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嘉靖,明宪宗孙,父兴献王朱佑杬。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四日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六十岁, 庙号世宗,死后葬于永陵。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炮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明世宗朱厚熜,正德二年(一五0七年)八月十日生于兴王府,十 木年(一五二一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嘉靖四 十五年(一五六六年)十二月十四日逝于乾清宫,享年六十岁,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气次年三月十七日葬永陵。

孝洁肃皇后陈氏,世宗元配,元城人,都督同知陈万言女。嘉靖七年(一五二八年)十月二日病故。世宗下令丧礼降等,谥“悼灵”,葬天寿山袄儿峪。嘉靖十五年(一五三六年),礼部尚书夏言上奏说: “先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七岁,夭崩溢悼,虽侔古法,而灵义有六, 类非美称,请下翰林更谥.”于是改谥为“孝洁”穆宗登极后,上尊溢 “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迁葬永陵。

孝烈皇后方氏,世宗第三后,江宁人,左都督安平侯方锐女。世宗即位十年尚未得子。大学士张孚敬上言:“古者天子立后,并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妇、八十一御妻,所以广嗣也。陛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为子嗣计.”世宗遂于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三月, 选方氏(即方皇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杜氏、九人册封为九嫔。

方氏被册封为嫔后的第三年,世宗的第二位皇后张氏被废。方氏因“端慎不怠,甚称帝意”,被册立为皇后。并册僖嫔沈氏为辰妃, 丽嫔阎氏为丽妃以副之.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年)十一月十八 日,方氏逝世,世宗因她在嘉靖二十一年的“宫婢之变”中救过自己的命,下令以元配皇后礼仪葬永陵,并命将其棺椁停放于皇堂(玄宫主室)棺床上左侧,经礼部大臣建议,仍命放置右侧。谥孝烈皇后。隆庆初,上尊谥“孝烈端顺敏恵供诚祇天卫圣皇后”。

孝恪后杜氏,穆宗生母,大兴人,庆都伯杜林女。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封康嫔,十五年(一五三六年)进封为妃。三十三年(一五五四年)正月十一日去世,賜溢“荣淑”,葬金山。穆宗即位,上尊溢“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迁葬永陵。当时,孝沽陈皇后、世 宗皇帝的槍椁一同葬入陵内.其安葬的情况有“依次列祔”的记载, 这说明,永陵一帝三后系同葬一室。

由于永陵用料考究,规制宏阔,明隆庆《昌平州志》称其:“重门严邃,殿宇宏深,楼城巍峨,松柏苍翠,宛若仙宫。其规制一准于长陵, 而伟丽精巧实有过之”

永陵卜选的主持人是礼部尚书方献夫,参与者有钦天监监副李鉴、致仕兵部员外郎骆用卿、工部尚书刘麟、都给事中王汝梅、御史赵 兑,还有江西曾、杨、廖氏等风水世家后裔。

根据礼部尚书夏言的提议,嘉靖十五年四月“行取江西曾、杨、廖氏子孙精通地理者卜山陵吉地”,最后寻址于十八道岭前,并改名阳 翠岭.

昔日廖均卿表奏曾曰:

详察各处山川,堪建营陵,均处惟昌平县东黄土山,一十八道峰岭美丽,真堪灵室根基。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年)冬十二月,岁次丙寅,嘉靖皇帝葬阳翠岭,曰永陵,时中元四运,二黑值年。

《明世宗实录》卷一八五,记载永陵卜选:

先年悼灵皇后丧,上密谕大学士张孚敬令致仕官骆用卿,择地于十八道岭及橡子岭,两具图说以进。

明嘉靖十五年(一五三六年)三月,世宗及钦天监官、随从大臣再次审视,均“以十八道岭为胜”。于是,世宗下诏:

适观吉地咸可为陵。朕惟祖宗所遗此,本诸天赐……今日既定,宜勿他适。

参与永陵选址的风水师,据文献所载有如下数位:
明世宗嘉靖十五年,江西曾邦旻奉诏相寿陵,造寿宫,授钦天监博士。曾邦旻,字寅甫,号罗山,嘉靖丙申年,诏入京,相造寿宫,授钦天监博士,九年成功进阶正七品。曾邦旻为明朝万历皇帝看风水带回了两个妃子。曾罗山可自由出入宫廷,有一年,他要告老还乡,皇 帝恩准,派太监护送,他离开皇宫时,皇后娘娘正在楼上,曾罗山不禁抬头看了皇后娘娘几眼。太监不愿意送曾罗山,趁机回头报告皇帝 说:“皇上,刚才罗山有亏心之举,他胆敢偷看皇后娘娘。”皇帝说:“好 啊!替朕看看皇后何时生太子”曾罗山说:“明年八月十五子时生太子。”皇帝说:“若明年八月十五皇后不生太子,你就犯了欺君之罪,罪当处斩。于是曾罗山又在京城住了一年。第二年八月十五皇后果然生太子,曾罗山前去讨赏。皇帝很高兴,皇帝赏賜曾罗山金银财宝, 还赏给他两个宫女,随他回家服侍。后来这两个宫女死后也安葬在罗山墓两旁。

孔兴浙等修,孔衍倬等纂,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0年)刊 本,江西省《兴国县志》卷十三《方技》:

曾邦旻,字實甫,嘉靖丙申(公元一五三六年)诏入京,相造寿宫,授钦天监博士,九年功成,进阶正七品。

蒋叙伦等修,萧朗峰等纂,清道光四年(公元一八二四年)刊本, 江西省《兴国县志》卷三十《方技》:

曾邦旻,字寅甫,嘉靖丙申(公元一五三六年)诏入京, 相造寿官,授钦天监博士,九年功成,进阶正七品.廖文政奉诏建永陵,授钦天监博士。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年),江西曾学宾(鹤宾)奉诏,授钦天监博士。清赵之谦等撰,光绪六年刊本,《江西通志》卷一百七十《方术》:明,李绸,善地理,为世宗营寿陵,特授钦天监博士。 (《新曷县志》)

胡玉春撰《廖文政与嘉靖皇帝》:兴国三僚廖文政通过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嘉靖 皇帝的御用堪舆师。“风水状元”,那他留下了什么风水作品呢?

廖文政入朝是在明世宗嘉靖十五年.在嘉靖帝之前,昌平的天寿山已经葬了七个皇帝,嘉靖皇帝登基后,也在天寿山的阳翠岭选定了寿宫,但他认为,天寿山风水虽好,但已经点穴七处,最好还是另选一处。他选拔堪舆国师的目的,便是希望在天寿山之外,再找一块吉壤。廖文政入朝后,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嘉靖帝便領廖文政巡视天寿山,并让廖文政对天寿山原有的七陵逐一评价,廖文政奏道:“长陵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四山拱位,穴法天然,夺天下之正气, 为万世之鴻基。宪陵格局小巧,砂完气聚。景陵砂水无情, 穴法不明。茂陵明堂广阔,龙穴分明,山势奇特。裕陵一山 一水,所聚来脉不明,四山不顾。泰陵来脉不正,砂水无情, 又且水冲山射。康陵山麓水恶,右山昂头,左砂随水。”嘉靖帝闻言大喜,当即宣布赏银二十五锭,并让廖文故为其寿宫点穴。嘉靖的寿官是他登基后选定的,在天寿山的十八岭前,廖文政为其堪定择向,是为永陵,十八岭因之更名为阳翠岭。嘉靖皇帝还打算将其父母的陵墓从外地迁入天寿山,让廖文政为其择址。嘉靖十七年三月,廖文政给嘉靖皇 帝父母的陵基选了三个陵址,供嘉靖选择,都还是在天寿山 一带。第一个是金川岭,癸山丁向,为上吉之地;二是西井左一山,乾山巽向,为次吉之地;三是懿山,也是乾山巽向, 也是次吉之地。嘉靖皇帝后选了懿山之地,更名为大裕山, 即为显陵。但此陵建好后,性格多变的嘉靖皇帝未将其父母的骸骨移去安葬。这个风水宝地以后成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穆宗的寝陵,更名为昭陵。嘉靖帝父母的显陵以后选址在湖北钟祥县的纯德山。嘉靖十八年二月十六日,廖文政随嘉靖南巡到钟祥纯德山,为显陵点穴,定艮山坤向。

廖文政因为择陵有功,嘉靖皇帝曾多次晋升他的职衔, 还颁诏特授廖文政为“登仕佐郎”。三僚廖氏家谱中,还辑录了这份诏书:钦天监漏刻博士廖文政,夙业星文,顷膺召命,用居台监,推测益宜有明恩,用召显渥。兹特将进尔阶登仕佐郎, 赐之敕命,尔其益励,乃心以宏,乃业嗣膺,显秩副兹训词, 钦哉。

嘉靖十八年,河南、安徽段黄河泛滥,不仅冲毁两岸田园,还直接冲坏了凤阳白塔寿春的皇陵,廖文政作为治河钦差,亲驻凤阳府,征发安徽、河南三万民夫,治理黄河三年, 功成后辞官返回兴国三僚,建书房“廉泉书舍”,隐居读书。

廖文政从嘉靖十五年出山,到嘉靖二十一年功成返乡, 为皇家服务七年,不仅为大明皇家择建了气势扶宏的陵墓, 而且为黄河治理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返乡时,携带了一张巨幅“黄河图",让后人每年挂在祠堂里供人观瞻,只是未能流传下来,甚是可惜.

何宗阳撰《三僚的风水“状元”廖文政):兴国县的地方志对廖文政有一个简单介绍,可惜只有三十六个字:“廖文政,三僚人,明嘉靖十五年(一五三六年) 奉朝廷诏命,迁造仁宗朱高炽墓献陵有功,授钦天监博士 ” (《兴国其人物录》第三十一页)这段文字遗失了廖文政一个最重要的史迹,他是明朝廷通过对堪舆术士专门举行的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状元”。廖文政的事迹,在明朝海瑞任兴国县令时,其后齋就刊印了一本有“海青天”建辞的《文政公实录》。海瑞题的是廖文政像赞,内容如下:

德容怡怡,冠服堂堂,

狱渎明监,星斗胸藏。

上既克钟鸣鼎食之光,下肇莅任布政之祥,

荣膚国师以流芳,何必拘拘林儒郎.

公之有庆,悠久无疆。

州海瑞题赠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刚直不阿的清官,他推崇的“国师” 廖文政,自然是一位不同响暗的堪舆大师。

廖文政从三僚出山入朝是很偶然的。明代嘉靖十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嘉靖皇帝巡视了昌平的天寿山(今十三陵所在地)后,下诏礼部说“朕观天寿山五建陵矣,若又拘此山, 恐非所以为万世之计。卿宣访求精通地理之人,于畿近地或与天寿山相近之处,博选吉壤,以备后用。钦此钦遵。”礼部尚书夏言奉旨,遣使各州访求精通地理的人才,几经筛选,最后选入朝廷的堪舆大师共八名。谁是八人中“状元“ 呢?夏尚书想出了一个最直接的办法——考试。

考试方法用的是从进士中选状元用的“庭试”,参加应试的堪舆大师有:廖文政、曾邦旻、廖胜慨、曾鹤宾、曾老三、 廖才超、刘善山、杨继志等八位,其中前四位均来自三僚村。 由夏尚书亲自坐堂主考,礼部的司中郎员外主事监考。考 题是:“盖穴有三吉,葬有六凶,有山五不葬者,何曰吉?何曰凶?辨之果皆合于理而不足凭乎?抑多居其畜会贵之。 望而不信地理之家书多,必本注大要,试悉言之,以观汝术。”

廖文政把他当时作的八股文内容誉录了一份,留以后代学习,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这篇堪舆“状元”的大作: 赣州府兴国县衣锦六十三都廖文政,年四十四岁。

破题曰:夫穴有三吉,葬有六凶,天光下临者,乃日月星辰也。天光一照,此地加豪,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 现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功力之具,趋合 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盖六凶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不 乘为二凶,为小图大为三凶,凭福恃势为四凶,潜上福下为 五凶,变应为怪为六凶。经云:“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文长后略)

廖文政的文章被嘉靖皇帝钦点为第一名,即授钦天 署博士官职,一举成为皇家御用堪舆师。

浙江余姚骆用卿:明张瀚著《松窗梦语》卷五《堪舆纪》云:

世宗朝骆太常者,浙之永嘉人也。与故相张文忠同色邑里,精堪舆术.张时巳举于乡.将上春官,邀骆祖莹登览。 骆一望诧曰:“此地十年当出宰辅.”乃抚张背曰:“惜公之齿长巳,尚未登第.何能应之?”次年,张成进士,任南部郎,以议献庙礼称上意。乃召入,不次擂用,六年之间,晋陟宰辅,因荐骆于世皇.令卜寿官,即今永陵,骆所卜也。骆官止太常少卿,用其术而不显其官,张之意念深矣!后骆自北来归,将至清河,睹山峦秀拔,指示舆人绕山而行,登山麓一 冢,云“此中大有佳处”询为谁氏其,上人日:“丁秀士父莹也.家贫无依,墓傍之庐,即其居矣!”骆造庐请见,语之曰: “来岁大魁,属之君矣!”即如其言.丁名士美,己未状元,官至亚卿。夫丁以寒士起家,何所营求,亦会逢其适耳.

清俞卿修,周徐彩纂,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年)刊本,浙江省 《绍兴府志》

骆用卿,余姚人,积学不第,以经术授徒他郡,族故有戍籍在关中,适征檄至,应代者不欲往,侦用卿解馆归未至家, 贿来卒仓猝以用卿行,至彼以卫学生中陕西乡试。正德三年进士,历官兵部员外郎,致仕侨居通州。精堪舆术,嘉靖中建初陵,大学士张孚敬与尚书汪蘇交荐之,择地于十八道 岭,具图说以进,遂用之,即永陵是也.用卿卒于通州。

清《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六百七十九卷堪舆部:

按,《浙江通志》:用卿,余姚人,正徳三年进士,历官兵部员外郎,致仕。嘉靖中建初陵,大学士张孚敬、尚书汪妹鋐荐用卿精于相地理,上命择地,具图说以进,即永陵是也. 然用卿尝叹曰:天生骆某,乃以地师终也。

永陵的营建在世宗皇帝登极后的第十五个年头。系其在位时营建的寿宫。但其卜选陵址却是在嘉靖七年(一五二八年)皇后陈氏去世之时。当时世宗命辅臣张璁及兵部员外郎骆用卿等人,为陈皇后选择陵地。同时也秘密选好了自己的陵地。

骆用卿在嘉靖年间以通晓风水术闻名,他来到天寿山后,外观山 形,内察地脉,为世宗选择了橡子岭和十八道岭两处吉壤。随后世宗 就带领从臣和钦天监官员,到骆用卿为他选定的两处吉壤察看。看 后觉得十八道岭风水最佳,决定在那里建陵。但还不放心,又派人到 江西一带找来著名风水师杨筠松、曾文辿、廖三传的后人再次察看。 最后十八道岭被确定为建陵地点°世宗嫌十八道岭山名不雅,下诏更名为阳翠岭。嘉靖十五(一六三六年)四月二十二申时,浩大的陵 工开始了。世宗皇帝亲自主持了祭告长陵的典仪,武定侯郭勋、辅臣李时,奉命总理山陵营建事宜。在这一天动工的还有其他七陵的修缮工程、长陵神道甃石以及石像生加护石台等工程。

在营建过程中,世宗打算按照长陵的規制进行营建,却又不好把 话说明,就虚情假意地对大臣们说:“陵寝之制,量仿长陵之规,必重加抑杀,绒衣瓦棺,朕所常念之。”大臣们对世宗话心领神会,送给 世宗御览的陵寝设计图只比长陵规模略小,因此很快得到世宗同意。

建成后的永陵与前七陵相较,确有独特之处。

首先,是规模宏大。在古代陵园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陵园殿庑、 明楼及宝城规则。按照《大明会典》的记载,永陵宝城直径为八十一 丈,裬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而超过 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门面阔五间则与长陵相等,其 后仅定陵与之同制。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前七陵 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 制,建有东西长街。《帝陵图说》曾记载这座外罗城的由来。

永陵既成,壮丽巳极,为七陵所未有。帝登阳翠岭顾工部曰:“朕陵如是止乎? ”部臣仓里对曰::外尚有周垣未作。” 于是周遭甃砌,垣石坚厚,壮大完固。虽孝陵所未尝有,其 后定陵效之。

当然这段文字系出自传闻。因为按《明世宗实录》卷一八七的记载,当时夏言等人拟定的永陵陵寝制度,是按照世宗的旨意,把皇妃从葬之式与陵园制度一体考虑的“更确切的说,世宗皇帝是想把自己的妃子们也葬在自己的陵园内,于是夏言等人设计了外罗城,以便将皇妃们埋葬于外罗城之内,其布葬的位置则拟在“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亦即明楼前左右宫墙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后来世宗的皇妃们的墓室虽然没有按原议定的方案,修在外罗城内,但外罗城则按原定计划修建了。

永陵的砖石结构的明楼,造型新颖的圣号碑,别具一格的宝城城台设计,以及宝城墙花斑石垒砌的城垛,裬恩殿、裬恩门“龙凤戏珠" 图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没有的,这些做法后来为定陵所效法。

清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朝廷修葺十三陵时,永陵也得到了修整。当时永陵的裬恩门和祾恩殿虽然“头停椽望尽属破坏,柁、檩、 枋、垫亦有糟朽”,但由于初建时用材宏壮、施工精细,其大木构架尚无大损。负责修陵的大臣金简、曹文埴等人本应建议按原制修缮,可是鉴于十三陵修缮范围较大,至乾隆年间楠木已经“采伐殆尽”,若 “仍照旧式修整,则长陵、永陵两处购求大木更难办理”的情况,经过商议,提出了这样一个拆大改小的建议:“拟将永陵享殿等处拆卸,一 切柱木大件先尽长陵均匀配用。其永陵宫门、享殿,再将拆下两成各座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规制建造享殿五间、宫门三间。‘'他们认为,“如 此转移筹办,不独长陵规模可仍其旧,轮奂维新,即永陵殿宇亦得与 诸陵一律缮治整齐,观瞻并皆宏敞。”这个建议在今天看来是不符合 文物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的,但在当时也只能采取这一方式,因为乾隆皇帝下令修缮十三陵,目的在于怀柔汉满两族关系,以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其政治目的是居于首位的。只要政治目的达到,陵园是否符合原制并不重要。而按照这一建议实施,则会压低修陵的经费。 所以,金简等人的奏折呈到宫廷内,乾隆皇帝很快就准奏了。永陵的裬恩门、祾恩殿因此全部被缩小规制建造:裬恩殿由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缩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顶由重檐式改建为单檐歇山式;裬恩门由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缩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的形制未变。

民国年间,乾隆时期改建的裬恩殿、裬恩门相继塌毁。至今台基上还完整地保留着改建后门、殿的柱础石。明代门、殿的柱础石保留 不多,但可以看出其体量明显大于改建后的柱础石。其中裬恩殿现 存明代重檐金柱柱础石鼓镜部分直径达一点二米,比长陵的仅少 厘米。可以想象明朝时永陵祾恩殿的楠木是粗壮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明世宗朱厚熜永陵发布于2024-01-16 22:55:00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