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杂谈

引言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出自唐代杜甫的《蜀相》中的一段诗。



它记述的是刘备为了攻取天下而三次拜访诸葛亮,后来,诸葛亮劳心劳力地为刘氏两朝工作,可天下还没有统一就提前去世了,让世间的无数英雄都感到遗憾。



诸葛亮去世之后,他留给刘禅的最后一篇《出师表》成为了千古名文,为后人所阅读和欣赏。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它也是必背的文章。




然而在不久前,陕西省委党校已退休教授胡觉照却建议要从课文中删去《出师表》,他主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那么,他的理由是什么,相关的教育部门又做出了哪些回应?



一、删去的缘由



胡觉照提出的这个建议之所以反响很大,是因为他对于三国的研究已有很长的时间,且社会地位也很高。他认为,《出师表中》的思想不利于新一代学子们的教育,为了避免学子们接受到“愚忠思想”和“好战思想”,应该将它从语文课本中删去。



许久以来,胡觉照老人倾一生之力去研究三国历史,且已经花费了超过15年的时间去研究《三国志》,所以关于三国历史方面的学术问题和相关的观点,一般都很有权威性。



不过,这次他提出的《出师表》具有“愚忠思想”和“好战思想”的论点却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和评判。



他认为,诸葛亮明知道“益州疲弊”,还要挥师北伐,难免好战和不注重民众的休养生息,这种思想如果影响到了中国的下一代人,可能对他们不利。



对于他提出的“反对好战”,主要的依据是目前我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注重学生在和平思想方面的培养,而诸葛亮的好战与这一和平思想有冲突。




除此以外,他认为“愚忠思想”对下一代的学子的荼毒是最大的。



在他看来,诸葛亮从出山到刘备去世前,都接受着刘备的恩惠,出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愚忠思想,诸葛亮用一生来报答刘备。



他好战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这种愚忠思想引起的,进行北伐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人生中的一件重要的事业,但对于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更有意义。



因此,胡觉照老人在这里总结出,诸葛亮不顾五次北伐失败的经验教训,依然带着军队去讨伐魏国,是非常不明智之举。而从诸葛亮冷静的本性来看,是愚忠让他乱了本性,并盲目地完成先帝遗留下来的遗愿。



那么,《出师表》中就只有胡觉照教授看出来的“好战”和“愚忠”思想吗?其他的一文不值?或是它的弊端大于利端?



二、《出师表》没有价值?



议论手法是《出师表》重点使用的写作手法,从头到尾,基本上都是就事论事和提出论点并给出论据。



其中,还夹杂着一些记叙和抒情,有人从诚恳朴质的表达中看出诸葛亮要完成先帝遗愿的执着;有人又认为,他写的并不是出师表,而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与刘禅说最后的遗言。




苏东坡甚至认为“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给诸葛亮以最高的评价。



除了这些情真意切的表达手法和相当精湛的写作手法之外,它在文言文方面的文学价值非常高。



诸葛亮从头到尾都将自己的治国理论娓娓道来,既有清晰的逻辑,又不使文章过于冗杂,对正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初中生来说,有很大的用处。



文笔工整和大量使用骈文也是出师表中的一大特色,如文中多处使用到一些难懂的词汇,但是又没有多复杂,总是将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不过,在胡觉照教授看来,诸葛亮跟随刘氏二代人有几十年的时间,既懂得他们的喜好,也知道如何运用权术去博得好感,文中的情真意切,只不过是三国时期权士们惯用的写作手法而已。



其实,这是胡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评价《出师表》,在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方面则缺乏说服力。



在心理学方面,的确存在着忠诚的思想,不过诸葛亮只是就事论事,想要顺应着当时的形势,完成统一大业而已。他的这些举动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思想,对爱国心理的培养很有意义。




在社会学方面,诸葛亮在我国文化中的价值已经不仅仅只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谋士或者文臣,他已经变成了智慧的象征,是许多人模仿的对象。就是因为人人都要培养出具备在他身上的中华传统美德,才能构建出和谐的社会。



在教育方面,要完成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对传统文化肯定的教育,我们仍需要一位模范和代表,而这一个被思想化了的人物除了诸葛亮之外,还真的没有人可以替代。



三、有哪一个古人或哪一篇文章可以替代诸葛亮及其《出师表》?



删除《出师表》并不意味着就需要另外一篇文章来替补,但是没有其他文章来替补的话,爱国教育又缺乏一些史料文章。如果真的替补《出师表》,那历史上还有其他的文章可以与之媲美的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中国只有一篇《出师表》,没有其他文章可以替代。删除了《出师表》,同时也意味着诸葛亮消失在教育的课文之中,那历史上还有其他人可以替代他吗?想必还真没有。



他都做了哪一些事,才值得后人去学习?



“三顾频烦天下计和两朝开济老臣心”就说明了一切,刘备的三顾茅庐是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两朝开济老臣心”是诸葛亮用一生去报恩的最好表现。




我国一向讲求知恩图报,忘恩负义只会被社会所抛弃,也会为后人所唾弃。诸葛亮用一生去表达的知恩图报,是值得后人去学习的。



在出《师表中》出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出山以后,无时无刻不都为了刘氏江山而劳心劳累。



从“三足鼎立”的战略谋划,到一统天下的战略布局,他始终都在贯彻着,只是无奈于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逝世而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这里体现出的是一种敬业的精神和爱国精神。



连朱镕基总理在很多的场合上都表达出,自己要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课文中删去《出师表》,那么就表明这种思想不足以学习吗?

总结



胡觉照教授是我国在三国历史方面的重要研究者和权威专家,对于他所提出的要将《出师表》从课文中删去的想法,很多人都表现出了诧异和不赞同。其中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对于三国的历史了解的不够深,对于诸葛亮本人及其一生的事迹不精通,所以才会出现反对的声音。



不过从这里也可以得知,胡教授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呼吁,主要是站在了历史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历史的确需要真相,但是并不意味着现实就需要真相。有的时候,人们内心深处只需要一种信仰而已,尽管这种信仰曾经并非是真理。


千百年来,诸葛亮早已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些人可能会发现他所存在的缺点,但是这些缺点并没有盖过现实对他的需要。世界上任何事都不完美,不同的人从同一本著作中读书不同的感受,《出师表》对胡教授来说可能是“愚忠思想”的代表,但是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是感人的故事和情真意切的忠心。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西安教授建议从课本中删除《出师表》,理由:避免灌输愚忠思想发布于2024-01-16 20:59:32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