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是东汉末年应劭所写的《风俗通义》。
2.陆羽茶经元亮酒,韦家食谱步兵厨。
3.世界三大饮料是茶、咖啡、可可。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
4.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陆羽,字鸿渐,被尊为“茶圣”、“茶仙”。宋代书法家蔡襄著有《茶录》一书,记述了宋代流行的多种名茶。
5.传说造酒的人是仪狄和杜康。魏晋时的刘伶曾写《酒德颂》,以饮酒为德。传说《尚书·酒诰》是周成王的禁酒令。
6.世界上最古老的烹调理论保存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魏晋南北朝时的饮食专著有西晋的《安平公食学》、南齐的《食珍录》、北齐的《食经》等。“韦家食谱”指唐代韦巨源所著《食谱》。明代饮食专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袁枚的《随园食单》,对烹调技艺提出了许多高明见解。
7.中国的“八大菜系”指:鲁、川、粤、闽、苏、浙、皖、湘。“四大菜系”指鲁、川、淮、粤。以风味小吃闻名的菜系是川菜。鲁菜中最具特色的是宫廷菜。鲁菜是“贵”菜,淮扬菜是“富”菜。北京烤鸭属鲁菜,麻婆豆腐属川菜。
8.一般来说,服饰主要有三个作用:御寒、遮羞、装饰。
9.唐代把颜色引入服饰等级制度,规定皇帝着黄色,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色,五品以上着绯色,五品以下着青、绿,士兵着皂色,未入仕途的士子和百姓着白色。唐代还以所佩带銙来区分等级,宋代则以金鱼袋。
10.明代官员的等级可以从补子看出来,规定公侯、驸马、伯绣麒麟、白泽;文官用鸟,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白雉)、六品鹭鸶、七品鸂[氵束鸟](紫鸳鸯)、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执法官)獬豸;武官用兽,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并佩牙牌代替鱼袋。
11.媒人的最早产生,大约在周代。从周代起,规定嫁娶时须行“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2.最初的丧葬方式很简单,古书上叫“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随着氏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个氏族的死者集中葬在公共的墓地,死者的头都朝着一个方向,以表明他们是同一个血缘关系。如果氏族迁移,墓地也要迁移,于是有所谓二次葬,或者叫“复葬”。此时的随葬品很简单,只是一些原始的石器和兽牙制作的装饰品。父权制度确立后,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由氏族的集体合葬演变为夫妻和家庭合葬,随葬品是夫妻生前使用的农具和纺轮。奴隶社会的丧葬方式因死者地位的高下而有了严格的区别,并产生了人殉,后来奴隶主们感到用活人和牲畜殉葬是劳动力的极大损失,于是改用模拟的人畜来殉葬,即我们常见的“俑”。直到明英宗时才命令废止宫女殉葬制度。
13.汉族主要流行土葬,另外也有火葬。但中国的儒学重视伦理道德,认为火葬有碍孝道,所以封建统治者还是明令禁止火葬。我国古代还有石棺葬、悬棺葬。另外,还有藏族地区流行的天葬,即将尸体送到天葬场肢解后,让鹰鹫吃光,因此又叫鸟葬。古代的瑶族还实行过水葬,即将尸体投入江河之中。
14.“四灵”指麟、凤、龙、龟。
15.我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又称年节,古称元日、元旦、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等。过节时的习俗有“洁祀祖祢”、“进酒降神”。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是春节、端午、中秋。
16.中国传统方位喜欢正南而不喜欢正北;传统颜色喜欢黄色和红色而不喜欢白色和黑色。
17.中国传统上以南向为主位、正位和尊位,其次为东向,再次为北向,最次为西向。黄色自古为帝王垄断,成为皇家的专用色。红色也是显贵的标志,有“朱门、朱衣、朱轩、朱轮”等。红色还是喜庆的象征。白色则被认为是凶色,多与死亡、丧事联系在一起,坏女人被称为“白虎星”。婚丧大事被称为“红白大事”。
18.讳有国讳和家讳两种。避讳的方法有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另外封建社会还有“避嫌名”之说。
中外文化交流
1.传说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山形如壶,又称“三壶山”,为仙人所居之地,有长生不老之药,以黄金白银为宫阙。据说齐人徐福在秦始皇时期,曾帅童男童女千人,东渡求药。
2.“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至敦煌后,分为南北二线。北线经现在的吐鲁番、库车、喀什,南线经现在的若羌、和田、莎车,在今马里(古木鹿城)汇合,经里海南沿、巴格达,抵达地中海东岸,转至罗马各地,全长七千余公里。
3.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时的航线是:以广州为起点,驶出珠江口,转向西南方,绕过海南岛东岸,再西南行,贴近越南沿海,越暹罗湾至马六甲海峡,沿海峡向西北,经印度半岛,过孟加拉湾抵达今斯里兰卡,然后渡阿拉伯海,驶入波斯湾。
4.中外交通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及其副手王景弘受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派遣,先后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浏河镇)出发,经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和斯里兰卡,到达印度西岸,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郑和船队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航程之远,不但在15世纪的中国航运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航运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郑和是回族人,本名马三保,因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赐姓郑。
5.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他在元代来到中国。意大利人利玛窦是传教士,著有《天主实义》,他的传教活动注意吸纳中国传统文化,融儒学与天主教义于一体,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朝野名流先后受洗,成为明末中国天主教的三大支柱。徐光启还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李之藻则随利玛窦学习地理和历算。其后,西方传教士龙华民、艾儒略、毕方济、汤若望等相继取得合法身份,先后供职朝廷,并在徐光启的保举下参与修订历法、制造枪炮。清朝建立后,德国人汤若望以一外国人的身份第一次出任清政府的钦天监监正,直至光禄大夫。后来又有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出任钦天监监正,为清王朝主持建造天文仪器,有的传教士还在宫廷充当表匠、药师、画师(朗士宁)、御医等,为推进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利玛窦首先将四书译成拉丁文,随后法国人金尼阁将五经译成拉丁文。法国人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志》是欧洲人研究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三楼
我国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和江西滕王阁。
颜色迷信
1.中国历代视青、赤、白、黑、黄五色为正色,而把五色相杂而产生的颜色如青黄之绿、赤白之红(古指浅红)、青白之碧、赤黑之紫和黑黄之骝黄,看作间色。古人还认为,具备这本体颜色的五方,分别由苍帝灵威仰(东)、赤帝赤熛怒(南)、白帝白招拒(西)、黑帝汁光纪(北)、黄帝含枢纽(中)掌管,又说五方有五帝五佐。
2.颜色等级:概括来说,正色与间色之间贵贱格局被完全打破,正色也可用以表示尊卑。如朱(赤、丹、绛)、紫、黄、黑(玄、皂、缁),多为帝王公卿所用;青(苍)、白(素、缟)、绿则多用于低级官吏和庶民百姓,其中黄、黑、青色尊卑混用。到了隋唐时代,由于封建制度日趋成熟,对颜色的应用有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到唐贞观年间,正式形成了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成为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黄色成为帝王专用颜色,紫色则成为极贵之色,“著紫”成为封建文人奋力追求的荣禄,而历代帝王为了笼络沉下,也往往将紫袍赐予那些品位尚低而不能着紫的臣僚,以示皇帝的特别恩宠。颜色的这种等级妙用,从唐以后,一直延续到明清。
6.民俗颜色:在民俗文化中,崇拜红色,厌恶白色。红色:体现了中国人的追求和向往(物质的和精神的)。它象征富贵、吉祥、喜庆;又象征革命、进步、先进;还象征顺利、成功和有利可得。白色是民族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中国人的摒弃和厌恶(物质的和精神的)。它象征死亡、凶兆、悲凉;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还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还象征奸邪、阴险。黄色因为为封建帝王专用,所以除了农民起义用它来做政治号召外,它在民俗活动中极少出现。紫色作为祥瑞的象征,被封建帝王和道教更多采用。黑色的象征意义比较复杂,一方面它由古代吉色转化为象征颜色、忠厚、正直的颜色;一方面它又由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腐朽、险毒与恐怖的感觉。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选用桃色(桃红色)来象征女性。值得说明的是,中国文化不用黄色象征色情,现在通行的“黄色”观念,实际上是从美国文化中引入的。还有一种与姓有关的颜色现象,即将妻子的婚外性生活称为给丈夫“戴了绿帽子”。它的来源与古代的服饰等级相关。民俗中的颜色含义虽然没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丹它们所表现的吉凶、利害、忠邪等心理趋向和道德选择,大多受到封建制度对颜色界定的影响。
水与中国文化
1.大禹治水是我国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治水工程,也是我国最早的、以治水为主的全国性国土整治工程。
2.中国人对水的享用,主要表现在酒、茶、浴三种水文化方面。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文化要略 :风俗习惯发布于2024-01-17 22: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