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本 知 识

1.唐代近体诗是在沈佺期、宋之问手中完成格律化的定型。

2、日本和尚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保存了我国初唐至中唐丰富的诗学理论资料。

3、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4、传为司空图作的《二十四诗品》堪称是唐代诗歌美学的总结。

5、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美学命题,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主张。

6、宋代诗话的代表作有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7、金代有王若虚的《滹南诗话》,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穷而后工”的理论。他的《六一诗话》首创“诗话”这种理论批评形式。

9、黄庭坚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并开创了江西诗派。

10、宋代提倡婉约派的词论主要有李清照的《词论》和张炎的《词源》。

11、李清照的《词论》作于北宋末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这既是我国有组织有条理的第一篇词论,也是我国妇女所作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12、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一部论述北曲音韵的专著。

13、金元时代理论性较强的曲论专著是钟嗣成的《录鬼簿》。

14、刘辰翁的《世说新语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小说评点类理论著作。

15、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同时又启发了欧阳修“穷而后工”说的产生。

16、司空图的诗论特别是《诗品》的主要思想是佛老哲学。

17、吕本中著有《紫微诗话》、《童蒙诗训》、《江西诗社宗派图》等。并提出了“活法”说和“悟入”说。

18、“文道合一”是朱熹对文学本质的基本看法,也是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

19、朱熹在文学欣赏方面提出玩味、涵泳说。

思 考 题

二十二、皎然《诗式》的诗歌理论。

1)重视诗教。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和圣人的功德相似。

2)“取境”理论。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取境要自然浑成,“情在言外”,具有“文外之旨”。

3)标举“自然”。他赞美曹植“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他把“不用事”(不用典)的诗奉为第一格。

4)论述“复变”。复指复古,变指通变。复变,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反对偷语偷意,主张巧于借鉴,合理偷势。皎然主张自立创新,复古而能通于变,体现了文学发展的辩证规律。

二十三、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

1)文以明道。“文以明道”是韩愈提出的古文运动的主要理论,最早是在《争臣论》一文中提出。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所谓道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

2)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中提出这一理论,论述了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一理论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并影响到后来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的形成。

3)气盛言宜。在《答李翊书》中提出,认为作家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那末写文章无论言长言短、声高声低都能左右逢源。

4)含英咀华,闳中肆外。出自韩愈《进学解》。强调学习古代遗产。

5)务去陈言,文从字顺。他在《答李翊书》中明确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在《樊绍述墓志铭》提出“文从字顺各识职”的主张。强调言必己出的创新精神。

二十四、白居易关于诗歌与政教的关系理论。

1)白居易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诗歌必须为社会服务。《寄唐生》:“惟歌生民命,愿得天子知。”

3)诗歌内容和形式必须互相统一。《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二十五、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涵义。

1)司空图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韵味说。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有韵味的诗歌在形象上的特点是:“近而不浮”,诗歌形象具体亲切,而不流于浮泛;在意境上的特点是:“远而不尽”,诗歌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意境创造上,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2)韵味说的诗化表达主要见于他的《二十四诗品》。

3)韵味说的艺术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A)直致所得。强调诗人深入自然,即目所见,任性率真,而不数事用典。

B)思与境偕。从创作的角度说,是指诗人在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完美统一;从塑造诗歌形象的角度来说,即是指“意”与“象”的结合。

C)万取一收。 即从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挑选出最具有特征又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现象。,

D)离形得似。要求超出具体物象之表,概括其内在的精神本质。

E)妙造自然。自然即天然本色,情意纯真,语淡味隽,虽出于诗人精心创作,但丝毫看不出雕琢的痕迹,是诗人妙造的第二自然。

二十六、苏轼的文学观

1)“有意而言”、“有为而作”。强调文章的现实精神。

2)强调“辞达”。指出文学作品以达意为目的,反对“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答谢民师推官书》)。

3)追求平淡自然。指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答谢民师推官书》)。指出“平淡”是“绚烂之极”(《与二郎侄》)。

4)传神论。主张追求神似,“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王维诗画特点所作的评论。诗画结合,揭示了艺术耐人寻味的美的境界。反映了他对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点和意境美的正确认识,而且融合诗画特点来论述文艺言不尽意的美感特征者,苏轼是古代文论史上的第一人。

二十七、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1)“点铁成金”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其《答洪驹父书》。

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这一理论表现了一定的求变创新精神,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后人不善学习,往往以抄袭代替创作。他信为杜甫诗歌和韩愈散文“无一字无来处”,也不符合实际。

2)“夺胎换骨”也是黄庭坚提出的命题,源出于惠洪《冷斋夜话》。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这一理论虽有一定的借鉴古人、推陈出新的意义,却否定了诗人的自我个性和创造精神,是违背诗歌创造规律的。所以受到后代诗论家的批评。

二十八、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

1)《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性最强。全书共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

2)《诗辨》提出“别材别趣”说。“别材”即是说诗歌创作在题材和内容方面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规定。“别趣”即是说诗歌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

3)“熟参”、“妙悟”说。妙悟是严羽提出的诗歌的独特思维方式,是借禅悟来比喻诗道,因为诗歌审美与参禅悟道的心理过程十分相似。妙悟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诗歌的兴趣情味、审美意蕴、技巧规律等只有依靠妙悟才能把握。其二,诗歌创作也必须依靠妙悟。抓住了艺术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根本特点。熟参前代优秀诗歌,从而领会创作技巧,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作为诗人进行妙悟的重要条件。

4)“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严羽论诗“以识为主”,要求学诗者提高鉴别诗歌优劣的能力,强调学诗入门的重要性。严羽把“以盛唐为法”看作是诗人有“识”和“入门正”的标志。这是他按照自己的的审美标准,通过对历代诗歌进行比较之后而提出的观点。“以盛唐为法”的理由是:第一,盛唐诗歌特别追求“兴趣”,具有吟咏情性、不落言筌、无迹可求的审美特征;第二,盛唐诗歌属于“透彻之悟”,是自觉运用妙悟的艺术思维方法进行创作的;第三,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5)述严羽诗论的局限。忽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只肯定汉魏和盛唐诗歌,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

二十九、简述张炎《词源》的基本内容。

1)《词源》主要总结了宋代婉约词派的理论。上卷论乐律,下卷论欣赏与作法。

2)提出三个评词标准:一是雅正。二是意趣高远。三是清空。

3)对于词律,他认为初学者不必严守,循序渐进即可。

4)张炎对宋代许多词人作了品评,他的理论和批评对宋以后词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古代文论纲要:唐宋金元文学理论发布于2024-01-17 22:40:58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