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人在黄昏阳台上,骤然看到远处的一个高楼,边缘上附着一大块胭脂红,还当是玻璃窗上落日的反光,再一看,却是元宵的月亮,红红地升起来了。我想道:“这是乱世。”晚烟里,上海的边疆微微起伏,虽没有山也像是层峦叠嶂。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

——张爱玲

长江公寓

搬进来才3个多月, 张爱玲就躬逢了一场政治色彩颇浓的大会——在夏衍、巴金、冯雪峰等人发起下,上海召开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有500多位文艺界人士参加,张爱玲也被爱才的夏衍点名通知,她欣然与会。参会时,她登记的名字是“梁京”。有人回忆:当时大家都穿着蓝色或灰色的人民装,张爱玲却穿旗袍,外面还罩了有网眼的白绒线衫,虽然坐在后排,还是很显眼,仿佛有她的坚持。
1951年,大概是《十八春》在报上连载结束后,弟弟张子静去长江公寓看她,问张爱玲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其实也就是想和她探讨一下:解放之后,种种的变化都更剧烈,对整个客观环境如何判断?但是张爱玲默然良久,不作回答。“她的眼睛望着我,又望望白色的墙壁。她的眼光不是淡漠,而是深沉的。我觉得她似乎看向一个很遥远的地方,那地方是神秘而且秘密的。”也许,当年曾写下“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这样敏感句子的张爱玲,已经有了自己的决定。
1952年7月17日,张爱玲离开这里出发去香港,悄然离开了上海。
张爱玲是以向原先就读的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准的名义走的,解放初期,政府对出境审查不像后来那么严格。
1952年8月,调到浦东乡下教书的张子静好不容易回了一次市区,急急忙忙到长江公寓找她。姑姑张茂渊开了门,第一句话就是:“你姐姐已经走了。”然后把门关上。张子静走下楼,忍不住哭了起来。“街上来来往往都是穿人民装的人。我记起有一次她说这衣服太呆板,她是绝不穿的。或许因为这样,她走了。走到一个她追寻的远方,此生再没回来。”

选自蒋俭《上海文学散步:48位现代文人与上海》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张爱玲的一生发布于2024-01-16 22:58:51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