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满屏清宫剧,我们大致看到的画风要么是这样:宫阙大气华丽,女主端庄娴雅,你能想象到的美都出现在画面里,该有的一样不缺。



要么是这样:厅堂庄严肃穆,各个人物衣着华丽,动静间威仪滚滚,天朝上国的大气恢宏几乎要溢出屏幕。




于是清朝,尤其是所谓的康乾盛世,就给了我们一种国富民强,威震寰宇的印象,文治武功双双爆表,晚清那些痛心疾首的屈辱,完全是后面不肖皇帝和官僚的无能造成的,平白无故的毁了他们先祖留下的基业。


那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盛世的标准

没有规格,不成方圆,既然聊盛世,我们先确立参照物。聊聊盛世的标准,再看看康乾时期是否符合盛世的标准。


按照一般人理解,盛世最少也得做到以下几点:

  • 大一统王朝,内部都四分五裂,当然不算盛世

  • 对外军略强横,外夷震怖,不止自己说自己牛,外边的小老弟也说你牛

  • 经济繁荣昌盛,科技发展迅速,这是硬指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仅仅活着

  • 文化繁荣,已经脱离了物质层面的庸俗追求,去追寻精神层面的富足




从大一统的角度看:清朝政府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的基础,康熙时人口2000万,到乾隆时期增长到3亿,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从这一点上看,符合盛世的一个条件



从对外军略看:康熙1661年登基,乾隆1796年退位,而这时候的欧洲,正在经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转型,各个君主国的统治趋向资本主义性质的开明君主制。资本主义崛起时,对于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就要求这些国家奉行殖民扩张的路线,最典型的就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日不落帝国的崛起史。




  • 英国1668年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通过七年战争英国奠定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并获取了海上霸主的地位,1687年,牛顿发表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 法国则正赶上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他通过遗产战争、法荷战争和大同盟战争等数个战争,使他在1680年开始成为西欧一霸

  • 俄国方面,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成为俄罗斯皇帝,他积极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奉行对外扩张的路线,迅速成为横跨亚欧的强国

  • 德国方面,1701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加冕,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


而此时的清朝,奉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封建王朝的体制固然是走向了鼎盛,但也是落幕的开始,对于先进科技和技术的封锁,造就了后续战争上的无情碾压,康乾时期的世界,感觉已经是列强环伺,备好刀叉了,康乾王朝对他们是毫无震慑力可言的,所以从当时的国际视野看,是完全不符合盛世标准的。




从经济角度看:当时清朝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一位,但在质量上不可同日而语,1868年蒸汽机引发的工业革命正在席卷西方,而清朝则一直是个农业国,商业和工业极度匮乏,产业结构失衡。而且,清朝的人口世界第一,经济总量如果按人均来算,清朝就很拉垮了。


更为可悲的是,康乾时期的贫富差距已经极为巨大。1793年,一个叫马葛尔尼的英国人代表英国访问中国,当时乾隆花巨资接待了他们,但当时的清朝给马葛尔尼使团留下的最终印象非常负面,这在后续的几次访问过程中奠定了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对清王朝的看法 - 腐朽的帝国:



在他印象里,这个传奇的东方大国像是一个泥巨人,更像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在过去的150年间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是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


使团同行的约翰·巴罗在他的书《中国游记》中提到:

- 清朝大臣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顿都有许多道荤菜,吃就是他们的主要生活

- 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像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军队。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



彼时,当时的老百姓已经陷入制度性贫困,每个家庭基本都是游走在破产的边缘,甚至于要每年负债2两白银才能坚持下去,如此失衡的经济结构和贫瘠的民生,何谈什么盛世。


从文化和科技来看:清朝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技。中国历来重视科举取士,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但也让识字读书成为士大夫等知识分子的专利,老百姓能几乎都是大字不识一个。因此,在整个社会上兴盛的是读书做官的“入仕”文化,科技发展虽有,但算不上主流,能像四大发明一样搬到世界这个台面的,更是微乎其微。从这方面看,康乾盛世更算不上盛世。




综合上述三点,清王朝以国民生活在贫困、死亡线上为代价,积攒出来的国力,去维系了一个版图的统一,这样的康乾盛世,算是一个真正的盛世吗?



惊人的因果律:清朝的哪几条国策导致了朽败的结局

那么,对比于积极图变,拥抱变化而进行快速蜕变的西方,康乾以及以及后面的清朝政府,到底是种了什么因,导致后面结出了被动挨打、丧权辱国的果呢?这从清朝的几个国策里就能够看出端倪:


01 以满驭汉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清朝以外族入主中原,中原势力肯定会用这种眼光看待满族,但反过来想,满族肯定也是这么看汉族的,所以,清朝第一国策是承袭明制,首崇满洲;强化皇权,以满驭汉也就不奇怪了。


剧照


满清时期,满族人口约300万,汉族人口则将近3亿,人口比为1:100,满族对汉族的这种隐式包围和潜在的威胁非常忌惮,因此,制度和文化上都采取高压、封锁措施,这根紧绷的弦一直贯穿清史。在这根刺没有拔除前,康乾和清朝其他的帝王是没有心思去做什么现代化改革的。


剧照


清王朝的制度设计是,首先巩固满族权力,包括权力和财富两方面都向满族集中,形成第一层,然后拉拢汉族的士大夫、地主阶级作为第二层,这么设计的原因,一是因为满族的确人少,管理不过来,二是也可以造成满汉一家亲的局面,给民间一个满汉一统的假象。后面从清朝官制和军制设计都能看出这种思路。





02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全力运转内循环,可以吗?可以,但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自己已经足够牛掰。闭关锁国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在搞,尤其宋朝还严厉一些,但人家有这个资本啊,在李约瑟《科学技术史》中,宋朝时期,重大的科技发明发现,约占当时世界75%以上;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的90%以上,当然宋朝有宋朝的问题,但从闭关锁国这件事上看,宋朝告诉了你,怎么样才可以闭关锁国。



清朝之所以闭关锁国,一是沿袭旧制,因为清统治阶级觉着明朝的制度设计很完美,没必要大改,二是,他们一看外国贸易的架势,完全是低价收割原料和和高价倾销商品的套路,所以不想当这个冤大头,除此之外,其它的都没多看一眼,想想真是悲哀,那个时候,牛顿的真理之光都证明出好几条了。




清政府做是这么做了,但论实力地位,即使所谓的清朝巅峰康乾,能有这个底气和之前荣耀王者宋朝掰手腕吗?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了通往真知的大门。清朝,正应该借科技和工业技术改变民生,强大国力的时候,她偏偏把这扇门给焊死了,一帘天朝上邦的幽梦直到被人用坚船利炮把门轰碎的时候才醒。




03 精神桎梏

满清时代的精神桎梏也是满汉冲突的折射,这种现象以文字狱为甚。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故事是这么说的:

《清稗类钞·狱讼类八》云: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但这是野史传说,不能当真,但从具体的事实来看,清朝的文字狱的确堪称历代王朝之最。




文字狱按照《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清朝起于顺治,盛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尤为酷烈,其中乾隆朝的文字狱更是达到130多起,可谓是“文字狱之王”。




清代文字狱所打击目标是:反对满清的民族思想、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以及与党争有关的政治事件和人物。诸如庄廷珑《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查嗣庭试题案、吕留良文选案、谢济世注大学案、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等。这些案件,折射出清帝王的思想深处,对满汉之争梦魇一样的恐惧,而他们做的无非是用恐惧去制服恐惧。


清朝的这种文化压制,其效果等同于秦朝的焚书坑儒,除了对没有知识的底层小民进行经济钳制外,对读书人、士大夫阶层则进行了精神上的钳制,以达到巩固自己统治权的目的。但这种文化非但破坏了之前的文化遗产,还极大的压抑了知识分子的潜能,使得清朝的文化成长和输出雪上加霜。




于是在首崇满洲、闭关锁国、精神桎梏的三连招之下,清朝的政治腐败、创新断绝,由此导致内忧外患不断,社会矛盾尖锐对立,最终的覆亡也就不奇怪了。


那到了最后,所谓盛世是怎么来的?

在一般人看来,盛世是一种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而康乾盛世这个词之所以出现,始自康熙、乾隆等皇帝对盛世这种彰显治国卓越功绩的追求和标榜。乾隆时期,满清财富积累初步完成且军功强大,平准战争的胜利、统一天山南北等疆域成就获得了国内官民的肯定,盛世一词慢慢就出现在字里行间。如:



  • 比年以来西域大奏朕功,国家势当全盛

  • 关门以西,万有余里,悉入版图。如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及回部各城,以此抚定,现 在巴达克山诸部落,皆知献俘之效,捧檄前驱,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臣仆,稽之往牒,实为未有之盛世。


在当时的满汉极权高压政治环境下,老大说的话这很容易被盈庭称颂,广为流传。于是,盛世文化成为当时的文化一景。清朝皇家典籍中引用“盛世”次数之多,远超清之前的任何王朝。如在康熙五十六年的《万寿盛典初集》出现73次,在乾隆三年的《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出现52次,在乾隆五十年的《钦定千叟宴诗》出现39次,在乾隆五十七年的《八旬万寿盛典》出现62次。


于是,盛世这个词,借清朝臣民之口广为流传,并在乾隆时期的社会舆论中逐渐形成“盛世”意识。“康乾盛世”的这种历史记忆逐渐定型并被知识分子广泛接受,记载下来并流传至今。但真实的情况如何,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END


历史君:知名新锐历史作家,擅长明清、民国、古代史,粉丝数百万。新媒十大影响力新媒体人物,新媒榜百大风云自媒体,青年新媒体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拿得起放不下的大明史》,《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中国史》。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历史君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没有康乾盛世这回事:真实的清朝绝对颠覆你想象发布于2023-11-11 11:28:02

美丽中国