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270140777/answer/387762552
01
一定不要用现代战争的综合国力论去套古代战争。
因为现代政府的动员力非常强大,也就是说相对于政府而言,民众都比较原子化,国家的宣传机器和动员政令可以到最基层,故而一旦战争机器开动之后,国家都可以最大限度的压榨自己的战争潜力,最终成为了国力的较量;
而在古代,国家的动员能力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和挑战,你能动员1%,我能动员3%,三倍的国力就被抹平了。
萨尔浒之战,后金三丁抽一,大破明军四路围剿,分进合击又怎么解释?
后金和大明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吧。
02
古代的国力从来都不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一场决战往往就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毕竟如果国力决定一切,袁绍早就把曹操灭了,王莽早就把刘秀灭了。
至于黄巢、李自成什么的根本就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
说什么曹魏占据天下十分之八,蜀汉只有十分之一所以怎么都不能成功,这是纯粹站着说话不腰疼。
曹魏有曹魏的难处。
西边有诸葛亮大军压境;
东边有陆逊伺机而动;
北方鲜卑雄主柯比能虎视眈眈。
曹魏虽然家大业大,但是兵分三处还是紧张,就靠着一支大约五万人左右的中央军救急,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居然情况已经紧急到了魏帝需要亲征:
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旣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
如果在街亭,马谡挡住了张郃,让诸葛亮全据陇西,割据凉州,勾连羌人和鲜卑,那么曹睿必然只能坐镇长安,曹魏再也没有任何的机动兵力能够调遣。
东吴再来一次石亭之战,陆逊大破曹休,那么曹魏还能不能做稳中原就很难讲了。
可惜的是马谡兵败,连带着石亭之战的意义都小了很多。
并且石亭之战的总指挥陆逊并没有周瑜那种於天下争雄的心思,没有用朱桓的计谋去试图吃掉曹休的十万大军,彻底打穿曹魏的江东防线,最终只是逆转了魏和吴的攻防,并没有让曹魏的东线崩溃。
03
说到陆逊,这个人的能力上并不比周瑜差多少,无论是设计除关羽、败刘备,破曹休等等都体现了陆逊的智谋。
陆逊北伐中原数次,虽然战果一般,但是未尝一败。
此人有点滑头,自保心太重,稍有挫折,就缩回江东。
如果是周瑜,而非陆逊和诸葛亮东西合力,效果就可能会好很多。
曹睿、张郃、司马懿、郭淮和陈泰,虽然个人能力单个拿出来基本上都不如诸葛亮,但是好在名臣辈出,加上兵力优势在一起倒是也能拦的住诸葛亮。
而这种名臣加明君的组合本身并不是必然的,如果曹睿昏庸一点,或者司马懿、郭淮失误了、中冷箭了,这些都是潜在的能够改变历史的事件,也都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再说历史上的年轻皇帝失国的事情并不少。
即便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可以看看地图,五丈原在什么地方?
司马懿千里请战,雄图顿屈,如果诸葛亮坚持个五六年,活到六十岁,怎么就看出北伐不能成功了?
04
可能很多人会说,姜维和诸葛亮最大的区别是姜维穷兵黩武,机会主义blabla,其实这有点因果倒置——在诸葛时期,是因为诸葛亮无以伦比的个人能力加上刘备四方纠合的蜀汉残存的精锐对曹魏群英形成了压制,所以才能够在不穷兵黩武的情况下取得一定的战果;
而姜维最大的问题是:智不出于敌而力少于敌。
无论是邓艾还是陈泰,都是和姜维智勇相当,甚至于可能还稍有过之的对手,而姜维时代统领的军队已经逐渐的益州本土化,当年随着先帝征伐四方的精锐已经日渐凋零。
姜维和魏国一帮水平相当又群策群力的对手在陇西攻防,一个挑衅一个屯田,姜维不靠机会主义撞大运,难道还要靠强大的实力平推邓艾么?
如果大家一门心思的屯田发展,曹魏完爆蜀国,这应该是从古至今,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共识,也就是说闭门搞发展是十输无赢的。
只有打起来,不论是九输一赢,还是八输二赢,但是好歹有了一点赢的可能,就算自己能力比对方低,但是战阵之上什么都可能发生,万一胜了,就是转机。
其实这些道理都明明白白的写在《后出师表》上: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不论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亲自写的,但是诸葛亮、包括姜维都是按照这个道理来做的。
05
即便是到了姜维时代,北伐也并非全然没有机会。
洮西大捷,其战果是诸葛亮都没有取得过的歼灭战。
此战中姜维也是动员了蜀军全力,趁着司马师新亡,曹魏政权不稳的契机,在洮西大破王经,连邓艾都已经打了退堂鼓。
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
幸亏陈泰一力坚持援救王经,同时姜维也犯了顿兵坚城下的问题,终于粮尽退兵。
就像陈泰说的,如果趁着这一战之威,引诱羌胡,隔绝雍凉,那么姜维的这次北伐很可能部分达成诸葛亮未竟的事业——也就是蚕食雍凉。
不过和智力相当的对手打仗,容易大胜大败,不久之后段谷会战,姜维赔掉了很多蜀军精锐,之后的北伐就再也没有取得相应的战果了。
06
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的偶然性远远大于个人的努力。
如果诸葛亮晚陨落几年,如果姜维能等到淮南第三叛开始,司马昭分身不暇的时候再打出洮西大捷,都可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三国。
就连同时代的张俨在评价诸葛亮的时候都有说道: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古代王朝的兴衰,只有长期的、大势上的必然,具体是哪家哪姓的谁统一的天下,充满着各种偶然,所以根据某一个偶然的、概率的结果去论断某某做的是无用功,不过是: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诸葛亮北伐真必败?发布于2024-01-16 2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