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封建王朝历史,君权常使鲜明地凌驾于臣民之上。朝中的大臣们,往往必须处处维护皇帝的尊严和权威,小心翼翼地应对皇帝的刁难。一旦得罪皇帝,后果可以是灭门或死刑。能够在权力黑洞边缘安然度日,全仗智慧和情商。

清朝乾隆时期,皇帝乾隆极富政治手腕,又极端喜怒无常。大臣刘墉便是凭借出众的智商与情商,屡屡化险为夷,让乾隆刮目相看。他精明圆滑的处世之道,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启示作用。

一、皇帝寻花问柳,大臣捉襟见肘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极富政治手腕,将这个四分五裂的大帝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他还具备极高的学识修养,《四库全书》的编纂便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

乾隆深爱文学艺术,还擅长书画诗词,要求大臣必须通晓文学才艺。他还喜欢追求刺激,对大臣们时常出难题刁难一番。

大臣们都深知皇帝乖张跋扈的个性以及喜怒无常,必须小心翼翼伺候。一旦答非所问,可能招致皇帝怒火,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每当乾隆兴致一来,提出晦涩古怪的问题,大臣们无不捉襟见肘,像履薄冰一般提心吊胆。

有一次,乾隆心血来潮,突然询问大学士刘墉,大清帝国一年会死去多少人,又会出生多少人。刘墉一听之下,脸色刷的一下就白了,额头上也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这种问题想来毫无答案,大清帝国辽阔,人口众多,哪有可能统计出具体数字。若他胡乱编造一个数字,极有可能被皇帝识破,以欺君之罪问斩;若直接回答不知,也会被皇帝认为无能;如果干脆装傻搪塞过去,又可能触怒皇帝,失去信任。

刘墉的内心焦灼不已,他明白这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自己必须小心应对,才能全身而退。他努力平复心情,迫使自己冷静下来,仔细思索对策。

其实乾隆刁难大臣已经不是第一天了,刘墉在朝中也见识过不少。那些嘴快应答不慎的大臣,要么被贬官打入冷宫,要么就突然染病去世。所以每次乾隆一出难题,在场的大臣无不如履薄冰,生怕说错一句话招祸上身。

就在上个月,乾隆还突然问起一个大学士,某处地方的风水究竟如何,那位大学士毕恭毕敬地回答道:“陛下,我不才,对风水实在一无所知。”乾隆勃然大怒,说他无法无天,居然不通晓风水,对国家毫无益处。那位大学士只好请求退休回家,从此再无翻身之日。

想到这,刘墉更是心惊肉跳。他必须拿出真本事来,才能安然度过这一次灾难。

二、谦虚的大臣最得君宠,刘墉用情商取悦乾隆

面对皇帝的刁难,刘墉没有慌张,而是稳住心神,静待时机。

刘墉生性谦和,从不自视过高,乐于向他人学习。他深知要取得皇帝信任,必须表现出恭顺的态度。皇帝喜欢刁难大臣,无非是要证明自己的权威,展示臣子的愚笨。如果臣子表现出了聪明过人,反而更容易激起皇帝的嫉妒,使自己陷入危险。

因此,刘墉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回答道:“陛下,您询问的人口问题,微臣确实无能为力,无法给出确切答案。臣愚钝,学识浅薄,请陛下开恩,给臣一个弥补的机会。”

刘墉谦逊的态度取悦了乾隆,皇帝哈哈大笑:“你就这点出息?也罢,给你一个弥补的机会,想要什么赏赐尽管提,如果回答不出来,可要受罚了!”

刘墉再次谢过皇帝的开恩,表示自己能侍奉皇上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不需要其他赏赐。

乾隆见刘墉毕恭毕敬并没有贪心图私,心里甚是满意。

其实刘墉也可以直接回避问题,或稍显懊恼地请求皇帝换一个问题。但是他深知这样可能会让皇帝觉得被轻视,继而大发雷霆。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装出一副谦卑求教的模样,博得皇帝开恩。

刘墉对人心理太理解透彻。他知道,身处高位的人,往往存在严重的优越感。如果臣下表现出比他更出众的才能,就有可能激发出他的嫉妒与猜忌之心。所以最稳妥的方法,就是运用情商取悦皇帝,表现出谦逊恭顺来博得皇帝欢心。这对他日后在朝中立足,也将起到难以估量的好处。

三、化险为夷,刘墉巧妙应对乾隆刁难

乾隆再三逼问刘墉人口问题的答案。刘墉沉吟片刻,对乾隆回答道:“陛下,臣细思之下,大清每年出生一个人,死去12个人。”

“何出此言?”乾隆皇帝大怒,“我大清国泰民安,怎会每年仅出生一个人,却死去12人?你在欺君!”

刘墉稳住心神,恭敬回应:“请陛下息怒,臣所说的‘一个’和‘12个’,并非具体的数字,而是根据六十甲子的属相而言。今年正值马年,所以出生的孩子皆属马,只有‘一个’属相。而死去的人各个年龄不同,自然有12种属相,所以是‘12个’。臣绝无欺君之意,还请陛下明鉴。”

刘墉的解释让乾隆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道理!他错怪刘墉了。乾隆心情大好,又出了一个难题:“好!你真聪明!那么京城每天出入的人数又有多少?”

刘墉再次沉吟后说道:“每天只有两种人进出京城,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虽然具体数目不详,但只分两种属相。”

乾隆听后拍案叫绝,刘墉的机智让他刮目相看。其他大臣也无不佩服刘墉的智慧。刘墉用巧妙的思维化险为夷,成功逢凶化吉。

刘墉的回答如履薄冰,丝毫不敢懈怠。他深知皇帝喜怒无常,一旦回答有误,後果不堪设想。所以他选用六十甲子的巧妙比喻,既显示出对国家人口的重视,又避免直接回答数字。这样既展现出学识,又不至于激怒皇帝。

刘墉的谨慎思虑也让其他大臣刮目相看。在座的都明白,刘墉的回答完全是现编出来应对皇帝刁难的。以他的官职和地位,哪有可能知道全国的具体人口数量?但是重要的是要化险为夷,让皇帝开心,这才是自保之道。

看到皇帝听了回答后心花怒放的样子,其他大臣也长出了一口气。京城传闻,上个月还有一个不长眼的大臣,在皇帝问出一个无解的数学难题时脱口而出“这是不可能解出来的”,结果被皇帝怒斥一顿,只好忍病请辞还乡。刘墉的机智让大臣们看到了希望所在。

四、一言不合便杀人,刘墉小心翼翼对答乾隆

乾隆见刘墉回答出了自己的难题,心花怒放,当即从身边取出一百两黄金,赏赐刘墉。

刘墉连忙再次谢过皇帝的恩典,表示自己能侍奉皇上已经心满意足。乾隆见刘墉谦虚谨慎,对他赞赏有加。

其实刘墉内心早已冷汗直流,后怕极了。他明白皇帝的脾气多变,一言不合就可能祸从天降。如果自己稍有不慎,侥幸心太浓,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能全身而退已是上天眷顾。

这次濒临生死关头的惊心动魄,更使刘墉认识到谦虚谨慎、知进退的重要。他将这次宝贵经验牢记在心,在未来的官场生涯中屡次化险为夷。

其实刘墉回答问题的时候心里早就打定主意,无论皇帝问什么,他都要把回答带向对国家人民有利的方向。胡乱编造数字可能招祸,他必须把握大方向,巧妙自身的忠诚和担当。果然,他的机智回答取悦了皇帝,也让他在其他大臣心中积累了声望。

这些大臣其实也没少被皇帝刁难。有个皇帝最宠信的红牌侍卫长,就曾被皇帝问及前几日值班时宫里的情况。那侍卫长据实回答没有什么异常,皇帝却大怒,说他竟然一无所知,毫无作为,直接把他贬去了新疆。所以刘墉的处变不惊,无疑给他们打了一剂强心剂。

结语

刘墉能在乾隆手下安然度过一生,靠的不仅是过人的智慧,也在于其谦和谨慎的为人处事之道。他深谙“民无不敬之理,故忠善而不求报也”的人生道理,从不显示自己的才华与权势,处变不惊、善解人意,以情商和皇帝周旋,从容应对皇帝的刁难。

刘墉的成功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知进退,态度谦逊,没有谁会令别人望尘莫及。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真诚待人,才能交到高明的朋友;谦虚低调、知足常乐,才能走得更远。



END


历史君:知名新锐历史作家,擅长明清、民国、古代史,粉丝数百万。新媒十大影响力新媒体人物,新媒榜百大风云自媒体,青年新媒体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拿得起放不下的大明史》,《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中国史》。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历史君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乾隆突然发问: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发布于2023-11-11 11:45:20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