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陵居于永宁山下的中心位置,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西陵界域内除皇家墓葬群的陵区内,尚有“西陵八景"之说,使西陵成为名胜聚集之地。清末泰宁镇总兵陈増荣称颂西陵风景为“幽秉诸州冠,诚畿南胜地“。原高易铁路梁各庄站的站台上有一通石碑,长宽各约二尺。厚为六寸,碑上阴刻陈增荣撰写的《西陵八景》短文一篇和《西陵八景图》一幅,字体规整秀丽,画面细腻生动,并附有说明。可见“西陵八景”早在清末即已名闻遐迩,脍炙人口。如今这 八景皆存:“荆关紫气”、“云蒙叠翠”、“拒马奔涛”、“峨眉晚钟”、“奇峰夕照”、“福山捧日”“华盖烟岚”、“易水寒流”。分述如下:
荆关紫气:西陵陵区西三十公里有紫荆岭,其上建有内长城重要关口之一的紫荆关,金代称为金坡关。紫荆关城脚下漫山遍岭长满紫荆树,盛夏荆花绽开,如同紫气弥漫,芬芳四溢,逆风香飘三里,故称此景为“荆关紫气”。
云蒙叠翠:西陵陵区西十五华里有座云蒙山,云蒙山高峰直刺青天,云雾缭绕,悬崖峭壁,层层翠绿,所以此景为“云蒙叠翠”。
拒马奔涛,拒马河源出太行山东侧涼源县境内,途经易县,奔流五百里而入大清河,据史书记载:晋朝刘琨曾率军守卫在此河,抗拒后赵主石勒的兵马,故而此河得名拒马河。河水流经西陵以西重山之中,由高而下,波涛奔腾,如万匹脱缰烈马,巨浪轰鸣,故此景称为 “万马奔涛,
峨眉晚钟:西陵陵区西六公里有白云山,山腰处有峨眉寺巧立岩头。每当薄暮时分,阵阵暮钟,令人发思怀乡之幽情,另有一番静远安宁之格调。
奇峰夕照:泰陵北五公里有奇峰岭,影壁山独立众峰之前,壁如剑削,与屏风毫无二致。每当红日西斜,傍于峰巅,逆射金光万道,烁烁繼眼。陈增荣撰《西陵八景》文中,描写此自然奇景为:“高峰插云, 环山拱塞,春秋晚笄,落日段然。”
福山捧日:福山位于泰宁镇酉一公里许,两峰高耸对峙,每逢红日升起,正对两峰之中,构成峰峦竞秀,两山捧日的优美画面。
华盖烟岚:泰陵东南有东华盖山,是泰陵的前照山,髙耸入云,气势雄伟,雨雪过后,远观此山,烟雾空蒙,若轻纱抖展,漫遮山腰。陈増荣赞美此景:“领袖群山,秀耸天外,晚霞朝雾,滴翠沾衣。”
易水寒流:易水河流经西陵陵寝正南五公里,清波激溜,潺潺作响,两千三百年前古义士荆轲南渡刺秦即在此地,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相传《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卧冰”的故事就发生在易水河。民间传说因王祥卧冰求鱼以养母亲,和荆轲剌秦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天动地,所以易水河四季常流,严寒季节也不结冰。
泰陵建于雍正八年(一七三0年),乾隆二年(一七三二年)竣工。 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甫皇贵妃。
泰陵的建制完整,和明十三陵、清东陵的帝陵相仿。进入陵区的 第一个建筑物是联拱式五孔石桥。桥北由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围成一 个广场。牌坊巍然壮丽,洁白素雅,上面刻有山水、花卉和珍禽奇兽。 广场北面的大红门是泰陵正门。门前有两座石麒麟,两侧有两座下 马碑,碑上刻写“官员人等到此下马气进入大红门便是宽十米,长五里的神道,大红门内右侧的具服殿,是皇帝或主祭大臣更衣之处,前面有座大碑楼,重檐歇山,黄瓦盖顶,内竖两座圣德神功碑。碑楼外 广场四角,耸立着四根汉白玉雕刻华表。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宽阔平坦。神道上排列的石像生,形象逼真,刀法细腻。文臣武将衣着上的纹饰,文臣手中的朝珠,武将剑鞘上的图案,甚至动物的鬃毛,鞍驮上的图案花纹,都清晰可辨。神道两边苍翠的松墙,层次分明,阵风吹来,松涛滚滚,显得格外的古雅肃穆。神道中有一座蜘蛛山作为影壁,影壁之后是龙凤门,四壁三门,壁上有用琉璃制成的云龙花卉装 饰,精致美观。从大红门到龙凤门,神道上每一建筑都分布在视线的 终点,使人一直笼罩在谒陵的庄严肃穆气氛之中。
龙凤门前有三座三孔石桥并排跨过玉带河。桥北的小碑亭内石 碑上用满、汉、蒙三种字刻有皇帝的谥号。亭东为神厨库,是当年存放、制备祭品的地方。神厨库外东南角有一井亭。亭北面东西两侧有朝房和守护监狱。
再往北是隆恩门。门内左、右各有焚帛炉一座,两侧是东西配殿。东配殿原为放祝版的地方,现辟为“清代武备展室”。西配殿原是喇嘛念经的地方,现辟为“清代瓷器展室〞隆恩殿是泰陵的正殿, 坐落在正面站台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大殿梁杭上装饰着金线大点彩画,杨中心的画是“江山一统”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气氛肃穆。殿内几棵明柱,沥粉贴金包裹。三个暧阁中原供有佛像和皇帝、皇后牌位。
隆恩殿后面是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和明楼等建筑、石 雕。石五供祭台的南北两面,雕有上、中、下八仙的法宝,如吕洞宾的宝剑、何仙姑的莲蓬、铁拐李的宝葫芦等。明楼上的朱砂石碑,用满、 汉、蒙三种文字刻着皇帝的庙号。从明楼有马道通往宝城。宝城上面的宝顶,有一棵树干虬盘曲回的卧龙松。宝顶下面就是存放皇帝棺椁的地宫。
泰陵东侧有泰东陵和泰妃园寝。泰东陵葬有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泰妃园寝内葬有裕妃、齐妃等二十一个妃子。
泰陵以元宝山、蜘蛛山为远近案山,左右砂缠绕,形成完整的砂山体系。
到雍正登基后七年,命怡亲王允祥、大臣髙其倬和户部侍郎洪文澜,在东陵找遍都没有适当地方,勉强可用唯偏北的九凤朝阳山,可惜此地规模虽大,形势未全,只好放弃东陵建墓的计划。最后众大臣在易州境内永宁山太平峪,发觉一处合适结穴,在奏报上称:“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水,美不胜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诚 万年佳城也。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千里蟠结之福区, 开亿万斯年之厚泽。
皇陵选址很注重水势,其选址经过,《清世宗实录》卷八十九记载,泰陵选址时,诸王大臣议奏,认为泰宁山太平裕万年吉地:“襟带百川,分水以拒马、源沱为界。
众人以为其形局实属“大地之凝麻”,因此被雍正看中。 晏子有《清东西陵》,叙述选址经过:
清世宗原来也准备葬在遵化州境内,即位之后,他先后派人在遵化境内,沿长城一线的孝陵、景陵近地马兰关、平顶山、鮎鱼关、大安口、冷鷲头、沙波峪、罗文峪、甘家峪、马歸峪等处选择万年吉地,最后在遵化州之东的九凤朝阳山 地方为自己选定了陵址。
这里虽然位于遵化州城之东,但毕竟与世祖孝陵和圣祖景陵距离不远。选定之后,又准备了一批墓料和砖瓦石料,准备动土兴工。但是经过那些堪舆家的反复勘察之后, 认为此处规模虽大,但“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 可用”。
为了保证万年吉地的质量,世宗又派出堪舆家在各地进行选择。经过反复踏勘和比较,怡亲王允祥和大臣高其倬向世宗推荐了一块上吉之壊,这就是易县泰宁山太平峪。 他们称颂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 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世宗皇帝看了奏折之 后,也觉得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壊“。
雍正最初在昌瑞山附近的九凤朝阳山为自己选定了陵址,当工程即将展开时,却变卦了。清王先谦《东华录》载雍正传下手谕:
此地近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遂改选去孝陵、景陵百里的易县永宁山太平峪建造陵墓。 清和珅等撰《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十《易州》记载。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第三节 易县清世宗雍正泰陵发布于2024-01-16 22: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