为完美表达内容服务。

6)在文艺的继承与创造关系上,提出“扩前人之已发,阐前人之未发”的主张。他强调继承性,要求向古人学习;反对因袭模拟,泥古不化。他要求把继承性和创造性联系起来,创新的基础是继承,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反对死守传统和刻意标新。

10.简析“艺者,道之形也”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艺概》,是刘熙载关于艺术本质和特点的著名论点。

2)他认为文艺是“道”的外在表现,主张文以载道;但他同时又认为,“道”虽不变,“艺”却是变化多端的,所以文与道是“一”与“多”的关系。

3)体道之文的最高审美境界是“自然”、“天工”、“真色”,强调法道、法天、法自然。但文艺的自然是经人工创造而达于自然的。

11.简析“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于《艺概》,是刘熙载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著名观点。

2)刘熙载既强调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提出“诗品出于人品”的主张,又认为创作要把外在的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内在的感受、情志结合起来,文学创作是主客体“相摩相荡”的结果。

3)在情景关系上,刘熙载主张两者的结合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体现了其理论的灵活性。

12.简析“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艺概》,是刘熙载关于艺术真实性问题的重要观点。

2)他认为文艺创作要做到“真”与“正”的结合。所谓“正”是指文合于道,有益于世。所谓“真”,一方面是指文学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是指作家创作情感的真实性。艺术的真实性取决于艺术创造的主客体两个方面。

3)刘熙载还注意到艺术的真实性和夸张性二者的辩证关系,认为浪漫主义艺术中同样也具有真实性,刘熙载追求的是“神”,而非“形”。

13.简析“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艺概》,是刘熙载关于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的重要观点。

2)刘熙载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强调二者不可偏废,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互相依存、互相包融的。

3)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应该为完美表达内容服务。

14.简析“扩前人之已发,阐前人之未发”的理论内涵。

1)这句话出自《艺概》,是刘熙载关于文艺的继承与创造关系问题的重要观点。

2)他强调继承性,要求向古人学习;反对因袭模拟,泥古不化。

3)他要求把继承性和创造性联系起来,创新的基础是继承,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反对死守传统和刻意标新。

15.简述梁启超“诗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1)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诗话》。

2)肯定“诗界革命”的积极社会意义。他的《饮冰室诗话》就是一部专门收集和保留“诗界革命”的史料、评介其人物、剖析其得失、鼓吹其意义、集中地阐发改良派在诗歌方面的一系列主张的著作。他从进化论的哲学基础出发,肯定了“诗界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反对贵古贱今,诗歌的趋势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

3)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明努力的方向,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此论主要见于他的《夏威夷游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是梁启超诗论的核心。所谓“新意境”、“新理想”,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具体是:其一,近代的哲学观念和社会理想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内容;其二,爱国、尚武、要求变革等内容。

4)梁启超在形式变革方面找不到出路,所以提出“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所以他对以“新语句”入诗,既表示赞同,又反对简单套用西方语汇。他把黄庭坚作为“诗界革命”成功的典范。

16.名词解释:《饮冰室诗话》

1)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主要记载了关于“诗界革命”的一些理论主张。

2)《饮冰室诗话》就是一部专门收集和保留“诗界革命”的史料、评介其人物、剖析其得失、鼓吹其意义、集中地阐发改良派在诗歌方面的一系列主张的著作。

3)他从进化论的哲学基础出发,肯定了“诗界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反对贵古贱今,诗歌的趋势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肯定“诗界革命”的积极社会意义。

17.简析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这句话的理论内涵。

1)此论见于梁启超的《夏威夷游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是梁启超诗论的核心。所谓“新意境”、“新理想”,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具体是:其一,近代的哲学观念和社会理想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内容;其二,爱国、尚武、要求变革等内容。

2)梁启超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明努力的方向,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

3)梁启超在形式变革方面找不到出路,所以提出“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所以他对以“新语句”入诗,既表示赞同,又反对简单套用西方语汇。他把黄庭坚作为“诗界革命”成功的典范。

18.简述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1)“文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评价日本政论家德富苏丰的著作时提出的。所谓“文”是指广义的散文。

2)猛烈抨击旧文体。梁启超认为旧文学是阻碍新文学的发展的,所以他对桐城派八股文作了大力抨击。

3)提倡新文体。他要求摆脱僵死的古文,使文章的写作走上通俗的口语化的道路,把“言文一致”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他认为文学进化的关键就是“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

4)梁启超虽然并提“传世之文”和“觉世之文”,但他更提倡的却是“觉世之文”,他变革文体的目的就是要为维新改良的舆论宣传,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

5)梁启超的“文界革命”理论和实践是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的,实际上开启了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先声。

19.简述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1)“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其主要理论见于《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篇。

2)强调小说的社会政治功用,提高小说的地位。他提出“小说为国民之魂”的口号,明确把小说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政治目的联系起来,要求小说为政治改良服务。突破了中国传统以诗文为正宗的观点。梁启超还提出了“新小说”的命题,认为“古今日欲改良政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小说一方面可以展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趋势;另一方面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宣扬维新思想,对民众起到认识和教育作用。总体上说,梁启超夸大了小说的作用,而对小说本身的艺术特点不够重视。

3)为了充分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作用,梁启超对小说的本质和特点作了探讨。他认为小说的特点不仅在于“浅而易解”、“乐而多趣”,而在于它能满足人们超越有限的现实世界,沉浸于作家所想象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开拓眼界,广阔心胸,在阅读小说中,读者的潜能获得一种替代性实现;小说把生活变成了人们观照的对象,读者在这里咀嚼人生,品味生活,加深对于生活现象和本质的认识。具体来说,梁启超认为小说对读者有四种艺术感染力,即熏、浸、刺、提。注意到审美欣赏的心理艺术,体现了小说的审美特征。

4)梁启超不仅重视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而且揭示了小说的艺术特点,对我国小说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产生了促进作用。

20.梁启超是如何强调小说的政治教化作用的?

1)强调小说的政治教化作用是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主要内容。

2)他提出“小说为国民之魂”的口号,明确把小说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政治目的联系起来,要求小说为政治改良服务。突破了中国传统以诗文为正宗的观点。

3)梁启超还提出了“新小说”的命题,认为“古今日欲改良政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小说一方面可以展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趋势;另一方面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宣扬维新思想,对民众起到认识和教育作用。

4)总体上说,梁启超夸大了小说的作用,而对小说本身的艺术特点不够重视。

21.梁启超是如何认识小说的本质和特点的?

1)为了充分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作用,梁启超对小说的本质和特点作了探讨。

2)他认为小说的特点不仅在于“浅而易解”、“乐而多趣”,而在于它能满足人们超越有限的现实世界,沉浸于作家所想象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开拓眼界,广阔心胸,在阅读小说中,读者的潜能获得一种替代性实现;小说把生活变成了人们观照的对象,读者在这里咀嚼人生,品味生活,加深对于生活现象和本质的认识。

3)具体来说,梁启超认为小说对读者有四种艺术感染力,即熏、浸、刺、提。“熏”即指读者深入小说情境,受其直接影响;“浸”即与小说及小说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刺”即突然兴起的难以控制的感觉;“提”即从小说的情境中回到正常的阅读状态。注意到审美欣赏的心理艺术,体现了小说的审美特征。

22.名词解释:熏、浸、刺、提。

1)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

2)“熏”即指读者深入小说情境,受其直接影响;“浸”即与小说及小说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刺”即突然兴起的难以控制的感觉;“提”即从小说的情境中回到正常的阅读状态。

3)注意到审美欣赏的心理艺术,体现了小说的审美特征。

23.简述王国维文学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文艺创作的起源,王国维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游戏说要求主体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去追求独立自在的精神自由。

2)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王国维提出苦痛说。苦痛说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

3)文学的审美特征,王国维提出境界说。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

4)王国维文论思想来源于两条线索:其一是对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精微细致的把握;其二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玲珑剔透的剖析。

24.简述王国维创作起源“天才说”的主要内容。

1)王国维创作起源“天才说”主要来源于康德和叔本华的文艺美学思想。

2)天才说的主要内容是:其一,只有天才才能表现宇宙人生的真理和难以捉摸的意境;其二,天才认知世界的方法是与被观察的事物保持距离,以获得充足的审美效果;其三,天才与常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意志”方面,天才大小与智利意志成比例,苦痛大小与天才成比例。

3)王国维把“天才”人格化,既承认主体的天才对认知、反映现实世界的重要作用,又高扬天才的主体敢于融“无限之动机”(个别理性)与“民族之道德”(普遍理性)为一体,这是王国维对“天才”的哲学规定。

4)王国维把这种经过内心体验而创新的“天才说”,深刻地运用于自己的文学批评中。既肯定“天才”的重要作用,又强调后天的修养和锤炼。天才和人格都是创造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动因。

5)总体上说,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

25.简述王国维创作起源“游戏说”的主要内容。

1)王国维的“游戏说”受到康德、席勒、斯宾塞等人的影响。

2)王国维要求主体必须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而去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游戏活动,并且对自身的感情及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摹写,才能称之为文学。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求主体把自己的精神意志对象化于文学创作。

3)游戏说的立足点有二:其一是直观论,王国维认为直观是真正的知识,可以解决使主体精神超然于利害之外的问题;其二是指出传统文学创作之弊,他一方面否定了我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目的、方法和题材,另一方面希望文学主体去创作真正的“纯文学”。

4)王国维游戏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深层次思考和反叛,是一种解决主体精神自由并进行创作的理论,因为游戏就是一种精神自由的象征。游戏说与天才说是王国维阐释文学创作起源的两大理论。

26.简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尺度的主要理论。

1)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也就是文学创作的目的。在这一问题上,王国维标举“苦痛说”和“古雅说”。

2)苦痛说主要是从内容的角度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

3)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

4)“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

27.名词解释:苦痛说。

1)王国维标举的“苦痛说”是指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也就是文学创作的目的。

2)苦痛说主要是从内容的角度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

3)“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

28.,名词解释:古雅说。

1)王国维标举的“古雅说”是指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也就是文学创作的目的。

2)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

3)“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

29.简述王国维1907年之前文论思想的主要特征。

1)“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王国维希望通过这四大理论来概括文学创作外部因素和内在机制的规律性问题,共同构成其文论思想的主要特征。这些理论主要是1907年之前提出的。

2)关于文艺创作的起源,王国维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游戏说要求主体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去追求独立自在的精神自由。

3)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王国维提出苦痛说和古雅说。苦痛说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

30.简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特征的主要理论(名词解释:境界说)。

1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境界说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互融合,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经典,其理论阐述主要集中在《人间词话》一书中。

2)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内在统一。

3境界的分类:其一,造境与写境。这是从创作方法着眼的。二者相当于理想与写实两派。其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前者突出主体观念性,具有强烈的感情动态,可称之为宏壮;后者是审美主体摆脱世俗生活之欲的拘束,传达出平静的感情心态,可称之为优美。其三,隔与不隔。语言尽其物象和感情就是不隔,语言描绘出的物象模糊、感情含混则是隔。其四,境界的大小与高低之分。这是针对主体表现境界所选取的物象不同,大与小不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但高与低却是。其五,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诗人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对外物的感受而成为艺术境界,常人只能感受生活真实的境况,而不能进行文学创作。

4境界说具有哲学化、人格化、美学化的色彩,为传统“意境说”作了总结。

31.简述王国维境界分类的内容。

1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境界说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互融合,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经典,其理论阐述主要集中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内在统一。

2)造境与写境。这是从创作方法着眼的。二者相当于理想与写实两派。

3)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前者突出主体观念性,具有强烈的感情动态,可称之为宏壮;后者是审美主体摆脱世俗生活之欲的拘束,传达出平静的感情心态,可称之为优美。

4)隔与不隔。语言尽其物象和感情就是不隔,语言描绘出的物象模糊、感情含混则是隔。(5境界的大小与高低之分。这是针对主体表现境界所选取的物象不同,大与小不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但高与低却是。

6)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诗人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对外物的感受而成为艺术境界,常人只能感受生活真实的境况,而不能进行文学创作。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1.开创并形成诗文理论中的近代气息的人物首推( )。

A.林昌彝 B.梁启超        C.魏源          D.龚自珍

2.刘熙载文艺批评的最重要特点就是( )。

A.体系性 B.概括的方法    C.知人论世      D.辩证法精神

3.“文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 )中提出来的

A.《艺概》     B.《少年中国说》 C.《夏威夷游记》 D.《饮冰室诗话》

4.《宋元戏曲史》的作者是( )。

A.任半塘      B.梁启超        C.王国维        D.吴梅

5.王国维在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上提出“苦痛说”和( )。

A.“天才说”   B.“古雅说”     C.“游戏说”     D.“境界说”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不得分)

1属于清末四大词人的有(    )。

A.王鹏运 B况周颐     C.朱祖谋     D.端木埰      E.文廷式

2.梁启超认为新诗歌的最高境界是(    )三者具备。

A.新风格   B.旧意境    C旧风格     D.新意境      E.新语句

3.梁启超认为小说对于读者的艺术感染力( )。

A.激 B.刺        C.提         D.浸          E.熏

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处填写正确答案)

1.《射鹰楼诗话》的作者是_____。

2.“在外者物色,_____”是刘熙载关于创作规律中主客观关系的重要论述。

3.“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_____年正式提出的。

4.王国维字_____。

5.王国维把境界分为造境与_____。

四、名词解释题

1.《艺概》  2.《饮冰室诗话》  3.古雅说  4.熏、浸、刺、提  5境界

五、简答题

1.简述近代诗文理论批评的特点。

2.简述近代小说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近代戏剧论的主要内容。

4.简述中国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主要标志。

5.简述近代文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理论。

6.简析“艺者,道之形也”的理论内涵。

7.简析“扩前人之已发,阐前人之未发”的理论内涵。

8.简述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9.简述王国维文学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10.简述王国维创作起源“游戏说”的主要内容。

六、论述题

1.试析刘熙载的主要文艺理论。

2.试析梁启超“诗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3.试析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这句话的理论内涵。

4.试析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5.梁启超是如何强调小说的政治教化作用的?

6.梁启超是如何认识小说的本质和特点的?

7.试析王国维创作起源“天才说”的主要内容。

8.试析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尺度的主要理论。

9.简析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特征(境界说)的主要理论。

10.简析王国维境界分类的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C       4C     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CDE       3BCDE

三、填空题

1.林昌彝   2.在我者生意 31902    4.静安  5.写境

四、五、六题答案请参考“思考题”部分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纲要:近代文学理论发布于2024-01-17 22:50:34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