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自古以来,如果要形容某位医生医术高明,人们总会说他是“华佗再世”,形容他的医术像华佗一样高明,能做到药到病除。
由此可见,在中医界,华佗这位东汉末年的名医地位之高、名声之大。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是一位时刻心系天下百姓疾苦,不肯屈服权贵,不愿意只为曹操一个人看病的名医。
因此他拒绝了曹操的高官厚禄,借口妻子病重离开曹操,最后被曹操杀死了。
华佗死于曹操之手,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华佗之死,责任果真全在曹操吗?华佗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
如果我们掀开历史的真相,仔细进行分析后便会感觉,恐怕华佗之死,也不全是曹操一个人的责任。华佗被杀的背后,还有着极为复杂的政治原因。
华佗,一位想当官的名医
按照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上面的说法,是说曹操得了头痛症,疼得死去活来,太医们对此束手无策。
于是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将华佗请来后,华佗认为曹操的头痛病根在脑袋之中,要想根治,只有先服下自己发明的“麻沸散”后,再用利斧砍开曹操的脑袋进行手术,才能彻底根治。
曹操向来多疑,听到华佗的这个治疗方案后,认为华佗是要借机杀掉自己,于是将华佗关进了大牢。后来华佗在狱中被杀,他花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医书《青囊书》也就此失传。
曹操杀华佗的故事,被《三国演义》收录在“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一章之中。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本身并不是史书,而是一部小说,所以上面的一些说法,和历史真相还是有不小的出入的。
所以要弄清华佗的真实死因,我们不能只相信《三国演义》,而是要首先弄清楚华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 今安徽亳州) 人。他通过广求博访与自己钻研,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善外科。
华佗并不是天生的神医,在他年轻时,也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他最大的愿望也是依靠读书去入仕做官,学习医术,这只是他的一个“业余爱好”。
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是所有读书人信奉的真理。华佗生活的东汉时期,依靠读书实现做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虽然当时没有科举,但要想当大官,还是得精通经史子集。
所以东汉末年,洛阳国子监中的太学生就超过了3万人。相比之下,医生虽然也有一些社会地位,但还是远远比不上读书做官。
所以对华佗来说,他的第一选择,也是和普通人一样的,那就是靠读书去实现当官的梦想。
华佗也不是没有做官的机会。有一次,沛国相陈王圭听说了华佗的大名,举荐华佗为“议郎”,但却被华佗拒绝了。
这并不代表华佗淡泊名利,而是因为华佗是一个很骄傲自负的人,他看不上陈王圭举荐的“议郎”这种小官,而是想待价而沽,寻找更好的机会。
但是机会并不是每刻都有的。失去这次机会后,伴随着东汉末年政府的腐朽,汉灵帝和手下的十常侍公开卖官鬻爵,想当官只有两条路:
一是出生于官宦世家,依靠家庭的荫庇走上当官的道路;二是家里特别有钱,花大价钱买个官当。曹操的父亲曹腾便是花八百万买了个“太尉”,迈入了“三公”的行列。
可惜以上这两条,华佗都不具备。他既不是名门之后,又没有万贯家财,所以在失去了那次机会后,再也没有迎来做官的机会,只得退而求其次,走上了从医道路。
后来即使成了名医之后,华佗也经常流露出后悔的意思,后悔当年年少轻狂,没有抓住入仕为官的机遇。
陈寿在《三国志》的的《方技传》中详细描述了华佗的这些思想活动:“(华佗)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一语道破了华佗从医以后的心态。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接触过很多的高官权贵,看到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后,华佗更是深深地感到和他们想比,自己这个所谓“名医”简直不值一提。
随着名气的越来越大?请华佗看病的权贵越来越多,华佗的失落感也越来越强烈。久而久之,华佗不淡定了,他的性格也变得特别乖戾,越来越极端。
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华佗性格上的缺陷,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
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华佗也在时刻等待着做官的机会的到来。但是他等啊等啊,始终没有等到特别好的机会。在这期间,他四处行医,医术越来越高超。
轰动天下的“刮骨疗毒”
客观的说,华佗是个医学天才。他在行医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依靠这种麻醉药,华佗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外科手术。
《后汉书·方术列传》是这样记载华佗为人做手术的:“先以酒服麻沸散, 既醉无所觉, 因刳破腹背, 抽割积聚。若在肠胃, 则断截湔洗, 除去疾秽, 既而缝合,敷以神膏, 四五日创愈, 一月之间皆平复。伤口不痛,人亦不自寤。”
就这样等了很多年,做官的机会没有等到,华佗却等到了一个让他名扬天下的机会。
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关羽和曹军作战时,右臂中了敌人的毒箭后肿得老高,无法继续指挥作战。手下人于是便为关羽四处访寻名医,将华佗请了过来。
华佗为关羽检查之后说:“将军你的手要想根治,必须要把让我用刀把肉割开,刮去骨头上的毒,再缝起来。但是这个手术很疼,我怕你吃不消。”
关羽听完哈哈大笑,伸出了右臂说:“你现在就动手,我喝我的酒就是了!”于是华佗用尖刀把关羽的肉割开,替关羽手术。刀子在关羽的骨头上来回刮,发出悉悉的声音,关羽却面不改色,继续喝酒。
手术做完后,华佗说:“我给人看了一辈子的病,没见过将军这样的人。君侯真天神也!”关羽大笑着说:“先生的医术实在高明,我这只手臂现在一点也不痛了。先生真是神医!”从此华佗的名气传遍了神州大地。
《三国志》中,并没有说为关羽手术的医生是华佗,但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当时有这种医术的,除了华佗之外,没有第二个了。
为曹操治病遭遇不测
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事传到了曹操那里之后,恰好曹操正饱受头痛病的折磨。于是曹操将华佗召去,告诉华佗自己有“头风”的顽疾, “每发, 心乱目眩”,苦不堪言。
华佗为曹操检查之后,取出银针,给曹操扎了几针,延缓了曹操的疼痛。但华佗告诉曹操,这个病特别难治,不动手术是没办法根治的。
曹操却没有立即相信华佗的话。生性多疑的曹操认为,华佗是在夸大其词,不过是想利用为自己治病的机会?要挟曹操给他官做。
曹操曾对荀攸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但他却不肯尽心尽力地治,只不过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
曹操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但曹操的性格,岂是愿意受人威胁的?所以他也装糊涂,没有满足华佗的要求。
华佗虽然医术高明,但要论起玩心眼,十个华佗也不是曹操的对手啊!
华佗呆了几天后,见曹操没有动静,于是便试探地向曹操请假,说自己要回家取药方,借机离开了曹操。
后来曹操几次征召华佗,华佗都以妻子生病等等借口,不搭理曹操。曹操多次写信催促,还让当地的官员上门去请, 但华佗“恃能厌食事”,认为曹操有求于自己,在没有封自己官职的前提下,拒绝回去给曹操看病。
这下子算是惹怒了曹操。曹操派人去调查华佗的老婆是不是真的有病,要是真有病还则罢了;要是没有病,就把华佗抓到许都来。
就这样,华佗被抓到了许都的狱中。虽然也有人替他求情,但曹操一律不听,并对着求情的人说:怕什么,死了张屠户,就吃不到猪肉了吗?(不忧, 天下当无此鼠辈耶?)”然后毫不犹豫地处死了华佗。
据说华佗临死前也后悔了。他拿出自己写的一卷医书送给狱吏,对狱吏说: “这本书可是能救活无数人的,你要收好啊!”但是狱吏个个都怕受到牵连,没一个敢接的。华佗只得长叹一声,一把火把医书烧成了灰烬,之后引颈就戮。
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呢?
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很少乱杀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大不敬罪”,二是“不从征召罪”。
而真正致华佗于死地的,就是这个“不从征召罪”。《汉律》中对“大不敬”罪的处罚其实并不是特别重,何况曹操并不是皇帝,所以华佗的“大不敬”,远没达到“当斩”的程度。
但是在《汉律》中,“不从征召罪”的最高量刑标准,就是死刑。特别是在汉末三国时期,无论是中央政权,还是割据政权,对这一条都执行得很严格。
所以曹操用这条罪名治华佗的罪,华佗无处申辩,就是帮他讲情的人,也找不到法律上的空子。
华佗之死背后的政治原因
央视《百讲讲坛》主讲人、河南大学著名教授王立群先生对华佗之死,提出过一个新的看法:在东汉末年,不只是曹操,就是所有官僚阶层,都没有把“医生”看作是“人”。
所以华佗冒犯并触怒了曹操,曹操杀起他来,一丝犹豫都没有。
王立群先生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不少史学家的赞同。不管华佗医术有多高明,他的身份始终是个庶人。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是不会把他这样的“庶人”当“人”来看待的,包括曹操,也只把华佗当成一个不过是有一技之长的“鼠辈”,杀了他根本没有什么政治影响。
王立群先生还认为,曹操身处在汉末群雄割据的乱世,他想平定天下,就必须要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要求属下对自己绝对服从。
当他的权威受到挑战时,一般对挑战者都不会手下留情,除非在有特别的政治需要的情况下,才会采取“宽容”的态度,否则,是一定要维护自己的权威的。
当时的曹操已平定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当时汉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虽然曹操没有称帝,但在他的内心,自己就是皇帝,下属就是臣子,他的号令,其他人必须无条件遵从,否则肯定是会受到严惩的。
华佗违抗了曹操的命令,使曹操的政治权威受到了否定,这是曹操无法忍受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为了实现自己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必须杀掉华佗。从这一点上来说,曹操是对的。
曹操是一个有着矛盾的双重性格的人。他有时嗜杀成性,有时又悲天悯人;既宽容仁让,又睚眦必报。他可以为报父仇,在徐州屠城,杀死了数万无辜的百姓;也可以攻为保护自己,杀掉了对自己有恩的吕伯奢全家。
但同时他又能够宽容写檄文辱骂他的陈琳,对百姓也极其体恤。这看似矛盾的性格,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曹操做事的准则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实用”。
曹操的“实用”很简单:对我有用则留,无用则诛。曹操认为华佗不愿意给自己治病,还想借自己的病来要挟自己,所以“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既然华佗对无用,便没有留的必要!
华佗真的可以给曹操安全开颅吗?
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假如曹操真的同意华佗劈开自己的脑袋,会出现什么结果?
即使是在今天,开颅手术仍然是一个极高风险性的手术,稍有不慎,便会留下长期昏迷,偏瘫,失语,癫痫等多种后遗症。所以除了帕金森病、癫痫等特殊疾病实施开颅手术之外,一般医院都不建议做这个手术。
在两千年前,华佗如果真的给曹操进行开颅手术的话,他如何解决手术中的感染,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华佗所使用的器械根本不可能做到无菌,在有菌的条件下进行头部的手术,曹操在手术后肯定会发生颅内感染。当时又没有有效的广谱抗生素,这种感染足以致曹操于死地。
除了感染之外,华佗做开颅手术面临的其他风险还有很多,任何一个未知的风险,都足以要了曹操的老命。所以曹操不开颅还可以活几年,如果真的开颅,恐怕连手术台都下不来。
对于这一点,博览群书的曹操岂会不知道?所以曹操认为华佗想暗害自己,从道理上事说,也是讲得通的。
千百年来,华佗之死都被贴上了“不附权势”、“不为威武所屈”的标签,这一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
任何时代,医生都是以治病救人为目标的,在医生眼里,应该只有患者,没有穷与富、官与民的区别。
所以我们不能说华佗不给曹操治病就是品德高尚,也不能说他给曹操治病就是品德卑劣,是不是这个理?
当然,在杀华佗这件事上,曹操是不是应该更冷静一些才对呢?
事实上,曹操杀华佗之后,也曾后悔过,特别是在他的爱子曹冲病重,其他医生束手无策的时候,曹操便很后悔杀了华佗:“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不过此时再后悔,已经迟了。
通过对《三国志》以及《后汉书》等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伟大的名医,他身上的缺点并不影响他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正如《后汉书》上说的那样:“华佗性恶矜技, 终以戮死。”他性格上的这些缺陷,又何尝不是导致他被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呢?
参考资料:
王立群:《曹操杀华佗之道德法律问题》
武建英:《曹操杀华佗另有原因》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当年曹操为何非要斩杀华佗?后汉书给出真相,曹操是对的发布于2024-01-16 21: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